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書奇譚4K紀念版》:修復經典不只是為了致敬

《天書奇譚4K紀念版》:修復經典不只是為了致敬


由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出品的《天書奇譚4K紀念版》日前舉行首映禮,主題為“致敬”。接續20世紀60年代上映的《大鬧天宮》,20世紀70年代上映的《哪吒鬧海》,以及1983年上映、作為中國第三部彩色動畫長片的《天書奇譚》,獲得了諸如“神作”這樣的讚譽。在北京、上海的首映禮現場,本片的聲音修復師張陽和93歲高齡的錢運達導演分別現身,和觀眾分享了原版創作及修復中的一些細節。現場嘉賓的發言以及隨後的網路跟評較為集中於感謝老藝術家、“爺青回”、感動到“破防”等聲音。

但隨著正式上映,這部修復版的經典動畫電影開始面向更為廣泛的觀眾時,一些不一樣的聲音也出現了。比如畫面色調與原作相差過大,是否存在修復“過度”的問題;聲音設計中添加了大量包括電子音在內的、原版中不存在的音效,是否真的符合“原汁原味”原則;也有評論將這次修復直接判定為“迎合市場的二次流水線加工”。

看似兩極化的評論,實際上有一個共同的焦點,即當我們使用當下先進的修復技術、傾注大量人力物力財力,為一部80年代用膠片進行記錄的動畫電影重新賦予活力的時候,“忠於”原版與“迎合”當下之間該如何平衡?

文化批評家雷蒙·威廉斯曾說:“文化不僅是智性和想象力的作品,從根本上說文化還是一種整體性的生活方式。”與38年前不同,現在走進電影院觀影的大批“90後”“00後”們,是看著大熒幕的院線電影成長起來的一代。一部電影上映,約上朋友去看,結束後在咖啡店一起討論,然後去豆瓣打分或是發朋友圈評論,再去找IP衍生品、去二刷、去B站錄影評影片——這一系列行為,都是當下“觀看一部電影”這個事件的重要組成部分。也就是說,在資訊如此便利的今天,依然選擇去電影院觀看一部電影的動力,不僅在於影院能提供的硬體條件,更在於觀影這個行為本身能構成一次完整的文化體驗,充實自己的生活。

《天書奇譚》對於很多中年人來說,十分熟悉。在首映禮的採訪中,觀看原片超過三遍的人不是少數。如果今天經典文藝作品的紀念版將目標僅僅鎖定在對原片瞭如指掌,甚至是對每一個畫面的配色、每一段配樂都熟記於心的觀眾的話,它確實只需完成“致敬”即可。但正如有評論者指出的:“修復版更大的意義在於,即使把它當成一部新的動畫電影來看,也同樣是非常好玩和值得看的。”

這也就是說,致敬經典固然重要,靠近原版也理所應當,但是真要獲得“經典”二字所指向的那種生命力,就需要進行面向新一代觀眾的、融合當代元素的再創作。在藝術審美方面,“90後”“00後”時常會因“國際化足夠、民族化欠缺”而被指摘,而此次紀念版的《天書奇譚》所完整保留的,正是原版中濃郁的、極具特色的民族文化符號。無論是取材於戲曲造型的人物設計,還是諸如竹笛、琵琶這類樂器的使用,對於年輕觀眾而言,無疑是一把從文化殿堂上遞下來的梯子。如果說修復版帶著某種迎合感,這種“迎合”也是帶著建設性的“迎合”——那些未曾出生在那個年代,也沒有領略過原版《天書奇譚》的觀眾,將有機會循著這把文化的梯子登高望遠。

至少作為他們中的一員,筆者看過之後依然覺得有趣並感動,並不僅因為經典而感動,更因為紀念版的上映令人覺得,我們是受它歡迎的,它是願意被我們走近的。(作者:黃競歐,系首都師範大學哲學系講師)

版權宣告:本文源自 網路, 於,由 楠木軒 整理釋出,共 1314 字。

轉載請註明: 《天書奇譚4K紀念版》:修復經典不只是為了致敬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