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含情脈脈的少女,到性感嫵媚的御姐,再到風情萬種的熟女。
在好萊塢,只有她能夠滿足男人對一個女人的所有幻想——詹妮弗·康納利。
在《美國往事》裡,詹妮弗·康納利只出場不到半分鐘,卻讓她成為了無數人的銀幕初戀。
性感不可怕,可怕的是她的性感很致命。
隨著年齡的增長,詹妮弗·康納利開始嘗試不同的戲路,大膽前衛的作風讓觀眾們瞠目結舌。
昔日的女神竟然會慢慢脫去身上的衣服,毫無保留地展示自己的性感。
雖然接連出演了《激情沸點》、《神采飛揚》、《移魂都市》等多部極受歡迎的作品,但是並沒有擺脫“花瓶”的標籤。
但是她很聰明,懂得挑選合適劇本,不受任何影片或角色的限制。
所以2001年,憑藉著朗·霍華德導演的電影《美麗心靈》,詹妮弗·康納利才贏得了第一座奧斯卡小金人,終於獲得了好萊塢的認可。
很少有像她這種女星,可以一脫成名,能讓男人甘願拜倒在石榴裙下,最後憑藉精湛的演技,實現華麗轉身,走上巨星的神壇。
沒想到,一直活躍在大銀幕上的她,這次轉戰小熒幕,再一次驚豔到我。
題材大膽,一集打破收視率,好萊塢R級科幻劇,女神是最大看點:
《雪國列車 第一季》丨Snowpiercer
4年前,就陸續傳出《雪國列車》開拍的訊息。
直到2019年,在聖地亞哥漫展上,才曝光了劇版的海報,一時間吸引了廣泛的關注。
光看劇名,就應該能夠猜到,這部劇為什麼這麼令人期待。
如果說7年前,是靠著IP效應。那麼現如今,還有奧斯卡導演的光環加持。
2013年,奉俊昊拍了他的第五部長片《雪國列車》。
電影上映後,不僅重新整理了本土單片最高的票房紀錄,還在韓國社會引起了巨大反響。
而劇版《雪國列車》,奉俊昊在裡面擔任監製。
開播第一天,《雪國列車》便以330萬人的收視登頂,打破了2018年《沉默的天使 The Alienist》在TNT臺保持的最高紀錄。
然而播出沒多久,評分以肉眼看得到的速度在下降,口碑也呈兩極分化。
究其原因,是很多觀眾將劇版和電影放在一起比較,事實上兩個版本是完全不同的故事。
在我看來,劇版是最接近原著漫畫的作品。
一、《雪國列車》的前世今生
《雪國列車》改編自法國漫畫《Le Transperceneige》,是一部帶有濃厚悲劇色彩的漫畫。
相比影版和劇版,原著顯得更加殘酷和黑暗。
1977年,法國作家雅克·羅布有個新奇的創意,但在動筆後不久,他的搭檔Alexis便去世了。
5年後,直到漫畫家羅切特的加入,才有了第一卷《逃出者》的誕生。
憑藉著奇特的故事設定,極簡的黑白畫風,得到了不少漫畫迷的喜愛。
時至今日,該漫畫已被奉為法語漫畫史上最偉大的科幻傑作。
然而事發突然,由於作者羅布的去世,整部漫畫被迫停更,隨著時間的推移,漸漸被人遺忘。
在此期間,羅切特一直想要重啟漫畫,因此找來了本傑明·勒格朗,兩人一起合作創作了續集《勘測隊》與《交錯》。
然而續集卻打破了“列車永不停歇”的設定,而且畫風也發生很大的變化,導致很多原著讀者無法接受。
不出所料,續作淪為了一部平庸之作。
但正是這次改編的契機,讓漫畫有機會在韓國出版,結果意外被奉俊昊看中。
二、科幻電影史上的新腳印
2005年某一天,奉俊昊在首爾大學附近的一家漫畫店裡,偶然翻到一本漫畫。
沒想到,他被漫畫裡的故事給深深吸引,一直在腦海裡揮之不去。
隨後,奉俊昊給樸贊鬱打了個電話,以製片人的身份買下了漫畫的影視改編權。
8年後,便誕生了這部經典的好萊塢科幻大片《雪國列車》。
電影僅摘取了漫畫“方舟列車”的設定,在劇情方面做了大刀闊斧的改編。
