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導演王瑞訊息,12月12日,著名演員塗們因病逝世,享年61歲。
塗們的代表作有《悲情布魯克》《一代天驕成吉思汗》《笑傲江湖》《老獸》等,其中,他曾憑藉《一代天驕成吉思汗》被授予中國第七屆電影表演學會獎,《老獸》獲得第9屆中國電影導演協會年度男演員獎。
身為演員的塗們兢兢業業但又低調了一生,但他卻在三年前的一次頒獎禮上,因為“硬氣”被全網點贊。
網友評論:還記得塗們老師在金馬獎擲地有聲的發言“中國臺灣金馬”。
彼時,以上屆影帝身份和上屆影后獲得者惠英紅共同為本屆最佳女主角頒發獎項榮譽時,滿頭白髮的塗們站在臺上,微笑著說:
“你好,大家晚上好,特別榮幸再次來到中國臺灣金馬做頒獎嘉賓。這次見到很多熟悉面孔,接觸很多新面孔,認識很多新朋友,我感到兩岸一家親。”
僅僅“中國臺灣金馬”六個字足以說明底線。
人民日報官微也曾為他點贊:
塗們在演藝生涯裡觀眾最多的作品是在李亞鵬與許晴版的《笑傲江湖》裡飾演左冷禪。
事實上,生長於內蒙古草原的塗們早在上世紀80年代就來上海求學,就讀於上海戲劇學院。
1985年,他還在上大三,即首次“觸電”,在《成吉思汗》中扮演一個將軍,由此走上演藝之路。
塗們說,那時候的電影生產量,全國也不過就是20部左右,能在一部電影裡擔任重要角色已經很光榮:
“那會兒你也沒得挑,那時候還得單位同意,人家攝製組還得來一個製片方面的人,拿著介紹信來你單位,那種年代咱們也過過。”
1996年,塗們在電影《悲情布魯克》中飾演痞氣十足的草原漢子巴賴,給人留下了深刻印象,該片榮獲第十六屆“金雞獎”集體表演獎和東南亞國際電影節最佳男配角提名。
塗們為業界熟知,應該追溯到1998年,他在《一代天驕成吉思汗》中飾演成吉思汗,細膩而有層次地表現了草原王者人格的轉變,也令該片載譽無數。
他說,演一個歷史人物需要做的案頭工作有很多,演員需要去了解那個時代和那個民族。根據自己多年來飾演王公貴族的經驗來看,塗們覺得首先還得是“做人”,從心裡認可角色是一個普通人,只是他的經歷異於常人而已。
再之後,他不斷接演草原上的王公貴族,比如成吉思汗、頡利可汗。
發現自己被困住了。
“接連不斷地演類似角色,這個王那個王,這個可汗那個可汗,那個戲路太窄了。”
而且,“關於歷史人物,劇作都不敢深入去寫,所以要想從內心深處塑造人物,還是有一定的差距的。”
鄂溫克族的他能騎善射,也演了不少打戲,但實際上他“不愛看”。
塗們說:“電影把你固定,大眾隨之,認為塗們可能就是這一類演員。”
新導演的崛起,也給演員帶來了更多可能。
塗們接到的第一個轉型機會,是蒙古族青年女導演德格娜的《告別》。這部現代劇情片充滿了對已逝人和事的深深懷戀,他也憑藉此片獲得了第九屆FIRST青年電影展最佳演員獎提名。
據透露,塗們所飾演的這位情緒複雜的癌症晚期老人,其角色原型就是該片導演德格娜的父親、蒙古族導演塞夫。他與塞夫是好友,他覺得演繹身邊熟悉且去世的人物反而不易。
“類似這樣的劇本,別人也不見得看好,我聽說過某某看過覺得不好,德格娜是電影世家,背後出主意的人很多,但德格娜堅持用我。”
▲《告別》劇照
