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錄片《中國》第二季如期歸來,依舊是高分高口碑、高光時刻多、高質感出眾。
第一季豆瓣評分高達8.3,第二季雖暫未開分,但熱門評論區清一色的五星好評。
劉濤、何炅兩位解說員超強的業務能力,娓娓道來的貼近感和代入感,也為節目增色不少。
各路演員“絲毫沒有演員本人痕跡、只有角色人物”的傾情出演,更是分分鐘將人帶回數百年前。
來,我們從頭說起。
一,化繁為簡、舉重若輕的梳理脈絡。
第四集選擇的人物是關漢卿,講元朝最重要的文學形式元散曲、元雜劇,既有縱向的蒼茫脈絡、文化傳承序列,又有橫向的宮廷市井輻射、多角度多維度觀瞻。
第三集講元朝的建立,選擇的軸心人物是忽必烈,但並未全然聚焦在忽必烈-蒙哥等兄弟的權力鬥爭上。
而以更遼闊的視野,講述了八思巴、察必王妃、劉秉忠、姚樞等人對忽必烈的影響;在民族融合、交融影響的軌跡上,梳理元朝建立大一統王朝的軌跡。
每一集的時間線,所涵蓋的時間跨度,短則十幾年、長則幾百年,紛紛百十年中,事多、人多、線條多、維度多。
而《中國》紀錄片選擇的切入視角,似乎總有刪繁就簡的奇特效果。
所選擇的多是有代表性的歷史文化名人,但也並非只關注“軸心人物”,點線面兼備,營造出了一葉知秋式的宏觀全知圖卷。
作為紀錄片《中國》無疑是厚重的,坐擁幾千年歷史燦爛文脈;
作為節目,《中國》同時又是輕盈的,對觀眾而言,觀看沒有門檻、理解沒有障礙。
二,書卷但不刻板、風雅但不枯燥的質感。
第四集中講述關漢卿的故事,從生活在北方少數民族政權統治下、無緣科考入仕的時代背景說起。
漢族儒生大多崇尚“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透過科舉考試入仕為官、實現自己的政治理想;
從關漢卿的時代往前數,朱熹和張軾嶽麓山辯理的盛事、似乎依舊餘音未遠。
然而關漢卿這一代漢族知識分子,處境卻已經完全不同。
紀錄片中短短一段講述,提及宋朝理學的發展和繁榮,提及元朝前期中期人才選拔制度的變更(是否恢復科考)等諸多內容;
無論是程朱理學還是制度嬗變,都是複雜甚至堪稱艱澀的領域。
但紀錄片點到為止,既點到了應該提及的重要背景、時代特徵,又不枯燥不晦澀。
內容淵博厚重,形式輕巧可看。
三,渾然一體的美學風格。
無論是畫面構圖,還是解說文案,抑或是人物造型、道具佈置,都有濃濃的書卷氣,點點滴滴都滲透著傳統美學的滋養。
提及朱熹和張軾那一段,畫面裡是江南山水般的明媚柔婉。
一位大儒,靜待層林山水間。
人如畫、畫如詩。
另一位大儒,扁舟沿江而上,江水如碧、青山如黛。
黃葉白衣,很美、很古典。
同樣,在關漢卿和文友們相聚之地,無論是撫琴女子,還是讀書老友,抑或是畫面陳設,每一件物品、每一幀畫面都很充盈著諸多傳統文化符號。
從視覺形態,到聲音解讀,這部紀錄片構成了完整的書卷氣的風雅美學。
看《中國》,如同浸潤在歷史文化的芬芳長河中,輕鬆愉快獲取豐富知識,同時又能“沉浸式”感受起落卷舒之張力、得遇歷朝歷代風華萬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