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部電影,終於要來了。
這些年,我們的中國電影工業越來越強,已經到了可以支撐電影人拍出最宏大、最震撼的戰爭片的時候。
於是,我們拍了“八百壯士”堅守上海四行倉庫,有了《八佰》。
我們拍了抗美援朝戰場上的血戰長津湖、三打水門橋,於是有了——《長津湖》《水門橋》。
兩部電影分別斬獲了57.75億和40.66億的票房,分別位列中國電影票房總榜的第一位和第八位。
也是隨著這些影片的熱賣,戰爭片逐漸挑起電影市場的票房大梁,觀眾越看,對優秀戰爭片的熱情越高,越想要看到更多值得一拍的故事,被搬上螢幕。
而每一次有這樣的大型戰爭片上映,我都會在評論區看到同一場戰役的名字,總有觀眾在問:何時拍這場驚天地泣鬼神的壯烈之戰?何時把鏡頭對準,這群死守危城,打得日本軍隊鬼哭狼嚎的抗戰英雄們?
人們形容這場戰役,是中國的“莫斯科保衛戰”。對,衡陽保衛戰。
戰役開始之前國軍高層估計衡陽最多能守七天,蔣介石也發電說:“你們只要堅守衡陽兩週,就算完成了任務。”
最終衡陽將士在長達47天的戰鬥中,以1.7萬對抗上十萬日軍,打得日軍傷亡5萬多人;最終衡陽將士犧牲1萬6千餘眾,活下來的多為傷員。
就連日軍也不得不佩服地說:“第10軍是世界上最勇敢的軍隊,方先覺將軍是世界上最了不起的軍事家。”
這是抗戰史上的悲壯一戰,亦是璀璨一戰。一句雖敗猶榮,不足以形容此戰的壯美。
終於,有一個1953年出生於湖南衡陽的編劇,寫出了這個故事,而這部電影也已經開機,進入拍攝階段。
電影,叫《援軍明日到達》。
這位雁城出走來的編劇,就是擔任過《雍正王朝》《北平無戰事》編劇的劉和平。
參演這部作品的演員,有於和偉、楊洋、尹昉、王勁松、萬茜、李光潔等。
於和偉,將會飾演方先覺將軍。
無疑,這是一部聽到名字就想落淚的電影,也是中國電影第一次像這樣大製作、大投入地用戰爭大片的形式,去呈現“衡陽保衛戰”。
我現在就敢斷言,影片一旦上映,必定成為新的戰爭片王炸。
但王炸,只是電影價值的一部分。
更大的意義,是電影將用一幕幕鏡頭,去還原歷史中那段浩瀚壯美的抗戰傳奇,帶觀眾一同回到1944年,那被日軍炸得只剩滿城焦土的千古名城,衡陽。
1、 故事:這場中國的“莫斯科保衛戰”,為何如此了不起?衡陽之戰有多了不起?毛澤東主席在戰役結束後親自撰文,高度讚揚說“堅守衡陽的守軍是英勇的,衡陽人民付出了重大犧牲” 。
那麼,毛主席口中“英勇的衡陽戰士”是如何打到日軍百思不得其解的?日軍為何刻意淡化衡陽戰役的影響?衡陽戰役如何影響抗戰全域性,衡陽將士又為何令人肅然起敬?
