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紐約時報》網站3月25日文章,原題:我們目睹的不僅是奧斯卡的衰落,我們還在見證電影的終結 理想的奧斯卡提名影片應該是一部中上水準的電影,追求真正的藝術,適合在大銀幕上觀看,有著名影星、生動的拍攝和令人難忘的配樂。今年的提名影片中有名演員、名導演和經典好萊塢題材。然而,幾乎沒有人去電影院觀看。
的確,今年依然是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的一年,但是一場不尋常的危機加速了技術變革,這也是闡明我們目前處境的好時機:我們目睹的不僅是奧斯卡的衰落,還在見證電影的終結。這種終結並不意味著電影會消失。兩個小時的完整故事將繼續在大銀幕上放映,供人們娛樂。終結的是電影行業,即大銀幕娛樂作為美國核心的流行藝術形式、美國名人的主要搖籃、美國演員和編劇夢寐以求的主要空間的終結。
想出名還得拍電影
幾十年來,小螢幕的影響力不斷增長,卻沒有將大銀幕從其主導的文化地位上擠走。20世紀六七十年代的電視劇非常成功,但也非常容易被拋棄。錄影帶創造了一種與成功電影相結合的不同方式,但其創造收入的主要目的是為下一部湯姆·克魯斯或朱莉婭·羅伯茨的電影提供資金。
美國電視明星輩出,但是如果想要真正的榮光、成為真正的名人或獲得永恆的藝術讚譽,你仍然必須把自己的作品放在電影院,創作出獨立完整、具有傳奇色彩的藝術作品,然後看看評論家和觀眾的反應。
20世紀90年代末是上述文化秩序的暮年。電腦特效剛剛成熟,預示著一個電影新時代即將到來。《泰坦尼克號》1998年獲得最佳影片,這是整個電影行業的勝利——經典的好萊塢電影迎來了特效時代,把全美國人帶進電影院,獲得在客廳里根本無法獲得的體驗。
電影傳統讓位漫威狂熱
接下來發生的事情很複雜,有很多不同的力量在起作用,但也簡單,因為它們都有相同的效果——最終把電影推下神壇。這些變化中最令人津津樂道的是電視領域的創造性突破,從《黑道家族》時代的HBO開始,它讓小螢幕娛樂節目與電影競爭,成為高水平表演、寫作和導演的舞臺。
全球化雖然為好萊塢電影拓寬了市場,但全球觀眾也推動該行業朝著更簡單的敘事風格發展,更容易跨語言和文化,複雜性和特異性更少,文化內涵也更少。網際網路、膝上型電腦和智慧手機使娛樂變得個人化,傳播更及時,擴大了好萊塢的潛在觀眾,讓人們習慣了小螢幕、單獨觀看和非連續性觀看,這與電影院的社群主義截然相反。
特效開啟了壯觀的背景,使長期無法拍成電影的故事得以搬上大銀幕。不過,以特效為導向的大片比20世紀80年代的電影更強調一種粉絲文化,讓電影公司的觀眾相對固定,代價是電影的傳統性讓位於粉絲對“絕地武士”的推崇或者對漫威狂熱的需求。
偉大的電影在濃縮中獲得力量
隨著時間推移,這些力量聯合將好萊塢推向兩個方向。一個方向是依賴超級英雄電影及其周邊產品,另一個方向是不斷進行內容生產,滿足家庭娛樂和流媒體平臺的需求。這些平臺中,在選角、導演或宣傳方面,一般意義上的電影與劇集幾乎沒有什麼區別。
在這些壓力下,電影曾在美國文化中的作用不復存在。網際網路取代電影院成為成人消遣的地方。考慮到娛樂選擇的範圍非常廣,幾部熱門大片不可能提供一種文化上的共通語言。電影明星成為卓越或偶像人物的可能性似乎也越來越低。那些曾在演員和觀眾之間建立起強烈認同感的電影型別——非超級英雄片、史詩片、通俗喜劇片、浪漫愛情片都已迅速衰落。
電視娛樂產品仍與曾經的電影不同,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小螢幕上講述的故事放棄了某些藝術力量。首先,它們放棄了觀影體驗中固有的擴張力量。不僅僅是誇張的表演,還有電影藝術的沉浸式元素,從攝影到音樂到聲音剪輯,這些元素在較小的螢幕上體驗時本質上不太重要。
其次,主導我們時代的劇集也放棄了在“濃縮”中獲得的力量。這種力量就是為什麼最偉大的電影比幾乎任何長篇劇集都更完整,給觀眾一種完全投入其中的自我封閉的體驗。(《環球時報》3月30日13版文章,作者羅斯·杜塔特,傳文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