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慶檔幾部電影仍在熱映中,其中《我和我的父輩》作為“國慶三部曲”的第三部,上映之前就備受關注,雖然國慶七天票房僅破10億,相對於前兩部不算特別出色,但票房無關電影質量,電影中的四個篇章可謂各有各的精彩。
章子怡的《詩》是《我和我的父輩》四個篇章中最文藝的一個,同時也是最催淚的一個故事,電影以研製長征一號為背景,聚焦火藥雕刻環節,致敬所有中國航天人。《詩》的故事本身也相對有詩意,沒有什麼大場面和困難的鏡頭,但拍攝同樣不易。
親自上手雕刻火藥
影片中章子怡飾演的母親,工作是火藥雕刻師。固體火箭發動機中放置的是澆築固化成型後的火藥藥柱,需要進行雕刻修型,切除多餘部分,消除毛刺,使其藥面精度達到設計要求,否則導彈就無法按照預定軌道精確飛行,甚至有可能在空中自毀。因此可想而知,火藥雕刻師這份工作極其危險,要時刻承擔火藥爆炸的風險,同時要求精度高,電影中呈現的細節和現實中一樣,精度要在0.3毫米之內,並且推進劑和火藥毒性很大,長時間從事這項工作會導致脫髮甚至癱瘓,另外規定每次只能有2人共同作業。
基於職業的特殊性,電影開機之前章子怡就和相關領域專家深入交流,並親自上手嘗試火藥雕刻,感受這項工作的不易。
小演員不好管,長鏡頭拍攝40餘次
《詩》開場就是一個轉場特別複雜的長鏡頭,攝影機跟隨人物先是用手持的方式跟拍,接著有翻牆又有爬土坡等過程,期間攝影機由手持換成固定在搖臂上,然後再次變換為手持拍攝,本來運鏡就非常複雜。
不過《詩》的攝影師是餘靜萍,經驗豐富,複雜的運鏡不是問題,本來章子怡也很有經驗,覺得拍三遍就差不多了,結果這個長鏡頭拍了40多遍。問題往往出現在小演員上,電影中除了兩個主要角色外,其他孩子都是在當地找的孩子,沒有任何表演經驗,所以不斷出錯,有的不自然,有的看鏡頭,還有的時候走位錯誤。章子怡只能反反覆覆地給孩子們說戲,長鏡頭只要任何一個細節出錯就要重拍。
另外,這個長鏡頭裡除了孩子外,還出現了公雞,這部分更加不可控,種種問題,導致這個鏡頭拍了40多遍,確實很不容易。不過最終的成片,這個長鏡頭確實給觀眾留下很深的印象,辛苦沒有白費。
拍攝問題頻發,演員“滿地找牙”
長鏡頭不過是整個拍攝過程中困難之一。《詩》其實大部分都是室內戲,轉場不多,外景也很少,但是依然會受到天氣影響。拍攝的小房子不斷漏水,而拍攝過程中天氣惡劣,經常下雨,屋子漏雨就要等。
此外,影片中飾演哥哥的小演員袁近輝還沒過10歲生日,在電影中有不少憤怒、哭泣的戲份,對於小孩子來說非常困難,他有一場在章子怡懷中哭泣的戲份拍了很多遍,始終找不準情緒,只能章子怡不斷地給他說戲、引導。
此外,不到10歲的袁近輝剛好換牙,門牙還沒長出來,為了電影效果戴了假牙,那場雨夜他和章子怡推搡的戲份中假牙多次掉入水中,工作人員摸不到只要將房間內的水抽乾尋找,這種演員“滿地找牙”的尷尬情況也增加了電影拍攝難度。
可以說,第一次當導演的章子怡出手不凡,《詩》是四個篇章中好評最多的一個,不少觀眾看完之後都覺得很驚喜也很意外,並且對夫妻感情和母子情的傳遞也非常到位,不少觀眾表示看哭了,你呢?覺得《我和我的父輩》四個故事中,《詩》是不是拍得最好的一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