1944年的日軍已是強弩之末,在太平洋戰場接連失利的他們,為了爭奪戰場主動權,集結50萬軍隊發動了“一號作戰”計劃。核心目標是先攻佔平漢鐵路之南段,進而打通湘桂及粵漢鐵路兩線,摧毀中美空軍基地。
這是侵華史上日軍發動的最大規模的進攻。由於日軍把主要進攻力量放在了河南、湖南和廣西,所以又被稱為“豫湘桂戰役”。
日軍採用“強兵重攻”的方式,於1944年4月迅速佔領鄭州、5月洛陽和許昌也相繼失守。
6月中旬長沙淪陷,根據這段歷史,孔笙導演曾拍攝出抗戰劇的經典,《戰長沙》。
劇中飾演方先覺的,是李培銘。
長沙失守,日軍直指衡陽。衡陽保衛戰一觸即發。
大戰前夕,日軍指揮官橫山勇信誓旦旦說:“可以毫不費力地拿下衡陽”。
在1944年6月1日,第10軍軍長方先覺率領部隊抵達衡陽城,立馬著手讓衡陽城內外的居民乘火車從衡陽撤離、隨後加快步伐在衡陽城修築半永久大型工事群,方先覺壕正是當時構築的。
此時衡陽已成孤城。而日軍將在這場戰役中付出意想不到的代價,在一次次增兵中,發動三次規模巨大的攻堅作戰。
6月25日,日68師團在東陽渡過湘江, 116師團則於6月27、28日抵達衡陽西郊。支援部隊也在27日進入衡陽北側地區。衡陽西南、西、東都被包圍。日軍不僅投入了關東軍精銳,還在後續調來了兩個機械化師團,志在必得。
戰鬥最先打響的地方,是衡陽城外的五桂嶺,日軍調來大炮和飛機輪番轟炸,一顆炮彈落到了守軍指揮所門前,萬幸的是啞彈,參謀長提議說,指揮所應該撤到更安全的地方,但方先覺說:“不能撤,我們要與陣地共存亡。”
從6月28日開始,日軍開始正式進攻衡陽,用29門大炮猛烈轟擊衡陽的汽車西站、火車西站,和衡陽五桂嶺主陣地,還不擇手段地採用毒氣彈和燃燒彈。
結果是日軍68師團的師團長、參謀長都戰成重傷。師團長佐久中將在運送途中死亡。而鎮守衡陽的第十軍,陣地被毀,巍然不動。
7月11日,日寇援軍抵達戰場後發動對衡陽的第二次進攻。
這次日寇增加了四個重炮大隊和兩個迫擊炮大隊,集中摧毀了我方140架飛機。隨後向衡陽傾洩大量炮彈。整個衡陽化為一片火海,無數房屋頃刻之間塌掉,第10軍傷亡人數接近4000。
但經過幾個晝夜的混戰,守軍還是滅掉了8000多日軍,日軍所有中層指揮官幾乎都換掉了。
戰役打得驚天地泣鬼神,日軍當初揚言“三天攻下衡陽”,可越到後面越難打,兵力越增越多,而衡陽城守軍傷亡過半,不但彈盡援絕,連吃飯的補給都成問題,但依然巍然不動。
1944年8月2日,日軍開始了第三次總攻,一共投入11萬兵力,而衡陽守軍只剩7000多人,而且其中多半都是傷兵。但日軍每攻下一個地方,都損失慘重。
最終中國軍隊以1.7萬將士和4000多名衡陽人民抵禦11萬裝備精良的日軍,堅守了47天。
衡陽保衛戰成為抗戰8年中,作戰時間最長,敵我傷亡最大,程度最為慘烈的城市爭奪戰。
由於衡陽之戰日軍打得極其狼狽,原定作戰計劃根本無法完成,加劇了日本內閣的危機,日本首相東條英機被迫下臺。
雖然衡陽最終失守,但這非戰之罪。在各方面都不佔優的情況下。衡陽保衛戰既捍衛了中國軍人的尊嚴,也振奮了抗戰士氣。
那被日軍炮火摧殘的每一寸土地,都成了中國軍人抗戰精神的註腳。
無疑,故事的主角不是個人,而是一個集體,也就是編劇所說的,“我們將這部電影命名為《援軍明日到達》,藉此戰例形象詮釋中國人民為了中華民族的尊嚴‘用我們的血肉築成我們新的長城’的偉大愛國主義精神。”
是的,這是一個足以成就偉大戰爭片的故事,接下來,就看編劇的了,劉和平。
2、 編劇:衡陽人劉和平只要正常發揮,就是國產戰爭片天花板現在無法確定,在這座創造了抗戰偉大戰史的城市裡,少年時代的劉和平,到底聽過多少有關那場戰役的故事,那場戰役中的一切,又如何影響了這位日後的國產歷史劇編劇王者?
