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沒想到,《開端》還是部“反網暴”教育片 | 沸騰

由 舒培榮 釋出於 娛樂

面對一些社會新聞事件,要警惕自己不要在“主持正義”中迷失,由“說句公道話”演變成單純的負面情緒宣洩。

《開端》中,重要的一站:沿江東路站。圖/《開端》畫面截圖

文 | 丁慧

“車輛行駛,請您坐穩扶好”的公交車播報聲,《卡農》的音樂聲,近日,這兩個聲音讓不少人“心臟驟停”。一部以時間迴圈為題材的劇集——《開端》,正在熱播。這部劇因為劇情精彩,演員演技好而被網友熱議。

這雖是一部以時間迴圈為題材的劇集,但講述的卻是一樁極具現實感的事件——“跨江大橋公交車爆炸案”。劇中的男女主,一次次在公交車上死去、醒來,就是為了拯救一整車人的生命。

“嘉林市跨江大橋公交車爆炸案”折射到現實中,可能是一樁令人瞠目結舌的惡性社會事件,對於普通的大多數人來說,爆炸案中未曾謀面的受害者,只是一個冰冷的死亡數字,甚至在熱度過後,就會淹沒在大大小小的社會新聞中去。

《開端》中爆炸的公交車。圖/《開端》畫面截圖

《開端》中的“網路暴力”

這部劇以時間迴圈的方式,放大了一輛公交車上乘客存在的時間,為觀眾展現了普通人的善良和抉擇。但與此同時,也讓更多觀眾看到了,發生在嘉林市的這起“社會新聞事件”的另一層內裡:“網路暴力”害人不淺。

劇中,網友對王萌萌進行謾罵。圖/《開端》畫面截圖

《開端》由爆炸案的兩名當事人帶領觀眾,如剝洋蔥一般,探索這起公交車爆炸案背後的原委和是非。

一位女孩在跨江大橋上要求公交車司機停車,下車後被貨車撞死,被網友大罵“死得好,誰讓你去拉方向盤”;

男主為了拯救全車人與“炸彈客”搏鬥,在他捅傷“炸彈客”之後,被網友扒出身份,發現他正在開發的遊戲中包含暴力元素,因而被叫做“殺人魔”;

在爆炸案中喪生的乘客之一“直播一哥”,因為生前是主播,在死後,卻被網友在他過往的影片留言大喊“死得好”。

種種評論,對應起來的,就是現實中一些社會新聞下的評論百態。

《開端》劇照。

過往,在不少社會惡性事件的新聞中,不少留言是針對受害者的詰問、批評、道德譴責甚至謾罵,以至於“受害者有罪論”和“完美受害者論”,一次又一次地被拎出來在公眾輿論場中進行討論。

《開端》為觀眾提供了一個旁觀者的視角,展現了“炸彈客”的作案動機——他們的女兒王萌萌,因為在跨江大橋上強行下公交車,而意外被貨車撞死。

王萌萌的車禍影片卻被一些網友當做謾罵、調侃、指責的物件。諷刺的是,現實中,本來是起警示意義的車禍影片,卻被一些網友當做剪輯和調侃的物件。

被網友調侃的車禍影片。圖/某社交平臺截圖

網友對王萌萌的謾罵和調侃,也成了“炸彈客夫婦”的作案動機之一。無論是之前的種種情節也好,還是“炸彈客夫婦”的作案動機也罷,揭示的都是同一個主題——“未知全貌,不予置評”,甚至是“知曉全貌,也難以置評”。

只看眼下的是非對錯,很難“主持正義”

《開端》讓觀眾作為旁觀者,看到了男女主一次次拯救全車人的努力;看到了“炸彈客夫婦”失去女兒後的傷心;也看到了“王萌萌”下車原因中被忽略的事實;觀眾在反覆代入不同角色的視角里,體會到事件背後複雜性。

“女大學生因強行下車被貨車撞死”,對於普通人來說,這只是一次普通的車禍新聞;對於公交公司來說,只是一次賠償事故;對於網路“噴子”來說,又多了剪輯素材和調侃物件;但是對於當事人來說,卻是生命的終結;對當事人的家庭來說,是一輩子壓在心頭上的大山。

《開端》畫面截圖。

《開端》探討了每一個自詡正義、三觀正常、判斷力準確的人,都可能成為網路施暴者的議題。大多數事件,沒有那麼簡單,只看眼下的是非對錯,很難去“主持正義”。正因為如此,網暴的參與者,往往不是一小部分人,恰恰是一大部分人;不是某些個別人,也許就是評論區的你和我。

網際網路環境下,因為資訊的快速集納和處理,極易因為某一事件造成情緒的集體發酵,而對當事人形成特別的“暴力事實”。在一定時間內,這個現象產生的本身和程度大小與被施暴者本人的善惡、是非無關,只是淋漓盡致地展現著,網際網路世界中一些人純粹的情緒發酵與變異。

很多時候,網友在網路上發表評論,都只看到眼下所謂的是非對錯,但是一個人犯了錯自有與之對應的懲罰,而不是被無止境地謾罵、指責、攻訐。

面對一些社會新聞事件,每個人都要警惕自己在“主持正義”中迷失,由“說句公道話”演變成單純的負面情緒宣洩。嚴格可否情與法的邊界,方能避免自己成為悲劇背後那雙推波助瀾的手。

新京報評論員 | 丁慧

編輯 | 劉昀昀

實習生 | 呂怡然

校對 | 吳興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