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美國演員豎起大拇指點贊,老外瘋狂期待,《長津湖》將讓世界矚目

由 公西成化 釋出於 娛樂

《長津湖》開始預售了。

因為疫情反覆,為了國家的防控大局,《長津湖》推遲上映,這種舍小我為大我的大局觀,讓國人對《長津湖》的期待有增無減!

9月15日16時,《長津湖》預售正式開啟,2小時票房就突破100萬,首日預售票房將近400萬。

截止9月16日16時,預售總票房更是超過了550萬。

這個成績,說它是2021年最“燃”最“炸”的電影,一點都不為過。

其實,早在預售正式開啟之前,《長津湖》就已經引發了國人的討論,對電影的陣容,立意,製作,拍攝,甚至時長,可以說,每一點都讓我們歎服。

作為國慶檔最有分量的電影,《長津湖》的想看人數斷層式領先,以70.5萬的想看人數超出第二名50多萬。

事實上,作為有史以來華語規模最大的戰爭電影,《長津湖》不但讓國內觀眾萬眾期待,還引發海外媒體和網友的關注和熱議。

“這是三位中國最炙手可熱的導演在鏡頭後的罕見合作。”

“《長津湖》是一部天才作品。”

“一直很好奇為什麼沒有直接展現長津湖戰役的電影,沒想到中國做到了!”

“我的祖父是長津湖戰役的一名海軍陸戰隊的狙擊手,這部電影會讓我瞭解他過去的事。”

“場面好壯觀,2億美元的大製作,應該是一部很好看的戰爭片。”

從外媒和國外網友對《長津湖》的評價來看,整理提煉一下關鍵資訊,有兩個。

其一,《長津湖》耗資2億美元,它是中國有史以來最貴的電影,有望重振中國票房。

其二,長津湖之戰是好萊塢都不敢拍的電影,我們來拍!

其實這兩個關鍵資訊,也解釋清楚了一直以來圍繞在電影《長津湖》身上的幾個問題:

為什麼它會成為國人萬眾期待的必看電影?

為什麼它能擔得起最受外國人期待的中國電影?

為什麼它又將會震驚世界?

既然說到這了,下面咱們就展開聊聊。

《長津湖》,顧名思義,講的就是抗美援朝戰役中的長津湖之戰。

這一戰是抗美援朝戰爭第二次戰役期間發生的,參戰雙方分別是中國人民志願軍第九兵團和美軍第10軍。

這一年,朝鮮遭遇50年一遇的嚴寒,長津湖地區日平均氣溫更是降至攝氏度零下27度,中美雙方都在冰天雪地中行軍作戰。

最終,我們在裝備、後勤完全不如對方的情況下,全殲美軍“北極熊團”,重創不可一世的美陸戰第一師。

長津湖之戰是抗美援朝戰爭中最慘烈的一次戰役,《時代》雜誌稱其為“堅忍和勇氣的史詩”。

美國大名鼎鼎的五星上將麥克·阿瑟在經歷了這場戰役後,給他們美軍後輩留下了一句忠告:

“誰想跟中國陸軍打仗,一定有病。”

不過讓人沒想到的是,這樣一場震撼非常的戰役,對於國人還是外國網友來說,卻是一場“被遺忘戰爭”

電影的歷史顧問王樹增曾說:

“《長津湖》這部電影是我們期望已久的,這是這場戰役第一次被正式搬到大銀幕上。”

“有相當長一段時間,這場戰役鮮為人知。”

可要把它“還原”出來,得下狠功夫。

首先,肯花錢。

這點其實都不需要多說了,國內外媒體都已經是蓋章認定過的,《長津湖》耗資2億美元,是中國有史以來最貴的電影。

但是具體表現在哪些地方,還是值得說道說道。

影片的主創團隊,是國產戰爭片裡的“頂級陣容”

於冬擔任出品人及總製片人,黃建新任總監製及聯合編劇,陳凱歌、徐克、林超賢三大導演聯合監製並聯合導演。

張和平任藝術總監,王樹增任歷史顧問,蘭曉龍任編劇。

還有吳京、易烊千璽、段奕宏、朱亞文、胡軍、李晨、韓東君、張涵予、黃軒……一眾實力派。

劇本打磨5年,兩年多細緻籌備,光是初稿就有130000字。

3大劇組,歷時6個月,近3600小時全程IMAX拍攝。

拍攝過程中,有超大規模軍事裝備,群演超過70000名,近10000套軍裝,還有超100公里的戰役戰術設計。

這一切,就為了呈現最好的視聽盛宴,讓它擔得起“戰爭史詩鉅製”這六個字。

眾所周知,拍攝戰爭電影,尤其是史詩鉅製,是一件吃力不討好的事情。

戰爭片拍攝難度大,光是重現戰爭場景,就花費巨大。儘管能做到,戰爭片還面臨著一個很實際的問題,回報率不高。

縱觀近些年能叫得上名字的戰爭片,《血戰鋼鋸嶺》叫好不叫座,《狂怒》《決戰中途島》等片更是票房慘敗。

也是因為票房表現不佳,戰爭電影變得稀少,而且很難拿到高投資,就算是19年拿下奧斯卡的《1917》也僅是一部中等投資的作品。

所以不僅是在中國,更是在世界範圍內,我們等這麼一部大製作的歷史電影,已經等了很久了。

不得不誇讚一下該片的主要出品方博納影業,作為民營企業,這份擔當值得點贊!

