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年在五一假期的文娛新聞裡,“音樂節”都會佔據焦點位置。只不過,今年關於“草莓音樂節”的報道內容卻大多是爭議。
此次“草莓音樂節”的主題是“迴歸”,但舉辦地卻從之前的通州運河公園,“升級”到了位於河北香河的中信國安第一城。而其現場體驗,不僅沒有因為場地擴容而相應增強,反而因為交通癱瘓、通訊失聯、場地糟糕、安保混亂、舞臺設定不合理等問題,成了觀眾們口誅筆伐的物件。無數的公眾號,在五一假期因為北京“草莓音樂節”這個話題,點選量激增。
其實,如果算上2007年的首屆“摩登天空音樂節”,那麼今年已是“草莓音樂節”主辦方摩登天空公司操辦音樂節的第十個年頭。經過這十年的運營和拓展,再加上對上海、武漢等外埠城市連鎖式的市場開拓,“草莓音樂節”已經超越中國音樂節的鼻祖——“迷笛音樂節”,成為如今中國音樂節市場的第一品牌。
即使在音樂節市場已經漸成氣候的狀況下,中國第一大音樂節還是出現瞭如此多的弊病,恰恰說明其市場一片繁榮的背後,遠不像入場觀眾資料來得那麼成熟,更不是用“情懷”這樣的詞就可以輕描淡寫、一筆帶過的。
早在2012年,成都曾經出現過一個名叫“大愛”的音樂節,當時這個音樂節所請到的陣容完全可以稱得上是華語樂壇的群星薈,幾乎讓樂迷們驚訝到不敢相信。但最後,這個超大規模的音樂節,卻發生了演出商跑路、參演明星因為房費拖欠而滯留酒店的新聞。無獨有偶,2013年的“夢象音樂節”,同樣也發生了直到演出前一刻,主辦方還在和包括李志在內的歌手交涉演出費和結算交通費的狀況。
此情此景,何等熟悉!這不就是80年代的歌手走穴演出嗎?演出商們攜帶大額現金,隨時在臺下與演出歌手結算演出費用,並現場討價還價——票房還不錯,就儘量多給點;票房有點差,那就少給點;票房如果入不敷出,那就趕緊跑路。
所以,很多時候,別看現在的音樂節在包裝上極盡文藝之能事,也特別容易吸引文藝青年掏錢入場,但目前的市場,更像是80年代走穴拼盤演唱會的行業升級。
當然,從音樂的角度來講,或許現在的音樂節,因為有大量的搖滾樂隊存在,可以和“伍德斯托克”聯絡到一起,從而離精神和情懷更近。但作為一個需要市場化運作的音樂專案,這份情懷可以保留在樂迷心中,卻不能作為音樂節主辦方的出發點和推脫藉口,也不應成為事件發生後的洗地主題。
其實,這幾年國內音樂節的市場,勝在一些概念的策劃和運作,但在創新和執行上,仍然有很多的問題。譬如,現在每個音樂節,都會主打一個概念,但真正參與其中,卻會發現這些概念與音樂節的融合非常牽強、刻意,只不過在一個拼盤演唱會的基礎上,生造出一個與眾不同的說法而已。
另一方面,音樂節給予了大量樂隊生存甚至賺錢的機會,但也給了他們不思進取的可能性。雖然現在的音樂節有很多,但每年都會有一批樂隊,用一樣的作品、一樣的編曲,甚至一樣的串場詞包攬其中的好幾家。即便唱的人不覺得疲憊,聽的人也早就審美疲勞了。要說這和走穴演出時代的歌星有什麼區別,也就是不放伴奏帶這一點,算是業界良心了。
音樂內容的乏善可陳,讓無數的音樂節品牌僅僅是城頭變換大王旗罷了。而那些所謂野外露營、創意集市,更是千篇一律、千人一面,幾乎就是中國趕集和廟會傳統的延續。這也讓目前中國音樂節市場,幾乎沒有差異性可言。
原創作品跟不上音樂節的發展速度,優秀樂隊成長的速度跟不上音樂節的發展速度,運營管理跟不上音樂節的發展速度……如此算下來,這幾年國內音樂節暴露出來的問題,也只能怪音樂節發展速度太快嘍!
受制於國內演出市場的現狀,為了在審批環節和當地相關部門建立良好關係,造起友誼的小船,當下國內的音樂節,幾乎全由國產品牌壟斷。不過,這不能成為不思進取的理由。中國音樂節市場想要發展,倒不如考慮以合作的方式引進國外如“富士音樂節”“Summer Sonic音樂節”這樣的優勢品牌。引進它們,首先要引進這些音樂節的管理和運營方式,尤其是一些細節化的操作,就像當年國內的音像產業引入國際五大唱片,從而在很多方面帶給內地同行全新的思維一樣。
倘若,我們主辦方不吸取這幾年的教訓,任由土法煉鋼下去,中國的音樂節總有一天會走上一條“復古大道”,而那時候的“XX音樂節”的招牌,也定會被“XX搖滾廟會”所取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