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視劇《叛逆者》海報
□孫曉蕾
當殺戮縱橫交錯,當強權替代公理,當身邊人鬼難辨,當活著變成了一種奢望……如果是你身處其中,會怎樣做?
這是林楠笙一出場的命題,也是我們隨著《叛逆者》故事情節的遞進,應該找尋的答案。
以諜戰為題材的電視劇《叛逆者》一經開播就備受好評,這是一部以林楠笙的成長為主線,貼近真實歷史背景,還原一代青年人掙開身份的桎梏,逐漸堅定個人革命信仰,走上革命道路的故事。
這部劇沒有刻意渲染的情節,沒有老套的諜戰劇噱頭。主創團隊僅僅是透過飽含溫度的筆觸、意蘊深長的鏡頭語言和在細節上的雕琢,將曲折跌宕的故事情節直入人心,引起強烈共情,讓人們對於那個年代的革命故事,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感觸。
1 理想的朝聖
師範學校畢業的林楠笙深知教育是救國的途徑,但國人的麻木、外敵的狂妄,都像是尖刀一般剜在林楠笙的心上。生逢亂世,命若螻蟻,但心中仍有理想。他知道,此時此刻唯有棄筆從戎才是報效國家最直接的方式,所以故事一開頭,他就出現在特訓班的訓練營裡。
而陳默群的到來,才正式開啟了林楠笙的革命生涯。從本質上講,陳默群是林楠笙的領路人,但他們卻從來不是一路人。
從南京到上海,陳默群為林楠笙上的第一課,就是如何凌虐中共的囚犯。血水浸透了薄衫,吊綁在架子上的人奄奄一息,這顯然和林楠笙心中所想大相徑庭,這殘暴的一幕刺痛了他,他困惑不解:“也許他們跟我們一樣,也是希望這個國家變得更好。”他純潔稚嫩的面孔與眼前被嚴刑拷打的殘暴形成了強烈對比,這也預示著他的理想將在心靈和肉體的雙重摧殘下逐漸脫離虛妄,走向重生。
2 現實的殘虐
血雨腥風、槍林彈雨、殺敵剿匪,林楠笙知道有戰亂就需要有犧牲,為了國家變好,他從不畏懼,可在奔赴理想的路上,利為誰謀?道為何道?敵在何處?誰善誰惡?現實一次又一次對理想的質疑,對心靈的拷問,讓他遲疑了。
朱怡貞的出現,像是點亮了林楠笙身處黑暗中的一根火柴,燃起了他理想的希望,也讓他在不斷的自我審視中,認清了自身所處環境汙濁的現實。
“如果我們連國家都沒有了,我們的後盾又在哪裡呢?”“可總要有人站出來呀,即使勝利的光芒如此微弱,抗爭的代價是如此痛苦。”在林楠笙受命接近朱怡貞的那段日子裡,朱怡貞的善良與美好和對待理想的純淨與赤誠,再一次衝擊了他的靈魂。
而陳默群的叛變對林楠笙心中理想的衝擊,更是讓其瞬間坍塌。在林楠笙眼中,陳默群雖然手段殘暴,卻一直有明確的方向,陳默群的叛變,像王世安這種無底線陷害他人的小人或許是誘因,但說到底,陳默群對待效力半生的組織的失望才是壓倒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
3 精神的洗滌
像林楠笙這種人,修正理想的過程,必然需要經歷一次次抽筋剔骨的陣痛,才可以破繭重生。身處混沌,心靈飽受折磨,但同仇敵愾,拯救國人才是他心中對待理想的呼喚。
朱怡貞面對嚴刑拷問的閉口不言、左秋明為了保全同志的自我犧牲、顧慎言置己為死地願他人而後生、紀中原用生命完成了任務最後的傳遞……
從質疑到靠近,從對立到共生。朱怡貞也好,顧慎言也罷,左秋明也好,紀中原亦是如此,他們跨越生死的奔赴,他們對待信仰的堅守,他們對待民族大義的執著,他們以己之力,燃起燎原之勢,他們點燃了中國的希望,也照亮了林楠笙的心。
“你的信仰不應該依附於任何一個人。”“不到萬不得已一定要活下去,為犧牲的同志做更多的事。”“答應我,如果我犧牲了,請幫我好好看看抗日戰爭成功後的中國。”……這是故事裡的臺詞,也是那一段歷史中的真實故事。
4 破繭的重生
林楠笙“活了”,這一次的他不再是不諳世事跟隨別人腳步的青年,他接過了“郵差”手中的火炬,以血肉之軀去開拓那一條屬於新中國的道路,縱使前途泥濘,他也毅然朝著神聖的目標堅定前行。
奔赴那一條鮮血暈染的路上,註定是負重且孤獨的。他的孤獨無言,他的步履堅定,他的愛情近在咫尺,卻猶如隔山,他的隱忍、剋制、不屈、堅定,壓實了國家危難之際的責任擔當,讓信仰根種在心裡朝著光,奮力生長。
林楠笙不是踽踽獨行的革命者,他是那個年代無數個沒有被記錄的中國人的化身。生於亂世,滿目瘡痍,他們於痛苦中淬鍊灼灼思想,於飄零中堅定理想信仰,于禁錮下捨己為國。這也正應了那句“雖千萬人,吾往矣”。亂世中無數人以鮮血奔赴的光明,既傲岸又悲壯。
回首歷史,仍飽受勉勵,《叛逆者》這部劇是他們的前世,也是我們的今生,我們敬佩先人們的堅守與傳承,也願此部劇的核心價值觀,能夠挺起當代青年人的精神脊樑。
來源:黑龍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