故事背景發生在未來,為了逆轉溫室效應,人類向大氣層發射了代號CW-7的冷凍劑。
沒想到,未能預測的副作用,將地球推入了萬劫不復的極寒深淵。
於是一輛載滿倖存者的列車,成為了象徵希望的諾亞方舟。
一輛永不停歇的列車,成為了整個現實社會的縮影。
1001節車廂,按照社會階層的高低劃分,車廂越靠前能享受到的資源越豐富,越靠後的受到的壓迫和奴役越嚴重。
於是不可調和的階級矛盾,導致一場醞釀以久的革命爆發。
雖然電影是一部典型的好萊塢英雄式的故事,但結局卻不是喜聞樂見的英雄式結局。
所謂的革命,到最後變成了一個徹頭徹尾的笑話。
不管人類文明進化到什麼程度,物質資源多麼豐富,階級分化依然會存在。
影版《雪國列車》保持了奉俊昊一貫的風格,以夢幻的手法撕開了赤裸的現實,最終將商業和藝術完美相容,以自己的方式打破了好萊塢的刻板印象。
然而在電影上映後,因劇情邏輯上存在很多Bug,評分和口碑直線下滑。
說到底,影版《雪國列車》沒有處理好假設與現實的關係,使得故事存在著一定的弊端。
三、一個絕佳的末日科幻故事
劇版《雪國列車》是根據原著漫畫和電影改編,基本上延續了「末世」這一背景設定。
在氣溫驟降、世界變成冰凍大地的七年後,為數不多的倖存者登上威爾福德工業開發的列車。
於是這趟沒有終點的列車,既成為了人類的庇護所,也成為了束縛他們的牢籠。
但是劇版不甘心複製影版的模式,試圖在劇情方面自成一派開創新的故事。
所以在第一集的開頭,簡單為車尾的人增加了一小段前史。
在大冰封的最後關頭,權貴們紛紛登上雪國列車,這一舉動引起了處於社會底層平民的不滿。
於是他們發動了一場暴動,在列車發動前,闖進了第1001節車廂裡。
相比影版,車尾的平民剛開始就被賦予了“反抗者”的形象,使得他們後續反抗的「出發點」,變得模稜兩可、難以定義。
而且列車上的「對立關係」,不再僅限於處於不同車廂的人,甚至同一節車廂也會存在矛盾。
更重要的是,矛盾的「激發點」不再是上層對下層的壓迫,而是有限的生存空間。
其實,在美劇界都有一個怪異的傳統,就是當編劇不知道劇情如何展開時,就會引入一場離奇的兇殺案破局。
這樣不僅能使得故事更加戲劇化,還能第一時間引起觀眾的興趣。
所以,劇版《雪國列車》最大的看點,無疑是整個故事。
要知道,劇版比影版有足夠的空間,對劇情進行全方位構思,呈現更大的世界觀。
不用單方面偏向描繪末節車廂的陰暗,還可以著重刻畫上層階級的醜陋。
四、反烏托邦題材的魅力
其實,自從喬治·奧威爾的《1984》出版後,反烏托邦題材才開始受到廣泛的關注。
於是一大批披著科幻外殼的電影應運而生,比如《V字仇殺隊》、《第九區》、《駭客帝國》、《人類之子》。
雖說《雪國列車》也是這型別的題材,但是它又顯得沒那麼純粹。
在影版《雪國列車》的開頭,呈現的景象是典型的反烏托邦。
結尾處,兩個小孩手挽著手走出雪國列車,見到的冰雪天地又給電影打上了“烏托邦”標籤。
這樣頗具深意的結局,造成了極大的反差,其諷刺的意味也十分明顯。
而劇版把科幻當作賣點,以懸疑包裹整個故事,在形式上處處對內容進行深度寫實。
為了凸顯“政治正確”,將原作的主角從白人換成了黑人。
不要小看這些細節,導演想借此展現的不僅是底層人的命運,更是一種警示性的政治寓言。
誰敢肯定,當末節車廂的人反抗成功,建立了新的秩序,不會出現又一個充滿壓迫的烏托邦?
說到底,人類總是生活在一定的體制內,但卻有著想留在體制和突破體制的雙重慾望。
只要有人存在的地方,就會有“雪國列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