王晶這個人,對許多常看港片的人來說,可謂是老熟人了,此人拍片的戲路廣泛,諸如賭片、喜劇片、愛情片、動作片、愛情動作片等,無不駕輕就熟,從來不為哪一型別的電影所限制住,能限制住他的只有電影上映後能不能賺錢。因此倒也很容易理解,戲路廣泛的他為何唯獨對藝術片敬而遠之。香港電影到現在,他是總票房之王無疑,然而不管他曾為香港電影票房做出怎樣的貢獻,一個俗字是跑不了了,而且應該是可以蓋棺定論,無法翻案了。可大家知道麼,他也不是一開始就是這麼俗的,這個看起來又猥瑣又鹹溼的胖子,曾幾何時,也是一個文藝青年。
王晶畢業於香港中文大學歷史學系,香港名牌大學的才子,絕對是比最專業的文青還文青了。1976年,畢業不久後的王晶,懷著一腔文學創作熱情,進入了香港電影圈,開始當編劇。我們來看看他早期的作品吧,從1976年到1980年,王晶主要寫的劇本有:《心有千千結》《京華春夢》《網中人》《親情》,看看這些劇本的名字,簡直比席慕蓉還要瓊瑤,比亦舒還要林海音啊。中間還改編了《陸小鳳》和《楚留香傳奇》兩個古龍小說的劇本,也都是正正經經的大俠故事,裡面絕沒有“半邊燒鵝腿”“蛤蟆趴石”這樣的招數。可是不知怎的,1980年後的王晶畫風突變,首先是寫了劇本《千王之王》,接著在1981年開始擔任導演,拍攝了賭片《千王鬥千霸》,接著一路下來,拍攝了《賊王之王》《花心大少》《青蛙王子》這些大俗的電影,一直到後面的《精裝追女仔》系列開始爆紅,成了我們大家都熟悉的那個王晶。所以1980年王晶到底經歷了什麼事?這個麼,成龍大哥說過,香港娛樂圈的秘密,要等一百年後才能披露。也許百年後的人可以根據這些披露的秘密,瞭解王晶當年異變的原因,可是現在,在沒披露之前,咱也不知道,咱也不敢猜。
總之換上一腔俗血的王晶開始一飛沖天,不斷拍攝商業片,《賭神》《超級學校霸王》《縱橫四海》,還有周星馳的許多電影,這些香港人民群眾喜聞熱見的電影,都出自他的手筆。重新翻看這些影片,仍然是可以讓人看的津津有味。那個時期的他,當然也翻車過,有不少的片成了爛片,在當時票房不理想,然而即便是那些爛片,跟現在真正的爛片一比,也都成了經典的電影。所以這個也真是耐人尋味啊,電影要想傳世,僅靠當時的票房遠不夠,有的大熱的片子只是靠當時的明星效應來拉動票房的,到了若干年後,時移世易,明星早已過氣,後人看了只覺索然無味。而王晶的片子為什麼直到現在仍然讓人津津有味?無他,只不過是因為他的電影從不裝模作樣,從來都是直接把別人不敢講的話在電影中講了出來。
現實世界中誰不追求名利?然而許多人偏要裝模作樣,追求名利被掩飾成了為國為民,或者追求理想等崇高的字眼,深深的埋藏起了自己的慾望,哪怕到了影視劇和文學作品中,也不肯摘下這個面具。所以我們看到了很多電影主人公做事的動機都是高大上的,而從來沒有自己的私慾私心,救人都是勇往直前的,絕沒有該不該去,去了要是死了老婆改嫁怎麼辦的掙扎;做事都是一心為公的,從來不問能拿多少錢,自己明天是否有飯吃。假大空,完全不符合真實世界中的人性。看了這樣的電影,本來就夠壓抑的觀眾更壓抑了,連隔了層螢幕你們都還不跟我說真話啊。而王晶的電影就直接把這些真實的人性慾望講了出來,讓觀眾認同,有種宣洩的快感。
比如周星馳版的《鹿鼎記》,看了就有這樣的快感。電影中的韋小寶與小說比較,臺詞和情節和情節都進行了很大的改編,然而由於王晶吃透了《鹿鼎記》,所以我們看著電影中的韋小寶,覺得這就是跟我們心中的韋小寶一樣一樣的。韋小寶做很多事的動機,都是為了保命,或者為了得到錢財女色,非常的簡單直接。他加入天地會,進宮,偷經,貪汙,所做的每一樣,無不是由這些簡單庸俗的慾望驅使的。也許我們許多人都是韋小寶,都有著人性中最庸俗的慾望,然而因為受過的教育,覺得直接袒露自己的慾望是種羞恥的事,而在現實中壓抑了起來,看《鹿鼎記》的過程中,這些慾望得到了痛快淋漓的宣洩,自然覺得過癮了。
王晶對《鹿鼎記》中改編的精彩的人物,除了韋小寶外,還有陳近南。在原著中,陳近南是個迂腐的人物,對臺灣鄭家非常愚忠,可謂鄭家虐我千百遍,我待鄭家如初戀。可以說,陳近南是郭靖,張無忌,陳家洛等正派大俠的集合體,雖然金庸的《鹿鼎記》主題已經不是寫傳統的大俠了,但還是在書中留下了陳近南這個大俠的尾巴。而這個尾巴,是王晶在電影中幫他割掉了。電影中的陳近南完全顛覆了正經的形象,變得狡猾無比,他知道韋小寶肯定不會答應進宮偷經這麼危險的事,所以先誑他入天地會,入會之後,會規才可以對韋小寶發生作用,在天地會動不動就斷人手腳的會規逼迫下,韋小寶只能乖乖就範;他知道韋小寶貪汙了鉅款,所以後期每每以此來威脅韋小寶辦事,如果韋小寶不肯,就要分他九成贓款。可以說,電影中的陳近南完全是個老奸巨猾的人物,這樣的人物自然不會愚忠,一切行動都是從自己的利益出發,絕不可能像書中的陳近南那樣,為鄭家去死也無怨無悔,所以他的結局也跟原著完全不一樣,是個happy ending。