《告別》在2015年的東京電影節、西寧FIRST青年電影展都拿到了獎,這也讓塗們被更多的青年導演看到。
導演周子陽也是在看了這部片之後,去到呼倫貝爾邀請他出演《老獸》的。
2017年,57歲的塗們在電影《老獸》中飾演了一位風光不再但還作困獸之鬥的老人,獲得了第54屆臺灣電影金馬獎最佳男主角獎。令人捧腹的是,在頒獎典禮進行至一半時塗們就被抓包在臺下睡著了,而一覺醒來他便得了影帝。
對此塗們自己也忍俊不禁,他說金馬獎很盛大,走紅毯和入座都要等很長的時間,自己確實在那時候打了個盹,事後覺得非常抱歉。
在《老獸》中,塗們以精湛的演技入木三分地刻畫了一個內蒙古“老炮兒”,他是改革開放多年後出現的乍富階層的產物,有了物質以後忽略了自我的精神構建。他被時代拋棄,無法和任何人和解,也傷害了身邊最親近的人。他因挪用妻子的手術費遭子女綁架,一怒之下將子女告上法庭。然而在反映人間百態的同時,塗們也挖出了“老獸”內心的倔強和堅守。他理解老獸對待家人的態度正如許多中國人表達情感的方式,對待他自己的子女是一種態度,對於隔代又是另外一個樣。
▲《老獸》劇照
塗們說——演員的必修課就是觀察生活、觀察人物,每當看到一些特徵顯著的人就會感興趣、好奇,然後把他儲存在自己的記憶倉庫裡,需要的時候可以把這些庫存調出來用,“老楊”這個人物就是很多形象湊成的。
之所以遲遲沒有進入大眾視野,恐怕與塗們本人的事業觀不無關係——他是一個始終與影視圈保持審慎關係的演員。
雖是上戲表演系畢業,正經的科班出身,但不拍戲不宣傳的時間裡他都生活在家鄉呼倫貝爾,彷彿與影視圈沒什麼關係。
曾經,塗們和時下的很多年輕人一樣從家鄉出走,放棄上了一半的內蒙學校考入上海戲劇學院。旁人以為這是出於對錶演的熱愛,可是他說:“那時對上海有些碎片式的記憶,比如它是冒險家的樂園,十里洋場等等,就很想去看看,這比上學本身還有吸引力。剛好上戲有個招生訊息,我的年齡也還夠,就去了。”
塗們說那個時候正風行上大學,“在上海讀四年書,我總覺得是個好事。”
但真的開始了上海的求學之旅,他卻直言彼時的自己並不喜歡錶演,尤其早期那種無實物的、對著空氣的各種表演讓他覺得很痛苦。
在慢慢的積累,特別是後來進入角色、開始嘗試塑造角色以後,當人物漸漸真實起來,塗們才終於對錶演有興趣了,這種真實的狀態是他此後演藝道路上一直的追求,“我們現在的表演和十年前不一樣了,更需要你逼真的表演,更加貼近生活,也更加讓人看不出來表演的痕跡來。”
然而,在外面發展越來越好的時候,塗們又開始和影視圈保持距離了,“已經很多年了,不工作的時候我生活在呼倫貝爾,既不在呼和浩特,也不在北京,生活中接觸的圈子不再是影視圈,不再是和演員、導演交往。”他說自己倒不是因為不喜歡這個圈子,但社會是多元的,“有的人生活在國外,有的人生活在海邊,那麼我的選擇就是故鄉。”
至於對作品的期待,塗們還是那句話,“口碑!大家愛看,覺得這樣的現象似曾相識,覺得人物可信,那就成功了。”
塗們的離世太過突然。無數人為之震驚、哀痛的同時,大家再次刷屏:兩岸一家親!
演員留下作品,留下世人稱道的口碑與為人,離開了這個世界。
塗們老師一路走好!
作者:王彥
編輯:徐璐明
責任編輯:王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