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歷史劇《數風流人物》6月15日在江蘇衛視播出,追劇的過程中感慨良多,特別是最新播出的13、14兩集,讓我忍不住飆淚。
《數風流人物》講述了從1919年五四運動到1949年新中國成立三十年間波瀾壯闊、風雲詭譎的歷史變革,同時也刻畫了早期中國共產黨人的群體形象。
說實話,近兩年同題材影視作品不少,對《數風流人物》原本沒有太多期待,不過電視劇集結了侯京健、李乃文、張洪睿、丁勇岱等實力戲骨,如此強大的陣容讓我不能錯過。追完14集,發現演員們的演技確實是意料之中的精彩,但同時這部劇也給了我很多意料之外的驚喜和感觸。
相對於同題材電視劇,《數風流人物》最顯著的特點是有人物、有溫度、有衝突、有細節,這些匯聚到一起,構成了電視劇複雜的獨特性以及有深度的思想性。同時也凸顯電視劇的創作難度。
難在哪呢?
首先,從1919到1949,三十年的風雲鉅變濃縮到40集電視劇中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要反覆打磨劇本,對歷史事件做遴選和取捨。而到了拍攝環節就更難了,幾百位歷史人物,如何逐一呈現?作為歷史題材,《數風流人物》不能有缺失、不能戲說,這讓導演的拍攝難度層層加碼。
我看了下幕後製作資料,劇中有名有姓有臺詞的角色超過400位,動用特約和群演超過3萬人次,僅是這些演員的安排和排程就是大工程了。
於是,就有了導演繞不開的第二大難點,如何把老百姓耳熟能詳的歷史人物和歷史事件拍出新鮮感。電視劇不是歷史課本,要讓人喜歡看、不轉檯才算成功,五四運動、紅船開會、李大釗英勇就義等歷史事件觀眾爛熟於心,沒有懸念,想抓住觀眾太難了。
但導演做到了,《數風流人物》在敘事上有顯著特點,沒有采用常規編年體的形式,有效避開了課本般的單調乏味,而是以特定歷史時期、社會現狀為出發點展現劇中人物;同時在一些重要歷史事件上則會著墨更多,以人物的命運轉折為視角,讓觀眾見人物、見情感、見細節、見衝突。
人物塑造上特別生動,跳出了歷史人物臉譜化的窠臼,電視劇用很多生活化的細節凸顯角色的溫度,比如陳獨秀會腳癢、毛澤東在水田裡趕牛耕種。
工人們生活困頓、革命也會因為缺錢受阻,毛澤東將肉分給工人們吃、李大釗將大部分工資用於革命事業,這樣動人的小細節也逐一呈現。
同時,電視劇一方面有大格局,完整呈現大開大合的革命歷程,另一方面也以各個人物開啟切口,讓觀眾看到革命者們犧牲自我、拋頭顱灑熱血的精神,呈現出溫暖和感人的一面。
特別是最新兩集,幾乎都是哭著看完。李大釗遇害那段,因為前期人物有了充分的鋪墊,獄中和妻子訣別那場戲讓人特別心酸,李大釗是革命者,但他也是有家庭、有感情的人啊!他覺得愧對妻子,最後的願望是給妻子洗一次頭,看到洗頭的那一幕再也繃不住了。
陳延年從被抓入獄到走上斷頭臺的一大段,導演拍得特別動人也特別有力量。電視劇的人物有成長、人物關係有變化,陳延年和父親陳獨秀一直唱反調,不贊成父親在很多事情上的做法,但血濃於水,他會記掛父親、給父親做飯。有了這些生動鋪墊,當陳獨秀得知兒子被捕,並因委託吳稚暉而凶多吉少時,將無助、痛心的感受充分傳達,此時熒屏上是一個身形單薄、讓人生憐的老人。電視劇對眾多角色生活化的塑造,最大程度的引發觀眾共情。
角色的成功塑造,一半是編劇和導演的功勞,他們讓這些歷史形象落地,另一半是演員們的功勞,在追劇的過程中,始終被演員們的表演折服。
劇中有很多衝突戲份,比如孫堅飾演的張國燾和共產國際代表之間的爭吵、於恆飾演的李達,和李乃文飾演的陳獨秀之間拍桌子的針鋒相對,演員們拿捏有度,演出了革命先烈們的傲骨。
飾演李大釗的張洪睿,臺詞功底太好了,獄中給妻子洗頭的那場戲自然、生動、真情流露,就像結婚多年的夫妻拉家常。
最後想說的是,用40集的篇幅重現30年波瀾壯闊的歷史,這部劇不但把歷史講明白了,還帶給觀眾學習、思考和回味的空間。已經當選中央執行委員的毛澤東為什麼堅持回到韶山沖?為什麼提出了“槍桿子裡出政權”?在追劇的過程中,很多疑惑都解開了,接下來電視劇即將迎來南昌起義等高能劇情,相信不會讓觀眾失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