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兩部小成本網劇正火熱,一個是編劇來到自己書裡的《傳聞中的陳芊芊》,一個是女兒來到媽媽年輕時候的《我才不要和你做朋友呢》,演員也吃到了不少紅利,但還稱不上一句大爆,特別是跟去年“一部”登天的肖戰、王一博等人相比,根本不是一個量級。
這時候不由有人疑惑,劇爆人不爆的也太多了,演員到底靠什麼才能火?
每個人的答案肯定不一樣,那業內是怎麼看的呢?有網友翻出了內容“刺蝟公社”詢問到了負責三大網劇選角的專案負責人汪敏的答案,發現他的觀點很有趣。
這位業內認為“角色人設的加成遠超於演員演技的作用”,也就是說演員是靠角色人設火的,原因在於“很多情況下演員的演技沒那麼重要”,特別是網劇,更是一個“演員吃角色紅利”的領域。
為了佐證這一觀點,這邊又拿出了更多例子,給不少角色套上人設標籤,譬如宋威龍是“小奶狗”,吳謹言是“黑蓮花”,朱一龍因為“美強慘”張天愛因為“男兒心女兒身”,都算是靠討好人設火起來的角色。
這樣的觀點乍一看還挺合理,畢竟劇集播出時,大眾討論的重點確實圍繞著角色人設展開,很多人因為角色對演員有好感,可再往深處想就越覺得哪裡不對,很快就有網友提出“致命”一問,“人設好的角色太多了,都火了嗎?”
這番“演員是因為角色人設火”的觀點根本就是從結果倒推原因的“馬後炮”式迴圈,這時候終於找到了為什麼爆劇題材總喜歡扎堆出現的原因了,原來是業內的想法有點跑偏。
《陳情令》之後為什麼一部又一部的雙男主撲了又撲,竟然還沒把人“打醒”,還在堅持爆紅模式是可以複製的。面對這種想法,網友直言,“世界上就沒有兩片一樣的葉子,又怎麼可能有火起來的公式”,“慢慢把自己忽悠瘸了吧”。
圍觀的網友和觀眾都看得很清楚,肖戰也好李現也罷,劇播期間並不是二人的熱度巔峰,特別是肖戰,《陳情令》完結之後也沒有資料回落,單人指數已經比劇指數要高。
包括後續超話積分破億,單曲銷售額破億,商業價值登頂,這些資料的產生明顯都不是依靠《陳情令》,也不是因為魏無羨。
更有人提出犀利觀點,對於演員要怎麼定義“火”?是後續資源好還是劇播資料好,是本人粉絲多還是作品質量高,這又是一個一千個哈姆雷特式的問題。
吃瓜網友聊一下明星為什麼火是日常八卦,業內總把這個問題掛在嘴邊是不務正業,他們應該思考的問題是“怎樣把劇做好”,這才是最重要的事,不是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