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各方親友“實名認證”,汪小菲和大S離婚的傳聞終於塵埃落定了。
但有別於大多數離婚的明星夫婦,汪小菲和大S即使到最後一刻,也沒有能“體面收場”。
汪小菲至今沒有正面回應離婚新聞,反倒是默默點讚了一條“舔狗最後一無所有”的娛評。
言下之意,似乎在暗示自己多年的付出被“辜負”了,大S一點也不珍惜自己給出的愛。
而大S雖然作出了正面回應,但發言卻相當“內涵”。
表明上正面評價汪小菲“是個好人”,並大方祝福對方“要過得比自己好”。
話鋒一轉卻表示不介意他找“第二春”,暗戳戳地直指對方已有新歡。
昔日表現恩愛的夫妻,現在離婚了也針鋒相對,實在讓人唏噓不已。
不過細細想來,其實汪小菲會在今天落得妻離子散的下場,早已有種種徵兆。
因為看似溫柔賢淑、大方得體的大S,矯情起來就是一個“小公舉”。
而處處表現得體貼細膩的汪小菲,卻在骨子裡是個不折不扣的鋼鐵直男。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在綜藝節目《幸福三重奏》上,大S語出驚人的“剝蝦論”事件。
當時,大S夫婦、福原愛夫婦和蔣勤勤夫婦正在聚餐,桌上有一盆大蝦。
單純的愛醬沒想那麼多,拿起一個蝦就剝,結果被旁邊一臉不可思議神情的大S嚇到了。
大S見福原愛不解,連忙丟擲了她的“剝蝦論”,大意就是自己吃蝦,一定要丈夫剝。
大S此言一出,在座的另外兩位丈夫都“坐不住”了,乖乖給老婆剝起了蝦來,引得當時有不少觀眾大讚大S“馭夫有術”、“情商高”之類的。
確實,如果僅從大S的話術角度來看,她這一套說辭的確很有水準。
不僅用了兒時的經歷來“動之以情”,還搬出了“愛她就要這樣做”來曉之以理,簡直無懈可擊。
但一旦脫離了她營造的語境,單純地看待吃蝦這件事上,因為剝蝦麻煩就要別人剝了才吃,難道不是一種要命的矯情嗎?
毫無疑問,大S的父親之所以會給大S剝蝦吃,是出於對她的愛。
然而每個人表達愛的方式是不一樣的,可不可以單純地把剝蝦的行為進行倒推,認為一個人如果不給你剝蝦,就是不愛你呢?這個邏輯顯然是可笑的。
可大S卻把這種可笑的倒推邏輯視若真理,不僅用來要求丈夫汪小菲,還在其他夫妻面前“炫耀”自己的實踐成果,這樣的表現完完全全就是“公主病”晚期的症狀。
而汪小菲是如何應付大S的“公主病”的呢?
在節目裡也展露無疑:要不就唯唯諾諾、言聽計從;要不就直男發言、尷尬收場。
例如在節目開始不久,大S因為沒有做好飯情緒低落,希望能得到汪小菲的安慰。
結果汪小菲滿不在乎地表示“就這?”完了還忘記了妻子生育完不能喝冰的。
對一個容易犯“公主病”的人,汪小菲這樣的反應顯然是不合格的。
造成“公主病”的核心原因就是太矯情,希望能透過“作”引起注意,得到對方自發的關心呵護。
汪小菲的直男思維根本不明白對方需要什麼,只是簡單地把對方的“作”理解為需要遷就,於是就言聽計從地讓對方指示自己做事,結果就是又委屈自己,又滿足不了對方。
在對付“公主病”這件事上,汪小菲其實應該多向“矯情達人”秦昊學習。
畢竟眾所周知,與大S同為灣灣女藝人的伊能靜,在“作”這件事上簡直登峰造極境。
在《乘風破浪的姐姐》上,伊能靜不僅在表演排練時“作”,讓隊友頭痛不已;
在賽後訪談時也不忘“作”,大言不慚地說拉踩梅豔芳,說她不夠自己幸福,惹起非議。
她對自己很能“作”的事實也心知肚明,曾不止一次公開表示自己有“公主夢(病)”。
當然了,在承認了自己確實“作”之後,她都不忘提及一下自己被父親漠視的悲慘童年,為自己的矯情找到一個合理的解釋。
由此可見,伊能靜的“公主病”絲毫不比大S差,甚至她在語言表達上還沒有大S有技巧,經常會語出驚人,為自己和他人帶來不必要的麻煩。
如果汪小菲做伊能靜的丈夫,估計不到一年就要分道揚鑣了。
但幸好伊能靜二婚物件是秦昊,這個看似不羈放縱,實際卻心思細膩的男人,在對付“公主病”時能清楚什麼時候該給蘿蔔,什麼時候該給棒子,收放自如。
例如兩人因為意見不合吵架,伊能靜“公主病”發作奪門而出,想著秦昊會像偶像劇那樣追出來哄自己。然而秦昊卻不為所動,採用了冷處理的方式讓伊能靜明白到“作”沒有效果。
當伊能靜真的因為某些事情大受感觸,急需得到秦昊的安慰和保護時。秦昊就會挺身而出,用最合適的言行來給伊能靜最想要的“安全感”。
試想一下,如果把汪小菲和大S代入到這樣的日常“交鋒”裡,大S無疑能和伊能靜不相伯仲,可汪小菲能做到秦昊那麼進退自如嗎?
答案顯而易見。
更重要的是,1981年出生的汪小菲今年剛好40歲,正是一個人的不惑之年。
到了這個歲數的人,往往都會用大量的時間去思考自己的人生是否過得合意,能比起年輕時更清晰地認識到自己的狀態是不是“正常”的。
從上面的分析我們不難看出,汪小菲和大S之間的相處模式是不正常的,再從他近段時間屢次在網上發言不慎,主動挑起和大S之間的矛也可以看出,其實他也意識到了這點。
綜上所述,汪小菲沒有秦昊的心態和手段,卻娶了一個“作”起來不輸伊能靜的老婆,會在40歲這個不惑之年鬧離婚,真是再正常不過了。
#大S汪小菲離婚#
舉報/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