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疼不癢的脫口秀《聽姐說》,總算說到了一個尖銳的話題——
成年人到底能不能把情緒掛在臉上?
Po出話題的,是近段時間風口浪尖上的王子文。
為戀愛奮不顧身的王子文,三句話離不開吳永恩。
和所有鋼鐵直男一樣,送的禮物總是匪夷所思,也永遠看不懂女人戀愛中那些彎彎繞繞的小心思。說“不要”,他立刻“OK”舉止紳士;說“別理我”,他遠遠迴避百米開外。
欲拒還迎、欲擒故縱那一套小女兒情態,根本不好使。
“就是因為大家都不把情緒掛在臉上,很多人戀愛全靠猜,自以為這種你畫我猜的遊戲很有情調,其實搞得大家都很累。”
王子文旗幟鮮明push自己的觀點:喜怒哀樂就是要掛在臉上。
“為什麼不能把情緒掛在臉上?情緒不掛在臉上掛哪兒,掛牆上?我又不是蒙娜麗莎。”
這樣的性格很曲筱綃,但從前她可沒有這麼敢。
王子文5歲的時候父母離異。後來爸爸再婚,新任太太懷孕了,爸爸興奮地問女兒:阿姨懷孕了,你想不想有個弟弟?
小女孩內心有個聲音在尖叫:不!
可是懷都懷上了,就算江浙滬皖包郵,這貨也不能退了啊。
為了維護自己乖女兒的人設,以及跟爸爸的和諧關係,小姑娘早早奉獻了人生第一次影后級的表演。
她調動全臉肌肉,堆出巨大的驚喜,笑到五官變形:好開心,我好想有個弟弟啊!
爸爸居然相信了,男人果然好騙。
委屈自己的滋味並不好受。被強行隱藏的情緒不會憑空消失,它依然在,並且越埋越深。
王子文家境很好,爸爸王行鶴是四川師範大學吉他老師;爺爺王肇初,是曹禺先生的學生,川師大中文系教授。但她還是在《怦然再心動》裡坦率說,自己小時候嚴重缺乏安全感,渴望戀愛,貪戀那一點關注和溫暖。
女孩子長大後,總是會把童年最缺失的東西額外補償給自己的孩子。
7歲的兒子豆芽哭鬧的時候,外婆在旁邊勸:別哭別哭。王子文總是對媽媽說,不要阻攔他。
王子文說,忍受不了一個孩子想哭卻被迫忍著,那太可憐了。她堅持認為,沒有一個無緣無故愛哭的小孩兒,他哭一定是有原因的。
把孩子生父瞞得緊緊的王子文,其實從另一個角度,給了兒子更溫柔的保護。
那些關在房間裡的吵、鬧、聲嘶力竭的尖叫,不是無理取鬧,而是一個孩子小世界的驟然碎裂,不能自由表達的憤懣,無法被理解和體諒的無助。
那個瞬間,小小軀體的他,並不比一箇中年人容易分毫。
可惜的是,多數大人不懂,或者沒有力氣去探究孩子的喜怒哀樂。
他們用自己世界的標準,簡單粗暴地蓋章——這個孩子好帶,不哭不鬧;那個難帶,愛哭。
節目裡,王子文玩梗說:
“就是因為大家都不把情緒掛在臉上,現在結婚年齡平均上升了5~10歲。”
“如果人人都把情緒掛在臉上,那能省多少爾虞我詐,省多少寶貴時間,提高多少GDP,拯救多少大齡男女。”
主持人王自健順勢接過來問:在座的10位姐姐,會隱藏情緒的舉手?
