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世間》編劇王海鴒:相比原著,電視劇的色調是溫暖的、明亮的

現實題材當代大劇《人世間》1月28日登陸熒屏,該劇改編自梁曉聲“茅盾文學獎”獲獎同名小說,由李路執導並擔任總製片人,王海鴒、王大鷗任編劇,雷佳音、辛柏青、宋佳、殷桃等領銜主演。日前,該劇編劇王海鴒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中國人近50年來經歷艱難探索和不懈追尋,實現民族復興和個體發展,是非常值得書寫的一段歷史。


《人世間》編劇王海鴒:相比原著,電視劇的色調是溫暖的、明亮的

《人世間》開篇把觀眾拉倒了北方的一個平民社群。

 

嚴肅文學很難改編,技術上要加強戲劇性

 

《人世間》改編自知名作家梁曉聲所著的長篇小說,原作小說曾獲當代中國長篇小說最高獎項“茅盾文學獎”殊榮。《人世間》以中國北方城市裡一個平民社群“光字片”周家三兄妹的生活軌跡為故事脈絡,多角度、多方位、多層次地描寫了中國社會的巨大變遷和百姓生活的跌宕起伏,呈現了一部中國式家庭變遷的生活史詩。


在小說出版初期(2017年12月首次出版),騰訊影業與李路導演共同選擇決定拍攝,並獲得了《人世間》長達8年的影視改編權。《人世間》編劇由知名作家、編劇王海鴒擔任。王海鴒曾執筆《中國式離婚》《大校的女兒》等作品,對當代中國人的情感和家庭觀念有著深刻的認識,尤為擅長呈現這些觀念與不斷變化的社會現實之間的張力。在王海鴒看來,《人世間》原著是一本動人的嚴肅文學,嚴肅文學的特點就是寫作家自己感受最深、經歷最多的事,但是改編的過程非常艱難,“正因為它是嚴肅文學,所以很難改編,我們剛開始學(嚴肅文學)寫作的時候,各種老師和前輩都會跟我們說,避免故事性,淡化故事,避免巧合,避免各種的激烈衝突。而電視劇需要這些東西,一唱三嘆,一波三折,無巧不成書。”


《人世間》編劇王海鴒:相比原著,電視劇的色調是溫暖的、明亮的

該劇講述周家三兄妹悲歡離合的故事。

 

因此,在改編的過程中要做“結合”,在王海鴒看來,文學和戲劇結合是最好的電視劇,“文學現在有了,技術上我要加強它的戲劇性。在內容上它是寫普通人的作品,而‘人世間’不僅僅是普通人組成的,所以這有一個比較大的(改編)難度。它不是行業劇,不是工業改革,我希望呈現有宏觀,有微觀,大家、小家組合在一起,透過一家兄妹三個人的命運,帶出了那段歷史。”

 

電視劇的色調是溫暖的、明亮的

 

《人世間》以現實筆觸,回溯五十年來的百姓生活史。《人世間》在宏大敘事的基礎上,又致力於採用貼近普通人、貼近生活的細膩視角,在每個人的家庭觀念、婚姻愛情乃至日常生活上,以真實生活的肌理感還原中國社會的滄桑鉅變,用“平凡”見證“不平凡”。劇集全方位展現了知青歲月、改革開放等重大歷史事件,但這些“大事件”最終都是透過發生在周家人身上的“小故事”折射在觀眾面前。

 

原著主要描寫的是東北普通工人一家人的生活,王海鴒坦言,自己之前對這樣一個群體並不瞭解,她是第一次這麼真切地看到這群人的生活。“正因為不瞭解,這本書給了我最真切的感受,等於說(針對)我的一個生活、認知盲點,給我的震撼也很大。這些人這麼窮,這麼苦,依然能夠生存下去,到底是因為什麼,這個小說這一部分寫得非常紮實,也很生動。”

  

在保有原著故事精髓的基礎上,王海鴒說,導演團隊和她共同認為,原著小說的色調要做調整,原著的色調是鋼鐵式的、灰色的,偏硬的。“我們和導演團隊都希望電視劇的色調是溫暖的、明亮的,而且我本身性格也是這樣的人,很樂觀,碰到倒黴的事就不想。導演團隊也是這樣,希望明亮一些,這樣我們就達成了一致,對生活能正確看待。”


《人世間》編劇王海鴒:相比原著,電視劇的色調是溫暖的、明亮的

雷佳音飾演周秉昆。


看周梅森、丁力小說做功課

 

《人世間》時間橫跨50年曆史,王海鴒表示,這其中她沒有經歷過的那一部分,小說本身有非常紮實的呈現,拿過來就可以用,做影視化的處理就可以。比較難的部分,比如寫家庭、母子情、愛情、父子情、父母情,這些本身就是她熟悉的,也不難。“真正難的,是寫一個企業從小到大創業的實操過程,這是我的短板。”

 

王海鴒說,針對這方面,她做了一個間接生活體驗,看了大量有關這方面的小說,比如南方企業家丁力的小說、周梅森的小說、王躍文的小說,還有陸天明的書等。“看了以後我不用它的細節,而是給了我一種設計的底氣,生活中原來是這樣的。”關於經濟方面,王海鴒前期寫企業的部分,是她之前採訪大邱莊生活的記錄,後期她找一個企業家朋友,把自己需要的寫作素材發給她,她需要上市期間的對話,朋友的公司正在上市,“我朋友找助理幫我整理了一份,改編前做了這樣大量類似的瑣碎的工作。”


新京報記者 劉瑋

編輯 佟娜 校對 劉軍

版權宣告:本文源自 網路, 於,由 楠木軒 整理釋出,共 1764 字。

轉載請註明: 《人世間》編劇王海鴒:相比原著,電視劇的色調是溫暖的、明亮的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