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京味兒劇迎來新拐點?

以北京什剎海為主要取景地,講述什剎海地界上發生的當代北京故事。家庭生活劇《什剎海》近期在央視一套播出後,久違的京腔京韻終於與現代北京相融合,京味兒劇在題材上終於不再圍繞民國題材打轉。

《什剎海》以北京什剎海衚衕為背景,講述了宮廷菜名廚莊為天(劉佩琦飾)一家人瑣碎而又充滿煙火氣的生活。該劇採用了較為傳統的家庭劇創作模式,圍繞著老一輩的退休名廚莊為天再次出山打造美食文化品牌這一條主線,將兒子、兒媳們的故事作為輔助線出現。年輕一輩追求自由的選擇,中年人面對商機時的決斷,以及老一輩兒面對傳統承繼時的“私心”,都圍繞著莊家的菜館展開。

值得一提的是,《什剎海》難得一見地展示了北京什剎海地區的風土人情,劇中臺詞也採用了大量地道的北京話,連演員的選角也以土生土長的京籍演員為主。核心人物莊為天由《大宅門》裡的三爺劉佩琦飾演,雖然不是北京人,但一直在北京生活,而且演過大量的北京戲,他跟莊為天“幹、梗、倔”的形象也非常吻合。劇中扮演老太太的演員曹翠芬,現實中還真的是格格身份,雖然並不是北京人,但也一直生活在北京。年輕一輩的關曉彤、吳磊,中年群體的連奕名、張晞臨、牛莉等也都是北京演員,幾乎人人張嘴都是一口地道的京腔。

就連劇中出現的德國人大衛,也是一嘴流利的北京話,演活了北京地界上那些痴迷北京文化的外國人。導演兼編劇付寧透露,大衛這個演員是他拍過的戲裡最難選的一個演員,“因為他是外國人,還必須得說中國話,而且儘量是京口兒,這本身就是一大難點。”付寧說,最後選角時大概看了一百多個外國演員的資料,才最後選中如今的演員龍飛。

除了演員的京腔京韻,《什剎海》的取景也是首次大量地採用了實景拍攝。所有的外景日常畫面都是實景拍攝,觀眾能在劇中看到真正什剎海居民的生活日常。《什剎海》中最大的景,還是北京城內面積最大、風貌儲存最完整的一片歷史街區——什剎海。為了能給觀眾呈現出完整的什剎海風貌,劇組克服了巨大的轉場困難,從西岸到東岸,前海到後海,從銀錠橋到金錠橋,再到荷花市場,沿路風光被一一拍攝下來。付寧談起外景拍攝時更是直言,這是該劇拍攝中最大的難題之一,“我們基本上就是繞著什剎海轉,有時候一天要轉4個場景。”

劇中莊家的四合院,外景用的是國盛衚衕一家小院,內景則為了方便拍攝重新做了一比一的搭建。院內的每間屋子都是按照其居住者的自身性格來配置。例如莊為天夫妻的屋裡,沒有水泥地,不見洋灰牆,地面全是地磚,牆壁貼上牆紙,配上原汁原味的花雕和隔扇;因為劇中的老太太喜愛畫畫,屋子裡則陳設著精緻的文房四寶等。

由於是以宮廷菜貫穿全劇,美食是劇中的重要元素。在食物這一細節上,《什剎海》劇組也是煞費苦心。拍攝用的所有食材都是選用真材實料,同時為了追求更好的畫面質感,專門聘請曾參與創作《舌尖上的中國》的團隊參與拍攝製作。就連負責製作美食的廚師團隊,也歷經篩選,最後選擇了北京飯店專門做譚家菜的大廚關師傅做美食製作的總顧問。“他也曾是金堂食府的廚師長,專門做宮廷菜的。所有菜都是他親自烹飪的,包括擺盤、烹飪和製作過程,全部都是他帶著團隊來為我們完成。”

服化道的專業極致,最終也為演員的表演提供了可靠的支點。《什剎海》立足於現實題材,講述的故事也不是懸浮的狗血劇,可以說從立意與出發點上,都是在找尋京味兒題材現代表達的創新方式。京味兒劇從上世紀80年代末算起,《四世同堂》(1985)、《渴望》(1989)、《編輯部的故事》(1990)、《大宅門》(2000)等曾經創造了京味兒劇一騎絕塵的輝煌,其間幾度沉寂,最近幾年才透過《正陽門下》《情滿四合院》《芝麻胡同》等劇回到人們視線。但大多數京味兒劇囿於民國題材,為了“京味兒”的地道而要去講述更為久遠的年代,其實缺乏當代都市語境下的真實表達。

如今,《什剎海》可以說有了一個不錯的開局,宮廷菜傳人莊家如何面對市場復甦傳統,其實正是對北京這座古老的城市面對當代光景的一個側寫。這個側寫如果做得到真誠有分量,生動有意義,或許就成了現代題材京味兒劇的拐點。(記者李夏至)

<script>window.FWBATH=1;

版權宣告:本文源自 網路, 於,由 楠木軒 整理釋出,共 1667 字。

轉載請註明: 當代京味兒劇迎來新拐點?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