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與“使命”是解讀《流浪地球2》的關鍵詞 | 新京報評論2023-01-24 由 亓官天亦 釋出於 娛樂人類文明的傳承,需要一個個具體的人來完成。文 | 韓浩月據新京報報道,時隔四年,《流浪地球2》春節檔公映,截至1月24日10時32分,影片《流浪地球2》票房突破10億元,成為中國影史第101部票房破10億元的影片。作為一部續拍影片,《流浪地球2》如此受歡迎,說明四年時間裡,觀眾並沒有遺忘當年第一部電影帶來的印象,也表明這部新作的質量得到了觀眾的認可。《流浪地球2》是《流浪地球》的前傳,講述的是地球被1萬個行星發動機推離軌道尋找新家園之前發生的故事。續集電影往往受困於最具戲劇衝突的情節已經被使用,無法開拓出新的創意看點,但《流浪地球2》掙脫了這一束縛,觀眾普遍反映第二部比第一部還要好看。《流浪地球2》進入故事的速度更快,沙溢飾演的張鵬嘮著“東北嗑”,幾句話之後,情節被放置於宇宙宏大敘事當中。人物出場也簡潔明快,沒有在人物關係介紹上花費太多時間,把篇幅更多地留給了故事與特效。《流浪地球2》展示的格局更大。這種格局最顯而易見的是,攝影所使用的先進器材帶來了視覺上的震撼。當代觀眾對於視覺衝擊,已經見多不怪,只要是一部電影能讓觀眾發覺畫面的絢爛與瑰麗,創作者必然付出了巨大的時間與精力。《流浪地球2》的畫面,進一步把劉慈欣原著中營造出來的地球末日景象刻畫得越來越清晰,並且讓人相信,在下一部作品中還會有進步空間。觀眾覺察影片格局的角度與方式因人而異,有人信賴眼睛看到的畫面,因為景物新鮮而興致盎然;有人則著迷於創新立意與重大事件造成的心靈衝擊。在這方面,《流浪地球2》的太空電梯、月球核爆、行星發動機點火,都起到了格局拓展的作用,電影不吝筆墨,對三大事件發生的詳細過程進行了刻畫,觀眾於身臨其境般的感受裡,真正進入了電影世界內部。對比變大的格局,人物反而顯得更“小”,這是《流浪地球2》對比前一部的一個變化。吳京飾演的劉培強,在該片中尚年輕,有著年輕人的浪漫與莽撞,“狠勁”的消失,讓人物親和力增強;劉德華飾演的圖恆宇,並不關注其他,一門心思要讓留在數字世界中的女兒擁有完整的一生;李雪健飾演的周喆直,是故事裡“聯合政府”的中國代表,“照著稿子念,一個字不少地念完”,這是他對年輕女發言人的交代。周喆直的嚴謹與舉重若輕,也讓觀眾對大人物的神秘感與敬畏感消失了,覺得他無非就是一位睿智的老人……在《流浪地球2》的雙線敘事模式中,圖恆宇與女兒的交流,更具連續性。圖恆宇的執念讓人看到一位父親的愛,更讓人看到“數字生命”所開啟的未知世界神奇之處。父女之間的情節設計,使得情感的力量,在末日感的包圍下,展現出特殊的韌性與光芒。這份情感也告訴觀眾,改變人類命運之手,不僅屬於大人物,更屬於小人物。正如片尾所表達的那樣:人類文明的傳承,需要一個個具體的人來完成。看完《流浪地球2》,會覺得“時間”與“使命”是解讀它的關鍵詞。“人類的勇氣,能夠跨越時間”,“倒計時結束,就點火”,這些有關時間的描述,讓人可以感受到隨時落下的時間之刃,在給人類帶來危機的同時,也創造著無限的可能與希望。而圍繞“我們的人一定能夠完成任務”,“危難當前,唯有責任”這些與使命有關的講述,則是為默默無聞的平凡英雄塑造了一座永恆的豐碑。在這一點上,《流浪地球2》與其他經典科幻片的核心是一致的——地球是宇宙中的一個“小白點”,但卻是幾十億人的棲息地。當全人類為了共同的命運而團結起來,任何一種劇情都天然包含有令人熱淚盈眶的成分。撰稿/韓浩月(專欄作家)編輯/徐秋穎校對/劉軍版權宣告:本文源自 網路, 於,由 楠木軒 整理釋出,共 1419 字。轉載請註明: “時間”與“使命”是解讀《流浪地球2》的關鍵詞 | 新京報評論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