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吹噓偵查衛星可用600年 結果2小時後就墜向大洋 造成核洩漏

由 聊素麗 釋出於 娛樂

  大家都知道,衛星和宇宙飛船在宇宙軌道上的飛行因為阻力薄弱,並不需要消耗多少能量。但變軌、糾正運動偏差以及位置衛星內部部件的正常運轉還是需要能量的,一般都由太陽能帆板提供能量。但太陽能其實是受到宇宙環境的影響的,而且提供的能量也並不充足,本身裝置壽命也有限。為了製造更“夠力”,使用時間更長,適應性更廣的衛星,一些國家試圖在衛星上搭載核反應堆,製造核動力衛星。

  核動力衛星的製造在對核技術極其崇拜的冷戰高峰時期達到了頂峰——畢竟,在那個甚至試圖在轟炸機上安裝核反應堆實現全球飛行的年代,在衛星上安裝核動力裝置實在不值得大驚小怪。更強的能量和適應能力意味著衛星可以搭載更多裝置,進行更多工作,雙方尤其看中在軍用偵查衛星上採用這種技術。在冷戰時期,任何新技術都會首先用在軍事上,兩大陣營迫切希望每一項可能的高科技壓倒對方——不能軍用的一切科研在當時雙方看來都毫無價值。不少科研人員也拼命讓自己的工程專案和軍事掛上鉤,以方便抱上軍方這個完全不計成本的大腿。

  俄國人在1970年拿出了自己的第一枚核動力衛星,其目的就是充當軍用偵查衛星使用。俄國科學家對軍方誇下海口:這顆衛星足夠執行600年——在當時的條件下,因為動力和其他材料的侷限,很多衛星的壽命其實是很短的,600年這個天文數字讓軍方眼前一亮。

  在1970年9月20日的發射中,這枚“可以執行600年”的衛星出了烏龍——發射升空後兩小時,這枚衛星宣告損毀。失敗的原因是因為材料和設計不過關,內部的核裝置竟然在飛行過程中發生了融化現象。根據德國《焦點》雜誌關於冷戰時代核動力衛星的專題文章稱,這枚衛星在損毀後重新墜入大氣層,其殘留的放射性物質跟隨衛星殘骸一起墜入了北太平洋地區,並造成了墜落海區的核洩漏汙染。

  不過,俄國人拿出了不折不撓的精神,根據《焦點》雜誌的文章介紹稱,在隨後的5年內,俄國人朝太空發射了60枚核動力衛星,似乎下定決心要突破這個難關,這在今天看來令人驚詫的數字不過也是冷戰瘋狂的寫照而已。不過,這些核動力衛星有一半出現故障,到太空後沒多久就墜毀了。還有百分之三十的核動力衛星的壽命也遠沒有吹的那麼長,在5年內宣告報廢。核動力衛星墜毀帶來的輻射傷害很大,所以後來各國儘管保留了核動力衛星的研製,但還是以太陽能帆板衛星為主力。

  本文來源於新聞閣:轉載請保留連結,不保留本文連結視為侵權,謝謝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