既然陳近南是這麼一個聰明人,那麼陳近南創辦天地會的目的也就不是單純的反清復明了,電影中也說出了原因:原來是因為滿人搶走了我們漢人的銀子和女人,為了奪回銀子和女人,所以我們要反清。又因為聰明人都被清廷給招安了,所以反清這件事只能靠一些比較蠢的人來完成,而這些笨蛋什麼也不懂,講道理他們也不明白,只好用宗教形式來催眠他們,讓他們認為自己所做的事情都是理所當然的。記得當時看到陳近南跟韋小寶解釋為什麼要反清的這段話時,簡直是樂翻了,實在是太搞了;笑完之後,再思考下,覺得這番話有點意思啊;過了段時間再回想起來,細細咀嚼這番話後,真的覺得是一針見血啊。
幾千年來,中國造反的那些混子,為了師出有名,舉起過諸如替天行道,清君側,反清復明這類的旗子,每面旗子都很大,足夠掩蓋他們實際上想要奪得天下當皇帝的野心。而由於聰明人都在朝廷當官,所以造反隊伍中,蠢人佔絕大多數,這些蠢人最容易受宗教形式蠱惑,你看陳勝吳廣起義中,吳廣不是故意學鬼叫大楚興,陳勝王麼?還有歷代的諸如五斗米道,白蓮教,太平天國等,哪個不是利用了宗教形式呢?王晶不愧是歷史系畢業的才子,對歷史看的太透。在宗教形式的催眠下,那些蠢貨還以為頭領們真的是受命於天,為了老百姓們才造反的,所以作為老百姓中的一員,他們心甘情願拋頭顱灑熱血,無數人的犧牲鋪成了那些頭領們通往金鑾殿的道路,一將功成萬骨枯啊。到了頭領當上皇帝后,有些僥倖不死的蠢貨,還要被兔死狗烹。因為他們看過皇帝當年造反的過程,說不定有樣學樣,所以不殺之皇帝難以心安。
豈止那些造反當上皇帝的,延伸開來,發現好多打著冠冕堂皇旗號的古人都不乾淨:孔子提倡孝道和厚葬,本來沒多大問題,但是結合孔子家裡早先是專門負責在葬禮上吹鑼打鼓的,就很耐人尋味了,你說他是真的覺得孝道好呢,還是覺得推廣這個能為家裡多賺點米菜錢呢?史書上提到,孔子自己連老爸葬在哪裡都還不清楚呢;還有孟子,金庸曾經借自己書中的人物黃蓉,做過一首詩,諷刺孟子的,有兩句是:當時尚有周天子,何事紛紛說魏齊?就是說,孟子生活的戰國時期,當時天下是有共主的,就是周天子,而魏國齊國只不過是諸侯國,是周天子的臣子,孟子自己提倡臣子要盡忠,那為什麼孟子你還跑到魏國,齊國去,跟他們講王道,教他們稱王?如你自己說的忠又在何處?打臉啊。
還有堯舜禪讓的故事,曹丕篡位時,要漢獻帝“禪讓”於他,還裝模作樣的不接受,漢獻帝讓了三次後才“勉強”同意。登基後,大喜過望的曹丕說道:“舜禹之事,吾知之矣”,就是說:堯舜當年禪讓的故事,我總算知道是怎麼回事了,什麼禪讓,謀朝篡位罷了。禪讓這種把戲當然騙不了聰明人,比如荀子說道“夫曰堯舜禪讓,是虛言也,是淺者之傳,陋者之說也”,韓非子道“舜逼堯,禹逼舜,湯放桀,武王伐紂,此四王者,人臣弒其君者也”,這兩個都是聰明人,知道主動讓出最高權力,這不符合人性,所以不是禮讓,而是篡位。那麼既然是假的,為什麼篡位者還要演這麼一出禪讓的戲呢?還是如王晶說的那樣,世上蠢人比較多,這出戏是演給蠢人看的,讓他們相信改朝換代是名正言順的。
三皇五帝和聖人尚且虛偽,可以想見其他人是怎樣了。這種虛偽的習氣也流傳了下來,一直到現在,被嚴復說破:華風之弊,八字盡之,始於作偽,終於無恥。意思是說中華文化中最壞的一個毛病,就是虛偽無恥。
我相信,只要能像王晶那樣,在電影中把這些謊言捅破,把大實話說出來,那麼這部電影絕對不會爛到哪裡去。也有很多香港以前比較好的導演,現在也不敢講實話了。這些香港導演都是人精,以前在電影中什麼都敢講,是因為香港是個很世俗的地方,最重要的是搵食吃,所以香港人從來不care那些大道理,怎樣都無所謂,只要不妨礙我搵食吃就好。在當時,如果一部電影裝模作樣的講大道理意圖教育香港民眾,肯定是會被唾棄的,所以講大實話的電影大受歡迎,商業利益至上,因此這些香港導演當時就愛拍此類的電影。
那麼現在這些講大實話的電影還受不受觀眾歡迎?我想還是受歡迎的,現實中大家都有好多想講而不敢講的話,多麼希望有人能替我們講出來。可惜現在的電影環境是怎樣的,大家也知道,如果拍爛片也可以得到銀子和女人,那麼這些導演為什麼還要冒險?我看還是悶聲發大財來的划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