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地球2》:當一部電影演到第三個鐘頭

出品|虎嗅商業消費組

作者|周月明

編輯|苗正卿

題圖|《流浪地球2》劇照


如四年前第一部《流浪地球》一樣,今年春節檔的《流浪地球2》同樣勢頭兇猛。截至1月24日,上映三天的《流浪地球2》票房已過10個億,豆瓣評分8.3,位列春節檔諸多大片第一。


像許多大製作電影,《流浪地球2》同樣陷入激烈的爭議之中。


有人上升至民族自信的高度:“作為國產科幻已經很好了,不信你看看國外好看的科幻片有幾部。”有人上升至觀影門檻的高度,當遇到人吐槽故事情節沒講清楚時,就會建議對方二刷一次,“這部電影是有門檻的,再看一遍或許就明白了”。


批評者自然也在激烈抗議各種“綁架”:“覺得電影難看並不等於認為國外電影好,無需對立。”“不要把講不清楚故事混淆為觀影門檻,邏輯差就是邏輯差。”


當爭論摻雜著越來越多複雜而抽象的概念,就變得難以辨認。若仔細剝開外殼的話,會發現許多討論仍是圍繞在大片常遇的那個經典問題:敘事本位還是視效本位。


當一部電影長達3小時


大年初二,臨近晚飯時間放映的《流浪地球2》依然爆滿。相較平日,有老有小全家出動的景象多了許多 。但當電影放到一個半小時後,場子的躁動氣息愈發濃厚。附近的小女孩不斷問爸爸還有多久結束,越來越多的家長起身帶著孩子放風,有的年輕人開始如芒刺背、如坐針氈,身旁的長輩也睡得愈發香甜。


這種躁動不禁讓人聯想起當時看《阿凡達2》的影院氣氛,巧合的是,這兩部片子都長約180分鐘。


我們的電影貌似越做越長了。


實際上,這種感受並不只是一種主觀感覺。


據統計,2023年迎來“最長春節檔”:該檔期電影平均時長為歷史最長,平均為130分鐘。


2023年春節檔的7部電影分別為《流浪地球2》《滿江紅》《深海》《無名》《交換人生》《中國乒乓之絕地反擊》和《熊出沒·伴我“熊芯”》,其中有4部電影時長超過了2小時,另有2部電影接近2小時,而《流浪地球2》和《滿江紅》的時長更是分別高達173分鐘和159分鐘,接近3小時。


不僅平均時長較往年春節檔增長,最長電影的時長也不斷攀升:資料顯示,2016年春節檔最長電影為120分鐘的《西遊記之孫悟空三打白骨精》、2021年為136分鐘的《唐人街探案3》、2022年為149分鐘的《長津湖之水門橋》。而《流浪地球2》的時長已比2016年幾乎多出一個鐘頭。


時長或許也是“秀肌肉”


一個有趣的現象是,在以前的觀影體驗中,院線電影的時長往往在90分鐘至120分鐘之間,卡在這兩個時間點上的更不在少數。


“在膠片時代,每一盤膠片可容納的時長就是15分鐘,所以電影時長往往是15的倍數。而90分鐘、120分鐘則是結合人身體舒適度磨合出的最佳觀影時長,此後90分鐘-120分鐘之間往往被認為是觀影最佳體驗。”影視專業業內人士告訴虎嗅。


不過,儘管進入數碼拍攝時代後不再受限於膠片,許多導演也不敢拍時長過長的片子。


這其中有商業的考量。


“導演本身有影響力,或者是大IP電影,一般才敢拍攝過長的時長。”上述人士說。因為超長時長不僅考驗著觀眾的身心、製作的成本,也關係到影院的收益。時長越長,意味著場次越少,若影院對上座率沒信心,是不願意接受長影片的。


拋開商業考量,藝術難度也更高。


電影是時間的藝術。超長的時長,意味著對劇本結構、鏡頭邏輯、敘事節奏要有超強的把控能力,一不小心,就會陷入拖沓、冗長、分散或者有邏輯硬傷的境地。而這些字眼,在《流浪地球2》、《阿凡達2》的觀影評價中出現的次數並不低。


有業內人士就向虎嗅吐槽道:“《流浪地球2》無意義的重複鏡頭太多了,比如用各國人民的反應表現全球共同體這種手法單調又囉嗦,刪去這些鏡頭說不定都能節約10分鐘。”


另外,超長時長或許也意味著各方博弈更為複雜。


“若演員話語權高,需要考慮演員的戲份長度,有時還要給塞進來的人加戲;若導演話語權高,且自信會有票房,有時會不捨得刪鏡頭,這也是許多導演的通病。就像記者好不容易採訪到重磅物件,即使他說的話空洞而龐大,也總想想方設法寫進去。”業內人士調侃道。


寫在最後


在敘事本位的觀眾眼裡,《流浪地球2》可能算不上一部好電影,有人痛批“現在越來越多的電影通病是連基本的故事多講不好,卻在追求特效、情懷。”


而在追求爆炸場面和科幻題材的觀眾心中,已將這部電影標為里程碑,他們認為不僅場景設計和視覺特效又一次拉高了中國科幻作品的工業水準,立意也遠高於國外科幻電影,走出中國科幻的道路。


春節檔還未結束,關於《流浪地球2》的爭論仍未停歇,而中國科幻的螺旋式上升,依然在繼續。

版權宣告:本文源自 網路, 於,由 楠木軒 整理釋出,共 1817 字。

轉載請註明: 《流浪地球2》:當一部電影演到第三個鐘頭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