唯一可以肯定的是,在完成了至少三部國產歷史劇頂級之作之後,劉和平終於覺得是時候,去寫這個家鄉的故事了。
很多人知道劉和平是國家一級編劇,獲獎無數,但其實他還是一位歷史學者,他從小在劇場長大,第一本攻讀的史書就是《御批資治通鑑》,正因為他編劇永遠是真正的以史為鑑,所以他的歷史劇,才透出一股獨特的厚重、深邃。
他首次擔任影視劇編劇的長篇歷史劇《雍正王朝》,就轟動全國,站在了國產歷史劇巔峰。
與張黎合作的《大明王朝1566》,至今依舊是國劇公認的頂級之作。
由他編劇的近代歷史劇《北平無戰事》雖然收視一般,但也是一部高分神劇,劉和平用實力證明他對近代史深邃的理解,絕非普通國產劇可比。
但寫衡陽保衛戰,他用了足足四年的劇本創作時間。
雖然現在無法一瞰劇本的真容,但可以肯定的是,以劉和平的風格,他絕對會突破國產戰爭片過去用連天炮火製造的戰爭奇觀的“票房制勝秘訣”。
這個故事裡,打,肯定要打。但要打得精準,打得漂亮。
還記得《金陵十三釵》裡的李教官嗎?
為了救女學生,他帶著僅存的十餘名兄弟打伏擊。每一槍都瞄著日軍要害。
但戰爭片最核心的,往往不是射出去的槍炮,而是內心奔湧的情感。
衡陽保衛戰不只有赫赫的戰果,更有燃燒的熱血。
還有眾多捨生取義的壯舉。
比如龍虎山之戰。當年喪心病狂的日寇為了速戰速決,以濃密的炮火和大量毒氣為助攻,猛撲衡陽郊區龍虎山陣地,最終日寇被我軍殲滅500餘人。而受毒氣侵染的臧肖俠一連,在戰鬥結束之時,全連只剩下30人。日軍每向前一步都要付出慘痛的代價,不得不暫緩進攻。
又比如,由戰地記者拍攝的中方守軍陣地。衡陽官兵在這些用土塊、木頭臨時搭建的簡陋工事中奮勇殺敵,使衡陽成為了“中國的斯大林格勒”。
再比如方先覺從衡陽保衛戰戰場發出的“最後一電”,在《大公報》刊載之後,極大地鼓舞了當時正苦苦支撐的二戰盟國億萬軍民:“敵人今晨由城北突入以後,即在城內展開巷戰,我官兵傷亡殆盡,刻再無兵可資堵擊。職等誓以一死報黨國,勉盡軍人天職,決不負鈞座平生作育之至意,此電恐為最後一電,來生再見。”
無疑,以上所有的一切,劉和平絕不會浪費。
這位王牌編劇一直懂得,唯有人物真摯的情感,才是戰爭作品裡最洶湧的炮火。
能用故事征服觀眾的心,才是真正好的戰爭片。
劉和平會怎麼表現這些歷史中悲情壯烈的一幕幕呢?不妨回憶一下《北平無戰事》。
崔中石九死一生,初見方孟敖時,送了他最樸素的九個字,“孟敖同志,我代表黨,代表組織,送你一個祝願——花長好,月長圓,人長壽。”
當他最終犧牲,卻只有一座光禿禿的石堆,沒有修繕,更沒有名字。
妻子在墳前,雙手哆嗦著幾次才擦著火柴。年紀尚小的孩子疑惑地問道,這是誰呀?
