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我和我的父輩》收穫12億票房,為何沒能坐上“國慶檔票房冠軍”寶座?

由 仝海燕 釋出於 娛樂

國慶檔大片《我和我的父輩》並沒有延續《我和我的祖國》和《我和我的家鄉》這兩部影片的風頭,坐上“國慶檔票房冠軍”的寶座。該片上映12天收穫了12億元的票房,要說絕對數,其實並不低,但要是跟同一天公映的《長津湖》42億元的高票房相比,差距就有點大了。根據貓眼預測顯示,《我和我的父輩》最終的票房會在14億元左右,僅為前兩部“我和我的”系列作品的一半。

《我和我的祖國》一共7部短片,《我和我的家鄉》一共5部短片,而《我和我的父輩》減到了4部短片。

就參加的導演和演員而言,前兩部電影都要遠遠超過《我和我的父輩》,今年只有張藝謀和李雪健的客串帶來驚喜。但就敘事而言,隨著短片時長的增加,故事講得更加完整了。

四部短片的主題非常清晰。

吳京執導的《乘風》,影片取材於抗日戰爭時期冀中騎兵團,故事的主題是“犧牲”,吳京飾演的騎兵團團長馬仁興,為了掩護群眾,故意將日軍引入到兒子馬乘風(吳磊飾)面前,用兒子的犧牲換來百姓的安全。章子怡第一次當導演的《詩》,以1969年我國研製長征一號火箭、發射首顆人造衛星為背景,講述了一代科技工作者的奉獻精神。徐崢執導的《鴨先知》,聚焦上海的弄堂生活,致敬改革浪潮中敢為人先的父母一輩。沈騰首次執導的《少年行》,講述了一個從2050年穿越回來的仿生人跟一個孩子之間的故事,鼓勵少年勇於追逐自己的科學夢想。

四部短片各有亮點。

吳京執導的《乘風》,動作場面非常宏大。影片最大的看點其實是馬!以前從來沒有在國產電影中看到如此膘肥體壯、毛色鋥亮的高大馬匹。《乘風》讓人想起了日本大導演黑澤明在《亂》中拍攝的那些駿馬。如果不是吳京現在有巨大的票房號召力,恐怕沒有第二個人能調動如此大的資源來拍這麼大場面的馬戰戲。《詩》更加適合普通觀眾的口味,影片最後孩子身份的揭秘,打動了很多觀眾。《鴨先知》拍得最好。這部影片最大的特點不是懷舊的色彩和整齊的構圖,而是“不圖解主題”。徐崢飾演的父親是一個“大話王”,滿嘴跑火車,他拍廣告,沒有高大上的理由,而是被逼無奈。《鴨先知》整部片子看下來,充滿了生活的趣味,藝術性、主題性都兼顧了。《少年行》最吸睛的依然是沈騰和馬麗的黃金組合,以及“麻花”系列特有的喜劇效果。影片最後,沈騰扮演的仿生人不顧個人安危涉水救人的橋段還是感動了很多觀眾,讓人笑中帶淚。

為什麼票房不及預期?“我和我的”系列能夠成為爆款,其實主打的是情懷!2019年,新中國成立70週年。在這樣萬眾矚目的時刻,《我和我的祖國》的推出充分滿足了觀眾們的心理期待。這部影片的主題也緊湊,7部短片全部緊扣“祖國”二字,圍繞著新中國成立後那些最讓人振奮的事件,讓觀眾心中生出對偉大祖國無限的驕傲和自豪感,這樣的電影不賣座,可能嗎?到了《我和我的家鄉》,主題的緊湊性減少了,但觀眾的熱情依然還在。再到《我和我的父輩》,沒有一個統一的主題貫穿始終,更像是幾部短片的集錦式拼湊。上一部片子觀眾還感動得熱淚橫流,沉浸其中不能自拔,不到一兩分鐘,下一步片子立馬開啟小品式的搞笑模式。

從創作上看,這種集錦式的短片合集並不是電影的主流,類似這樣的影片能大賣,在電影史上也很少見。像徐崢、沈騰這樣現在最有號召力的喜劇電影人才,還是應該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電影長片的創作中來。

一個型別再好,觀眾看多了也會有審美疲勞,這也是沒有辦法的事情。如此看來,“我和我的”這個系列,有必要先按一按暫停鍵了。

來源:北京晚報 | 記者 王金躍

流程編輯:U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