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覺得,娛樂圈真是個很“雙標”的地方。
有的藝人始終“很努力”,雖然新歌新劇輪番出個不停,但在路人眼裡,ta卻始終“沒有作品”;而有的藝人,始終享受著超越粉圈的人氣,直白點說就是一直在紅,紅到哪怕經年累月不出新作,大家也依然愛ta的程度。
比如說,很多人其實並沒清晰地意識到,作為華語樂壇的天王,周杰倫上一張專輯《周杰倫的床邊故事》,已經整整過去六年了。
大概是鴿得實在有點不好意思,也有可能不堪於粉絲的反覆催更,6月19日,周杰倫透過個人社交媒體釋出了《周杰倫2022年專輯前導·巴黎創作紀錄片》,正式宣佈將於7月15日攜新專輯華麗歸來。
對於很多長久以來一直關注著周董的歌迷來說,這個局面就是新專來得太快,就像龍捲風。
畢竟,六年以來,他們已經見過了各種大大小小的來自周杰倫本人的新專“遛粉”操作,甚至有粉絲總結了他的《新專輯進(liu)度(fen)時間軸》。
而對於對他只有一般瞭解的路人來說,這個訊息則終於觸動了意識裡“華語樂壇還活著”的幾根神經。
畢竟,現在佔據各大音樂平臺歌曲熱播榜的曲目,其韻律和作者大多不為廣泛群眾所知。而一旦“周杰倫”有所動作,腦海裡伴隨而來的總有幾句當場就能哼上的曲調。周杰倫是經典這件事,毫無爭議。
周杰倫很清楚自己的聽眾廣泛程度,所以他有著夠拽的資本——
面對陰魂不散的狗仔和虛偽的大獎賽評委,要毫不猶豫寫歌開噴;
面對抄襲的質疑,要用膝蓋彈琴證明自己;
選秀節目帶學員組隊,要命名為“地表最強戰隊”……
而且據唱片行的訊息,就連這次新專輯的取名,都帶著令人熟悉的不可一世的氣息——《最偉大的作品》。
他的底氣,來自他的才華和不衰的流量。
更不用說,今年已經43歲的他,曾經也自信地表達過:“告訴你們為什麼我很少聽別人的歌,因為我16年前寫的歌,到現在還在流行。”
的確,不管是當年舉著卡帶機把磁帶聽壞的學生,還是因《告白氣球》和《Mojito》慕名而來的00後們,只要杰倫一聲令下,他們就都能集體在520這一天相約,用杰倫演唱會重映的影片刷爆朋友圈。
因此可想而知,“周杰倫新專輯”相關話題一出,很快就席捲了各大平臺熱搜——就連平時只會聽著周杰倫悶頭寫稿子的編輯同事,也忍不住會發條朋友圈表達激動的心情。
周杰倫,真的做到了無人不愛。
很顯然,在華語音樂仍在鑽木取火的2022年,周杰倫再一次點燃了打火機。他的新專輯,就是適用於每一個人的答案。
只是,自從2000年11月他的首張專輯《JAY》問世以來,已經過去了近22年。這22年,不僅聽周杰倫的人成長了,周杰倫自己也變化著——
他從沉默寡言的音樂少年,變成了玩轉綜藝的三胎奶爸;
他的一部分歌詞從中西方文化和對世界的思考,變成了熱戀與分手的深情;
他的MV中大膽出位的自我表達,變成了世界各大城市的觀光美景;
曾經環繞在旁的美女佳人,也變成了在異國風情中彼此打氣的一幫兄弟。他沒什麼不能寫進歌裡,他的多元也讓他的音樂可以輕鬆進入不同人的審美。
歌迷們顯然察覺到了這種改變,但大家似乎都更愛他更珍惜他的創作。
以近幾年他出過最火的單曲《Mojito》為例,儘管這首歌在豆瓣僅有6.9分的成績,與周杰倫早年颳起旋風的經典之作不可同日而語,但是這首售價為3元的單曲,仍然在國內主流音樂平臺賣出了700萬的銷量,還上了2021年的春晚。
