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剛進入中國時,竟被認為是“不祥之物”,甚至被慈禧勒令禁止
電影的出現,已有100多年的歷史了。
如今,在各種科技元素加盟後,電影更是成了時下很多人首選的娛樂專案。其實,我國電影市場的啟動基本和國外同期,當然,最初都是被國外商人壟斷的。
最早能看到電影的是上海人,1896年就有了,而北京則晚了6年。那年,一個老外帶著放映器材和電影,租了前門外一打磨廠的福壽堂飯莊,開始放電影。於是,大家驚呆了,這人物居然能在白布上做出各種舉動。
雖然,只是一些很簡短的紀錄片,但對於從不知電影為何物的中國民眾而言,這已經遠遠超出了他們的認知。自然不能用今天眼光去分析當時,如今一個小小的手機就可以製作出精美的故事片,那時西方科技的傳入對於國人認識世界還是有著相當積極的作用。
第二年,中國商人林祝三也開始放電影,在打磨廠的天樂茶園,算是國人中的第一人。再過一年,光緒三十年(1904年),慈禧太后70大壽,英國公使為了討好她老人家,選擇進宮放電影。
其實,任何新發明,都有一個磨合期,不知道是不是發電機當天不願意配合,只放了三部影片,就爆炸了,還好沒傷著人。這可是天大的事情,於是,慈禧大怒,視電影為不祥之物,此後宮內再不準放電影。
另一次是在王公府邸中,1905年清政府派五大臣出國考察,其中端方在回國時帶回了電影放映機和影片。於是,1906年宴請載澤時以“演電影自娛”,還讓何朝樺講解。但不幸的是,放映中突然爆炸起火,何朝樺被當場炸死,使得電影再次被認為是不祥之物。
雖然,宮廷府邸經常發生事故,但民間卻火了起來,使得大家多了一種消遣方式,直至今日。不過,最初的電影都是無聲,大家看個純畫面就能開心很久。現在,沒有唯美的畫面,或者特效,或者特棒的劇情,很難再將人拉進影院。
那時,老外在中國放電影,也在中國拍攝一些紀錄片。不過,他們的目的不是為了記錄中國的一些民風民俗,而是醜化或獵奇。如:日本人拍的《義和團事件》,如:英法聯合拍的《中國教會被襲記》等,這些影片甚至成了他們後來侵略中國的辯護詞。
當然,有識之士不會甘為人後。中國的第一部電影《定軍山》於1905年在北京誕生,製作人是任景豐。早年在日本學的照相技術,回國後在北京開了一家“豐泰照相館”,算是中國人自己開設的第一家照相館。
定軍山之戰,說的是三國蜀漢大將黃忠刀劈曹魏大將夏侯淵。這是當時京劇中的名戲,老百姓很是喜歡。其實,對於中國電影最早的探索,還是和戲曲結下的不解之緣,包括後來的很多電影機構,都是取材於戲曲舞臺。
當時,這部電影拍了三部,耗時三天,由於無聲,只拍了戲中的一些動作場面,如:請纓、舞刀、交鋒等。但主角是譚鑫培,這可是他的拿手戲,舉手投足間,盡顯黃忠的忠勇本色。當時,這部電影很受歡迎,於是,任景豐又拍攝了不少戲曲的片段,如:《長坂坡》、《青石山》等。只是,突如其來的一場大火,讓一切戛然而止。
中國的第一部長紀錄片,也是誕生於北京。1925年3月12日,孫中山先生在北京逝世。攝影師黎偉民拍攝了《孫中山先生出殯及追悼典禮》,此紀錄片共兩本。1929年5月,孫中山先生靈柩移送中山陵時,攝影師張玉亭隨行拍攝的《奉安大典》,長達1500米,記錄了沿途許多極為珍貴感人的鏡頭。
只是,在日寇侵佔北京時,該片的底片全部被掠走了。
當年的一場打賭,關於馬在奔跑時蹄子的狀態卻成就了一個偉大的發明。當然,真正的電影是需要攝影機拍攝的。而當年,這場關於馬的打賭只不過是用了24個照相機。以前需要儀器拍攝,現在簡單的一個軟體,就可以任人拍出各種長短影片。
現在的電影題材各異,演員有真人也有動物,還有卡通形象。但事實上,原始的動畫片,要早於真正的電影。這是利用人視覺的一些特點,人看到事物後,會在視網膜有個短暫的成像停留,這樣將活動的畫面分解,再透過幻燈播放出,就有了連貫的效果。
中國的電影發展,雖然和國際幾乎同步,但是,由於歷史的諸多原因,到上個世紀的90年代,才能說真正在影片質量和藝術形象上,有了更多的突破和創新。尤其是近些年,高科技的運用,讓電影不再是被動的情節輸出,而是帶給觀眾更多的場景代入感。
也許某天,觀眾沒準就成了其中的臨時演員。
當年,大家都是以看戲的心態去看電影,如今電影不但能給人帶來了消遣的樂趣,更是一種對於世界萬物類象的詮釋手法。
參考資料:
【《清史稿·后妃列傳》、《電影放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