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5電影網專稿 印度電影《誤殺瞞天記》和法國電影《致我的陌生戀人》上映,作為本週上映的兩部外片,多少自帶話題熱度。
上映後,影片排片拿下11.7%,僅次於本週正式上映的新片《邊緣行者》和上週上映的系列電影《神奇動物:鄧布利多之謎》。
近幾年看來,小語種電影時常能給電影市場驚喜。或許有時候可以預估,有時候也許只是“撿漏”,但各種小語種電影的出現,如同拼圖上的某塊碎片,給觀眾絕對的驚喜。
01.商業型別成關鍵
《誤殺瞞天記》官宣引進的時候,很多人都對此表示了好奇,明明翻拍其的電影《誤殺》剛在2年前上映,口碑和票房都引爆了整個市場。
自電影官宣以來,片方始終打出“《誤殺》原版”的旗號,甚至連電影海報上,都不忘對它進行強化。而電影上映之後,外圍宣傳則以“爽片”作引子吸引觀眾,更是在熱搜上出現“誰不愛看爽片“的話題詞。
可以看到,電影本身的商業型別是這部電影能在市場上被關注的焦點。
據知情人透露,這部2015年於印度上映的《誤殺瞞天記》,電影版權和改編權早在多年前,就被中國不同的出品方買下。值得注意的是,首次對外官宣將進行改編翻拍是在2018年。
事實上,回看中國引進的印度電影,在《摔跤吧!爸爸》之前,有著重要的兩個關鍵詞——“票房冠軍”和“阿米爾·汗”。據統計,中國至今已經引進了多達30餘部作品,其中有6部作品,均由阿米爾·汗主演。甚至因此,《神秘巨星》成為了引進時間週期最短的作品。
本土票房的影響力的加成更不容小覷。印度本土票房冠軍《三傻大鬧寶萊塢》《我的個神啊》《摔跤吧!爸爸》《巴霍巴利王》系列等,均被引進。
事實上,票房噱頭和商業型別,始終是小語種電影被引進的關鍵。
譬如,2019年上映的法國電影《歡迎來北方2》,正是打著前作是法國影史的票房冠軍的旗號;同年上映的俄羅斯電影《絕殺慕尼黑》則是俄羅斯影史的票房冠軍。
如果說票房是彰顯當地社情的一面,那麼商業型別是開啟不同國家市場的關鍵鑰匙。
從《看不見的客人》《天才槍手》到《海市蜃樓》《完美陌生人》,這些影片都有非常相似的引進節奏。
這類影片幾乎都是在引進前,就在國內自媒體中爆火,成為大眾話題的關鍵,且集中在懸疑、犯罪、動作等相對更商業的題材型別上。而這些電影在宣傳方的合理宣傳下,都成為了出圈的關鍵。
“現在短影片傳播越來越多,小語種電影也可以多多利用。”曾參與某部西語電影宣傳的小A談到,“有時候小語種電影的宣發費用很低,做完一些常規的宣傳之後,經費可能就所剩無幾了。但是如果這些影片前期在網路上有過一些宣傳的話,大家能相互借力,反而還能製造票房奇蹟。”
據瞭解,當時《天才槍手》從拿到放映許可證,再到定檔,宣傳期不到一個月,但片方加強對海外票房成績的宣傳,將在中國香港、中國臺灣等地區發酵過的口碑作為重要宣傳點,並大膽地找到影評人、影院經理、媒體等業內人士提前看片,使口碑能很好地本土化發酵。
02.情感始終是制勝突破口
《誤殺瞞天記》也好,或者是之前《看不見的客人》《天才槍手》,整體在故事劇情上,都會顯得較為商業,從影片亮點上,留有足夠的宣傳空間。獅鼠影業CEO邱傑就曾說過,“未來在引進片市場上,真正能獲得觀眾認可的,一定是異於好萊塢大片的新東西。”
隨著《摔跤吧!爸爸》憑藉社會話題和父女情感的出圈,越來越多強化這類社會議題的影片被引進。
黎巴嫩電影《何以為家》,今年製造不小票房奇蹟的《花束般的戀愛》,以及正在上映的《致我的陌生戀人》均是主打差別商業大片的電影作品。
可能有不少人會提到,《何以為家》映前獲得的獎項,便是電影的宣傳重點。但事實上,電影引進方路畫影視總裁蔡公明在此前的採訪中曾提到,他們買下《何以為家》的版權時,影片並沒有獲得戛納國際電影節評審團獎,只是購片細則中規定,“除了法國以外,其它國家上映時間不能早於美國”。
之所以當時買下影片《何以為家》和《小偷家族》,都是被影片本身的情感共鳴打中。但獎項並沒有成為他們出圈的關鍵。《小偷家族》宣傳時,片方強調了獎項光環並安排了大量跨界合作。而《何以為家》的宣傳期比較短,“從宣傳有望引進到現在,影片多次登上熱搜榜。我們用網際網路聯動為片子的出圈和下沉做了鋪墊。”
這種形式其實在《花束般的戀愛》宣傳期中,有所目睹。
雖然電影中不乏“蘇打”菅田將暉和“村花”有村架純這類有一定知名度的日本影星,但電影從前期“2月22日22:22”的上映梗,到上映期間的愛情理念,儘可能在用普世的情感,去打破固有的認知。
事實上,我們能注意到《致我的陌生戀人》也用類似的方式進行嘗試。電影上映時間是4月14日(週四)的17:20,對應了“520”的時間梗。
與此同時,在部分商業看點上,宣傳抓住時空的劇情,打出了法國版《想見你》的宣傳。只是從目前的效應來看,這波形式化的宣發,似乎並沒有起到太大的效用。
值得注意的是,電影《致我的陌生戀人》在確定引進的時候,就改掉了原本的譯名《再見鍾情》。
從片名來看,普通觀眾較難理解原片名是什麼意思,很難引起觀看的慾望。曾經上映的法國電影《天上再見》就是這樣的情況,本身宣傳不多,加上觀眾看起來“不知所云”的片名,即使口碑很好,但最後還是淪為了炮灰。
不可否認,小語種影片在某方面填補了電影市場的空白。中國觀眾對多元化文化也越來越多地給予尊重和支援。但現階段,大部分小語種電影還處在一個需要“被發現”的困境中。如何讓這些影片從尋找觀眾,變成觀眾主動選擇這類影片,是引進方和宣傳方需要思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