遲疑幾秒後,除了應採兒、沈夢辰、尚雯婕之外,餘下的7位姐姐都舉了手。
同樣舉了手的老前輩張凱麗,語重心長:“那是因為你有這個話語權,站在這裡說。可是我們很多人,情緒是不能、也無法寫在臉上的,因為承受不了它的代價……我們能夠做到的最高境界就是消化,或者儘量沒有負面情緒。”
這樣的觀點,非常劉慧芳。
這些年,“國民婆婆”凱麗老師演的大多是家境不錯、講究不少的中年主婦,懷揣一座不定時爆炸的小型活火山,讓年輕臉皮薄的兒媳們,腳趾摳地、惴惴不安。
但凱麗老師當年扮演的劉慧芳,可不是這樣。劉慧芳是被一個時代牢牢封印了的標籤女神,也是一個把情緒管理做到極致的“好女人”。
1990年的《渴望》,是內地首部室內長篇電視劇,開播即頂流,霸佔大街小巷民間話題榜第一,足足好幾年。
看到渣男王滬生吃著白米飯想著硃砂痣,電視機前最慈祥的奶奶阿姨們也瘋狂罵過。
還有個好玩的新聞:當時公安部特意給《渴望》劇組發了一個“維持社會治安最佳獎”。
因為官方資料顯示,這部劇播出期間,全國犯罪率直線下降了30%。
不知道是連壞人都忙著回家追劇去了,還是劉慧芳的真善美把咬人的東北虎感化成了沒有壞心眼兒的小貓咪。
明知男主王滬生跟她在一起不是愛情,只是落難之際尋求依靠的權宜之計,她忍了;
王滬生身在曹營心在漢,心心念念著初戀女友,她忍了;
王滬生阻撓她考大學,埋怨她讀書耽誤了照顧家庭,用懷孕拴住她,她忍了;
大姑子王亞茹強勢高傲,老公又是個心智不獨立的姐寶男,她忍了;
她收養多年的棄嬰小芳,竟是大姑子失散多年的親生女兒,面對一團亂麻的糾葛和親情的割捨,她也忍了。
劉慧芳活活把“忍學”修煉到了十級學者。
漂亮、賢惠、能忍,那些年裡男青年終於有了全國統一擇偶模板,“娶妻當娶劉慧芳”成為直男的婚姻夢想。
時隔二三十年再回頭看,劉慧芳委曲求全的“大包子”性格,早就不符合現代人的觀念了。
過分的忍,貫穿在日復一日的瑣碎生活中,讓她把原本可以眉目清晰的日子,過成了一團溫情的混沌。
不直接,不乾脆,不果決,事事拖泥帶水。既委屈了自己,也模糊了人與人之間的邊界。
三觀就像大風車,是一種風水輪流轉的東西。
百度百科資訊顯示王子文87年生,張凱麗62年生。
所以當“曲筱綃”和“劉慧芳”為了“該不該控制情緒”掰頭起來,一時還真難站隊。
隱藏情緒是壓抑還是成熟?寫在臉上是真實還是幼稚?本來就是一牆之隔。
站“劉慧芳”,總憋著一股意難平;站“曲筱綃”,你確定能接住一連串多米諾骨牌?
A面,所有雞湯文都在教導我們,“那些能控制情緒的人都走到了最後”“掌控不了情緒的女人就無法掌控人生”。不說別的,作為一隻普通社畜,喜怒哀樂都掛臉,還想在職場混不?
B面,隨手開啟百度一搜,因為情緒問題引發的大小人間慘劇,可以湊夠一千期1818黃金眼。
A面,胡適先生替懶得看人臉色的網友說出心聲:“我漸漸明白,世間最可厭惡的事,莫如一張生氣的臉;世間最下流的事,莫如把生氣的臉擺給旁人看。這比打罵更難受。”
B面,亞瑟因為情緒長期淤積終於潰堤,仇恨拉滿,向所有欺負過他的人舉起了槍,徹底黑化為戴著Joker面具的殺手。菲尼克斯的電影《小丑》驚心動魄,其實每個嘗過憋屈滋味的人都能體會。
A面,村上春樹像老父親一樣苦口婆心——你要做一個不動聲色的大人了。不準情緒化,不準偷偷想念,不準回頭看。去過自己另外的生活。你要聽話,不是所有的魚都會生活在同一片海里。
B面,情緒處理不當約等於慢性自我吞噬。權威醫學界說90%的疾病都和情緒多少有些關係,產生各種負面情緒的時候,最先攻擊的是免疫系統,是為“病由心生”。
還有太多A與B的撕扯,每一條聽上去都好有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