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罪謀殺:科林尼案》:謀殺為何無罪?

《無罪謀殺:科林尼案》:謀殺為何無罪?

1905電影網專稿一部電影的力量能有多大?

這幾年優秀的現實主義題材的電影層出不窮,從《親愛的》到《我不是藥神》這些電影不僅僅非常的打動人心,更會給我們帶來許多對社會現象的觀察和思考。

《無罪謀殺:科林尼案》:謀殺為何無罪?

而在5月14日上映的這部影片《無罪辯護·科林尼案》,它改編自同名暢銷小說,原著受到德國總統關注,甚至於德國司法部長宣佈成立一個歷史調查委員會,修訂相關法律。這部電影為什麼能夠引起這麼大的社會影響?《今日影評》帶你一起先一睹為快。

科林尼是在德國工作多年的義大利退休工人,他在柏林一家酒店槍殺了八十五歲的德國企業家漢斯後自首,但對作案動機始終保持緘默。年輕律師萊能被委派為科林尼的辯護律師。

到了這裡,有些觀眾可能會先入為主的想:“他作為律師怎麼能給壞人辯護呢?”

《無罪謀殺:科林尼案》:謀殺為何無罪?

羅翔老師說:“如果一個律師想不清楚這個問題,你就很難成為一個真正負責任的律師。”萊能面對這個不需要辯護的沉默的當事人,即便一籌莫展,卻沒有選擇放棄他。但透過努力調查,他終於發現了案件背後的端倪。

原來,科林尼小時候生活在義大利的一個小村莊,他舅舅是抵抗納粹德國佔領軍的游擊隊員。1944年5月,兩個德國兵在街頭被游擊隊炸死。作為報復,德軍槍殺了二十名有游擊隊嫌疑的村民,科里尼的父親也在被害者之列。下令槍殺村民的軍官,就是漢斯。

《無罪謀殺:科林尼案》:謀殺為何無罪?

當戰爭結束,科林尼想要訴諸法律嚴懲兇手,可是由於德國在1968年透過的《德雷爾法案》,身為納粹官員的漢斯,被認為在那個特殊時期是從犯,享有刑事犯罪追溯期。德國自19世紀的法律體系,即刑事罪犯必須要以其本人的判斷與動機實施的殺人行為,才會被認定為謀殺。漢斯得以逃脫法律制裁,之後改名換姓,開啟新的生活。一籌莫展的科林尼最後不得已只能選擇親自動手。

《無罪謀殺:科林尼案》:謀殺為何無罪?

所以這部電影的魅力就在於,我們可以看到的不僅僅是情理與法理的碰撞,還有歷史和人性的糾葛。說回這部電影,當看到這部電影標題的時候,我想很多人和小編的第一反應都會是謀殺怎麼能是無罪的呢?

今天做客《今日影評》的北京交通大學法學院副院長郭爍為我們做了解讀:“你剛才說的無罪,我希望能把字幕上打一個引號‘無罪’,因為事實上如果你觀察這部片子的話,它最後是一個開放性的記錄。結局,他到最後用的是the proceedings are closed,就是說訴訟程式已經終結了,法官並沒有給他最終的結論說你到底是有罪和無罪,因為他已經在監牢裡邊已經自盡了。”

《無罪謀殺:科林尼案》:謀殺為何無罪?

影片中除了科林尼悲慘的遭遇之外,律師萊能也非常的讓人敬佩。在各種證據確鑿兇手自首的情況下,面對一言不發的當事人,萊能並沒有選擇放棄他,而是積極地去尋找事情的真相,最後終於還原了一切,讓人動容。

看到這裡,開頭的那個問題我想大家心裡應該都有了答案,再來看看羅翔老師是這麼說的吧。

《無罪謀殺:科林尼案》:謀殺為何無罪?

同為律師行業的王軍律師也是對影片中萊能律師的做法非常的敬佩和感動:“律師其實是在理智和情感之間需要找一個平衡的特別好的角色。這樣的一種抗辯的程式過程,我覺得是展現了一個法律從業者他的力量以及正義的力量,我覺得這個是從一個律師的維度來說去打動我的一個地方。”

《無罪謀殺:科林尼案》:謀殺為何無罪?

聖人之立法,本以公天下,整部影片結束,我相信很多觀眾都會產生許多的思考,對法律、對歷史、對人性,正如郭爍院長最後所言:“對於個案來說,要儘量地維護當事人合法的權益,就宏觀來說,每一個個案,實現了個案的公正,宏觀匯聚起來就是我們國家整個司法公正,公民對於法律,對於法官的職業的信仰,大概就是這個意思。”

版權宣告:本文源自 網路, 於,由 楠木軒 整理釋出,共 1391 字。

轉載請註明: 《無罪謀殺:科林尼案》:謀殺為何無罪?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