其次,敢豁命。

時至今日,我們談起長津湖之戰,都能一下想到這句話:

冰血長津湖,異鄉埋忠骨。

為了營造最真實的戰場氛圍,《長津湖》的全體演職員都在最低氣溫零下20度的環境裡拍攝。

主演吳京為了演出極端寒冷的天氣下人的抵抗和堅持,本來是準備了很多保暖衣,硬是一件沒穿,導致拍戲時一度被凍到“半邊臉麻木”。

為什麼要這麼拼,吳京也給出瞭解釋:

“我轉念一想,當年的志願軍就是穿著單衣在冰天雪地裡蟄伏了六天六夜,這種情況他們是怎樣熬過來的,我要儘量對那種情景進行還原和致敬。”

在拍攝現場的花絮裡,有一段吳京和美國演員的對抗戲,需要美國演員用機槍勒住吳京的肋骨。

因為要用機槍用力頂著肋骨,美國演員擔心吳京會受傷,還特地問了:

“要輕一點嗎?”

可吳京拒絕了,他反覆說的一句話是“你不要去將就我。”

最後,這段拍攝裡,吳京被勒到青筋暴起,甚至在拍攝結束後很久才慢慢平復呼吸。

整段拍攝,讓站在一旁觀看的美國演員忍不住豎起了大拇指,吳京卻只有一句話:

“我只想別給當年的老戰士們丟臉。”

吳京想要表現的,只是作為一個軍人知道為何而戰、為誰而戰,他們為了國家和人民,抱著赴死的決心。

而這,是軍人的榮耀。

我們一直都說,關於長津湖之戰的影視作品,不多。

在這之前,一直被人提起的是2011年八一電影製片廠出品的紀錄片《冰血長津湖》。

該片豆瓣評分高達9.1,同時還獲得了第29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紀錄片獎和第15屆中國電影華表獎優秀紀錄片獎。

之所以它能獲得這麼高的評價,理由短評裡說得很是明白。

“這部片子客觀再現了長津湖的慘烈。”

“這部片子可以說是平鋪直敘,但卻看的眼淚直流,這一刻我才真正明白什麼是精神的力量。”

客觀再現,英雄精神。

顯然,對於怎麼拍抗美援朝的故事這個問題,電影《長津湖》已經摸明白了。

說到這裡,《長津湖》更深層次的意義就凸顯出來了。

就像前文所提到的,外國網友對《長津湖》的評價裡,想要透過這部電影瞭解這段歷史的大有人在。

因為西方世界對抗美援朝戰爭的陌生,他們對這場戰爭的瞭解是片面。

對於美國或者西方世界來說,這是一場難以啟齒的戰爭。原因也很簡單,因為美軍在長津湖的慘敗,讓他們很難正視。

舉一個簡單的例子,在美國資深記者大衛·哈伯斯塔姆寫過一本《最寒冷的冬天》。

這本書在當年被評為《紐約時報》最暢銷圖書,《華爾街日報》最佳亞洲題材圖書。

這是少有的從美軍視角描述的長津湖戰役,書中講到了很多不為人知的事,讓不少美國人對這場戰役有了更進一步瞭解。

可儘管如此,這本書還是因為資料的侷限性,沒能很全面客觀準確地把這場戰役說全,說透。

另外,對於我們來說,抗美援朝戰爭是我國自鴉片戰爭開始100多年以來,對西方世界的首次勝利。

這樣的戰役,值得被我們記住,也理應被更多人知道。

從電影誕生之初起,電影既是娛樂手段,也承擔著一定的宣傳功能。

近十幾年,美國電影風靡全球的時候,也是美國人對外宣傳和炫耀國力的“武器”。有很多美式英雄的形象,美式英雄主義思想,都是透過美國電影傳輸給我們。

比如《變形金剛》讓年輕人耳濡目染,但前不久阿富汗大撤退,也讓我們看到了電影裡英明的美國大兵與現實中狼狽形象的差距。

今年是建軍74週年,《長津湖》就是一次文化輸出的契機,讓全球觀眾正確認識到這場戰役。

它既真實再現了那場殘酷至極的戰役,也重現了英雄先輩身上英勇無懼的精神,就像陳凱歌導演說的:

“‘組織起來的中國人民是惹不得的’,而這個東西在好萊塢電影裡面是看不到的。”

最後,我敢說,《長津湖》將讓世界矚目!

青石電影編輯部 | 老孟

本文系青石電影原創內容,未經授權請勿以任何形式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