大概,周杰倫6.9分的作品,也比其他人的更出色吧,能在網路時代還擁有這樣的流行傳唱度,也非周董莫屬。
儘管周杰倫已經不再是20年前的青澀樣子,但大家依然願意相信,他還是那個沒改變初心的周杰倫。
只要他有新的單曲或專輯推出,歌迷們就會買單,這不僅是情懷殺,也是期待,始終不滅的期待,一個可以把爸爸、媽媽、家暴、中國功夫、外婆、肖邦、殭屍文化都寫進歌裡的周杰倫,就算成了家當了丈夫當了爸,也依然可以善感、敏銳地把一切信手拈來寫進歌裡。
大家願意相信,周杰倫的才華,不會退步。
說到這裡,對於“周杰倫的新作為何每次都能引起如此之高的關注”這一問題,答案似乎變得明朗了起來——
這是因為承載著多代人青春記憶的周杰倫,早已成為一個大於歌手周杰倫本身的文化符號,他早就成為了華語名人圈的Icon,是影響了幾代人的文化現象。
這個文化符號的續存和活躍,是遠遠比一兩首上口的情歌更加重要的——周杰倫,其實是我們的精神文化寄託,通俗,卻又不庸俗低俗,大家都懂,用歌為我們唱出心聲。
同時,包括前幾年的“夕陽紅粉絲團”為周杰倫打榜衝資料,以此證明真正的實力派歌手不比小鮮肉差,最終超越流量明星的“挺周董”事件在內,大眾對周杰倫的鐘愛和支援,也是一種對已經逝去的“經典時代”表達懷念的對映。
在每天都有海量資訊湧入智慧手機和我們腦海的現代,藝術與美的規則不斷在被重塑。
那些似乎只屬於“經典時代”的審美與品味,每時每刻都在被挑戰。
在這樣的世界裡,我們更加堅決地捍衛自己心中珍視的那一份回憶,並在這個越來越重視個人感受和表達的輿論氛圍中,寸步不移地守住“經典時代”的最後一絲尊嚴——這是周杰倫存在的意義。
而從早年被批離經叛道,到後來走上春晚主流舞臺的周杰倫,就是這“經典時代”的一面大旗。
每當我們揮舞這面大旗時,我們所期待的,並不是秋刀魚的滋味和左岸的咖啡,我們所期待的,是一絲來自當初那段“經典時代”的餘韻,和一場可以沉湎其中以逃離現實的幻夢。
我們想說,周杰倫是這個商業時代中,為數不多的人人都能get的、沒有門檻的文藝情結了。
因此,當我們的期待被“周杰倫新專輯”的熱搜吸引時,讓我們心生牽掛的並不僅僅是周杰倫的《最偉大的作品》這張新專輯,而是“經典時代”最偉大的作品——周杰倫本身。
對他而言,已經在自由自在的青春時代綻放過最耀眼光華的他,無須在年過不惑的奶爸時期完成沒完沒了的所謂突破和超越。
對我們而言,無關乎這張新專輯的好聽與否,我們幾乎永遠不會對他失望,永遠期待著他的下一步表現,而他也一直努力,為我們扮演好這樣的角色。
這是一場美好期待的雙向奔赴。
新專輯發售的7月15日,顯然是周杰倫特意選定的日子。2003年7月16日,全亞洲超過50家電臺同步首播周杰倫《葉惠美》專輯中的主打歌《以父之名》,並有超過八億聽眾同時收聽。
在網際網路全面普及之前的時代,這個令人咋舌的資料奇蹟,直接讓這一天被廣大傑迷定為了“周杰倫日”。
選在“周杰倫日”前一天放出新專輯,以及在官宣紀錄片裡引用了《以父之名》這首歌,都是他和歌迷之間心照不宣的默契。希望這樣的周杰倫繼續承載著大家的期待,帶著被時代刻印的永恆魅力,一路精彩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