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5電影網專稿打著“爽片”旗號的《邊緣行者》,在多部國產新片撤檔的時候,逆流而上,選擇在清明檔進行點映,成為這個小長假中,少有的國產新片。
《邊緣行者》從4月2日至5日進行點映。整體計劃是4月2日18點至22點,後3天則為14點至22點。這種點映計劃下,這4天依舊每天拿下了超10%的排片數量。
可見,影院對於國產新片仍有較強的需求。尤其多部外片的助力,為近期的大盤帶來了一些高潮。
當然,不少港片迷仍有抱怨,“這麼一部香港黃金演員陣容的電影,卻很難找到粵語版的排片。”不過,他們也坦言,相比前幾年,這種難度稍微變小了。
只是對於粵語還是普通話,發行方、觀眾和影城自然有不同的角度。那麼,背後又有什麼聯絡和邏輯呢?
普通觀眾偏愛普通話版
“我們可以建議影院多排粵語版,但只是建議,最終安排還是要以影院方的需求為主。”參與了多部香港電影發行工作的發行人員如是說道。
粵語版和普通話版本在發行硬碟中會有兩個不同的檔案,至於如何選擇,還是要以影院的角度進行衡量。當然,存在小部分香港電影,在發行時,就沒有安排粵語版複製的情況。
在調查過程中,我們透過購票平臺,隨機對北京部分影院的《邊緣行者》的排片進行抽查,發現部分影院在排片方面還是主要以普通話版為主,小部分影院會在小廳和非黃金時段安排粵語版本。
一位不方便透露姓名的北京影院經理告訴我們,“近幾年的工作中,偶爾會遇到有觀眾打電話來影院問粵語版的排片,但整體數量並不多。大部分觀眾似乎更偏愛普通話版,個人猜測,可能粵語版需要看字幕,會讓大家觀影過程更吃力。當然,影院方面會考慮有粵語需求的觀眾,適當安排粵語場次。”
據影院方觀察,有觀看粵語版需求的觀眾,和深度影迷的重合度較高。當然,還不乏部分在外的兩廣觀眾,原汁原味的聲音更能滿足他們的鄉情。
在詢問的過程中,不止一家影院方告訴我們,“粵語版的上座率沒有普通話版的上座率高。”
北京的百老匯電影中心是一家逢港片必排粵語版的影院。
這和該影城的企業文化不無關係,該影院的老闆是最有情懷的江志強,他最經典的一句話就是,“我不是商人,我是電影人。”
或許,這也是該影院會留出場次給粵語版電影的關鍵。
當然,這並不代表對應的院線也都有相應的排片門道。就《邊緣行者》而言,百老匯/百麗宮院線的其他坐落在大型商圈的影城,依舊還是以普通話配音版為主。
資深的港片迷兜告訴我們,在看香港電影的時候,她必然會選擇粵語版的內容,“普通話版和粵語版真的會直接影響影片的觀感。”她提到,現在香港電影很多普通話配音很不自然,配音處理得並不貼合。
她提到,尤其是去年《怒火·重案》上映的時候,她先是看了一遍普通話配音版本,開始對影片有些失望,覺得打戲依舊有導演陳木勝的風格,但文戲可以說是一塌糊塗。後來她又去看了一遍粵語版,“感覺整體加分了不止一點。”
而影迷小吒則覺得,“一定要看粵語的做法,似乎有些矯情”。
他是看著港片長大的,在他的記憶裡,小時候那些光碟裡的港片都是配音的,大家熟悉的周星馳電影,星爺的配音都是由演員石班瑜完成的。但大家並沒有因此覺得不合適,甚至這些配音演員的發揮,反而為電影加分不少。
只是在小吒看來,現在不少電影的普通話配音確實沒有過去那麼貼合,相比起語言帶來的影響,這種貼合度高低,或許才是大家對粵語原版和普通話配音需求的源頭。
粵語還是國語,理由盡不同
在電影《梅豔芳》上映的時候,電影製片人江志強不止一次呼籲,希望全國能排映粵語版的內容。
他在採訪中提到,因為電影在拍攝時候現場收音就是粵語,在飾演梅豔芳的演員王丹妮的臺詞裡,每個呼吸停頓都為了更貼近梅姐而進行了設計與考量。所以粵語版更能讓觀眾有原汁原味的體驗,也更能凸顯影片細節,而這些小小細節對於還原人物的整體性也尤為重要。
在《怒火·重案》宣傳的時候,謝霆鋒被問到普通話配音和粵語原版的時候,他則建議大家都可以自由選擇。尤其在這部電影裡,他堅持親自為角色進行國語配音,一方面也不希望自己和陳木勝導演的最後一次合作,“有不是我的部分”。
對於選擇粵語和普通話配音的話題,似乎時不時會成為關注的焦點。但回看電影市場,打出“第一部全國大規模粵語排片”旗號的電影,是2016年10月上映的《驚天破》。
2016年對於市場而言,是對粵語原版電影的轉折點。
同年,《三人行》《寒戰2》《使徒行者》等港片在內地上映,但當時粵語版的公映範圍仍十分有限。
由於語言習慣的不同,再加上翻譯上的差異,普通話版的香港電影多少會丟失一些“港味”,特別是《寒戰2》在映期間,由於版本問題,
了不少的爭論。
事實上,早在2013年8月,《內地與香港關於建立更緊密經貿關係的安排》(CEPA)《補充協議十》中的試聽方面就涉及,允許香港影片、香港與內地合拍影片的方言漢語版本,經內地主管部門審查批准通過後,在內地發行放映,但須加註標準漢語字幕。該協議於2014年1月1日啟用。
在此之前,全國只有部分城市可以放映粵語電影。除了以粵語為主的廣東地區,北京、上海等一線城市,如有需要,可以加映部分影片的粵語版。
《歲月神偷》的導演張婉婷就曾在採訪中坦言,“用原聲好過配音,好比《歲月神偷》是一部好地道的香港電影,配上國語始終差,因為語言是做戲的一部分,如果找人配音,效果始終差一些。”
而後,2017年上映的反映香港本地社情的電影《一念無明》,就僅在內地發行了粵語版本。但近年《麥路人》《春嬌救志明》《媽媽的神奇小子》等生活流的香港電影,均是發行了普通話配音和粵語雙版本。
發行人員告訴我們,其實從這5年多的時間來看,對於粵語版需求較大的仍是一二線城市,就以《一念無明》《麥路人》對比,兩者四線城市的想看人數差了10%。總體而言,這種排片需求整體還是根據市場而定。
所以,作為觀眾的你,更偏愛哪種版本的香港電影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