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提示
顏值焦慮,也叫外貌焦慮,是指在放大顏值作用的環境下,很多人對於自己的外貌不夠自信。當代人被商家不正確的心理暗示包圍,顏值焦慮愈演愈烈。
一年60萬元的顏值投入花在了哪裡?瀋陽帶貨主播方小柔拿出一沓收據:割眼袋、切下顎角、面部和腿部吸脂、髮際線種植,還有每年的玻尿酸填充,每半年的肉毒素瘦腿和瘦肩,每個月的水光針、熱瑪吉、果酸、超聲刀……
《工人日報》記者眼中的方小柔五官精緻、皮膚白皙、身材苗條,外形條件已經優於很多人。然而,方小柔對自己的顏值還是不滿意,長期的醫療美容不僅沒有達到她追求的“出眾”標準,反而讓她越來越焦慮。
怕流水年華春去渺,怕素顏體胖被群嘲
32歲的方小柔最開始接觸醫美時,只是為了掩蓋身體缺陷,從父母那繼承來的先天性眼袋讓她何時看起來都很疲勞、無精打采。大學畢業後,她做了眼袋外切手術,被同學誇讚“精神了不少”。
魚尾紋、臉部鬆弛、黑斑,如果沒有進行醫療美容,這將是方小柔32歲最真實的面容。方小柔最開始恐懼的是芳容逝去,只是想看上去年輕。工作後,被同事嘲笑“大餅臉”“大象腿”,為此,她哭過一整夜。加上美容顧問的推銷、鋪天蓋地的醫美廣告,她切了下顎角。由此一發不可收拾。
這不是一個人的焦慮。不知何時,電商平臺上出現了“顏值打分師”,25.99元就能拿到化妝師400字的五官優缺點分析及化妝指導。“有安慰到我,畢竟我一直不知道該走什麼路線。”“給的分偏高,會給一些化妝上的建議。”“小姐姐很用心、中肯,建議也好操作。”記者翻看評論發現,顧客的認可度極高。
不僅如此,一些整形機構推出了AI顏值測評師,發一張照片就能給你的顏值打分。這些無疑都在一定程度上放大了人們的顏值焦慮。
據《2020醫美行業白皮書》統計資料顯示,2020年,中國新增醫美機構數量高達5150家,醫美市場規模高達1975億元。火熱資本追逐下,出現了切胃、精靈耳、小腿肌肉阻斷術等奇葩手術。
“一年要勸回幾十人,還有不少人前仆後繼。”瀋陽市某三甲醫院整形科主任醫師常勇說,切胃術後可能會出現貧血、胃食道反流等情況;耳朵最敏感,注射玻尿酸很容易造成發炎化膿,手術失敗對神經系統會有很大影響;小腿肌肉阻斷後可能出現小腿無力等情況,甚至有人永遠無法久站。
焦慮背後是一個強大產業鏈
人類對美的追求亙古不變,為何顏值焦慮成了當代的“流行病”?
方小柔說,身邊充斥著美容、醫美行業的廣告轟炸。電梯間裡,打著植髮、減肥、美白的廣告;短影片平臺、朋友圈裡,“筷子腿逆天,你也能擁有”“髮際線前移,升職連跳三級”“一口好牙,讓你笑起來更自信”到處都是;更可怕的是明星、公眾人物的軟廣告,讓你錯以為只要用了推薦的產品,就會有一樣的身材、容貌。
“從上游的口腔掃描器、鋼絲和陶瓷填充物的製造商,到中游的正畸方案的設計商和矯正器的供應商,再到下游的口腔醫院和醫生,都希望你來消費。”在口腔修復科工作10年的醫生郝磊拿口腔美容行業舉例說,牙齒自然的顏色本來就是微黃,排列與先天和後天因素都有關。“正畸”是消費者的最大需求,醫學上的畸形指的是糾正影響顏面美觀,口腔功能和發育的狀況。行業供應制造商眼中,沒有一口潔白整齊的“烤瓷牙”都是畸形。為此,大量的心理暗示廣告投放到市場,刻意放大焦慮,吸引來的顧客則帶動整個產業鏈的發展。
“顏值焦慮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當下社會競爭的激烈程度。”遼寧百聯人才管理有限公司總經理郝紅賓告訴記者,最典型的就是求職前的整容潮,企業對求職者的評價已經擴充套件到身體、生活等層面。多名HR向記者表示,如果求職者在學歷、履歷和能力等方面不相上下,企業方會優先錄取顏值高的人,“代表公司形象”“方便內部解決婚姻大事”“顏值高的人自律且審美也好”的理由似乎讓人挑不出毛病。
2021年2月,中青校媒面向全國2063名在校大學生開展關於“相貌”問題的問卷調查。該調查發現,自卑心理、普遍流行的單調審美、過於期待他人認可、互相攀比的心理是導致顏值焦慮的主要原因。
消費主義洗腦下,顏值高成了“地位高”“過得體面”的表象,“為什麼有錢人都穿淺色”“什麼樣的三庭比例顯得富貴”“高學歷的美眉職場如何穿搭”,不良公眾號如此的價值推銷,不只加重焦慮,甚至扭曲“三觀”。
要明白什麼是好看
“好看確實能加分,影響著我們的人際關係以及自我認知。”常勇說,醫美行業誕生之初,是為了幫助那些生理畸形的人們重拾健康和自信,不知什麼時候起,成了普通人追求大眾審美認同的“捷徑”。
在他調查研究的400多個病例中,確實有因顏值改變找到愛人、找到工作的,但因顏值改變命運的還是極少數。如今的醫美行業誇大了顏值對於社交、工作以及金錢的重要性。
“為什麼都要是筷子腿、羅馬腳、錐子臉?千面一面何談美。美本該是豐富、包容的,千人千面、千姿百態才是自然法則。”常勇認為,美不應只有一副好看的皮囊,還應有得體的衣著、文明的舉止、健康的生活、獨特的魅力。新時代的“高顏值”應該有著更加豐富立體的內涵。
5月28日,國家衛健委等多部門聯合印發《打擊非法醫療美容服務專項整治工作方案》。《方案》指出,醫療美容廣告屬於醫療廣告,非醫療機構不得釋出醫療廣告。美容醫療機構未經依法審查取得批准,嚴禁釋出醫療廣告,或以新聞形式、醫療資訊服務專題(欄)、健康科普等形式變相釋出醫療廣告、虛假資訊。同時,強調各地區各部門要利用傳統媒體、新媒體等多渠道廣泛開展科普教育,釋出警示資訊,提升消費者辨識能力,引導公眾理性認知。
郝磊相信,隨著國家監管力度加大、正向引導加強,越來越多的人會選擇用理性、健康的方式提升顏值,那時的焦慮不是惡性的壓力而是良性的動力。
劉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