妻子只能強忍住悲痛回答,“這是……我們的親戚”。
而當北平解放,沉浸在幻象中的謝培東,眼中出現了黎明前的最後時分,被當局殘忍殺害的自己的女兒。幾乎是全劇唯一一次發出發自內心的笑容。
此時全劇終,片尾緩緩打出幾行字幕:謹以此片獻給為中華民族的解放與獨立作出犧牲的無名英雄。
那種戰爭的壯烈感,撲面而來,又擲地有聲。
最後,觀眾應該還能看到,劉和平一以貫之的對歷史的反思。
影片片名是《援軍明日到達》,可是衡陽援軍為何無法到達?
當年雖然從戰略上看國軍在東面,南面和西面,西北方向都有部隊投入,正在向衡陽增援,但是因為國軍各部隊指揮不統一,各懷私心,所以遲遲無法突破日軍的阻擊線,加上保障衡陽作戰的交通線湘桂線被日軍切斷,導致衡陽城內糧食和彈藥都消耗殆盡,方先覺才和下屬將領發出衡陽最後一電,準備以死報國。
相信在劉和平的筆下,本片一定能凝聚深厚的情感密度,讓觀眾的情緒經歷過山車般的起伏。
那麼多動人的細節和歷史的喟嘆註定引發一場哭泣風暴。
我的預計是,影片將會呈現兩種風格,一種是悲壯慘烈的戰役。
一種又是鮮活的,不會被炮火和時間掩蓋的熱血。
劉和平最擅長的,不正是以生命的剎那,提煉出歷史的厚度。
3、 演員:於和偉演方先覺,萬茜演顧竹筠,王勁松演技穩了如果說過去國產戰爭片編劇經常是讓觀眾擔心的一個環節,那麼這次這應該是最不用擔心的環節。
那接下來,看演員的了。
首當其衝的,就是於和偉,我相信所有人都期待著,他飾演的方先覺。
於和偉擅長演抗戰題材,沒走紅之前,他就在多部抗戰劇、諜戰劇中有過出色發揮。
各種戰爭戲、軍旅劇他都演過。
在《覺醒年代》裡,他扮演的陳獨秀看得人熱血沸騰。《懸崖之上》,他對周乙的演繹,充滿神來之筆。
由他來演第10軍軍長,這位參加了北伐戰爭、中原大戰、臺兒莊會戰、長沙會戰的老將,再合適不過。
衡陽保衛戰最慘烈的時候,有人向方先覺提議:“軍長,突圍吧,現在還來得及!”方先覺卻說:“不能突圍,如果我們走了,傷兵怎麼辦?老百姓怎麼辦?日本鬼子不遵守國際公約,他們會屠城的!”
你的腦海中,是不是已經有於和偉的畫面了?
下來是王勁松,這次這位老戲骨飾演的是衡陽守軍劉彪。
王勁松過去演過反派角色,
也演過蔣介石。
但他演抗戰劇中的正面人物演技有多炸裂,可以看一看他演過的愛國愛民的大學教授凌問嶽,該角色英勇就義前的一場戲,有著17分40秒的超長獨白。
他在黑板上畫南宋地圖,講解甲骨文,最後擲地有聲地說出“我,凌問嶽,生於蘭陵,葬於中國,我不懼死!” 54歲的王勁松,情感爆發力如排山倒海,強大的力量輸出下,我的心一下子被戳中了,瞬間起了一身雞皮疙瘩。
17分40秒的戲,鏡頭一條過,演完全場起立鼓掌。
我唯一的期待,就是他的戲,越多越好。
再看兩位年輕演員,楊洋和尹昉,看過楊洋的《特戰榮耀》,尹昉的《紅海行動》就可以對他們的動作戲放心。
最後,萬茜。
她飾演的,應該只能是顧竹筠,以萬茜的氣質飾演這位巾幗英雄,的確合適,唯一的疑問是:劉和平到底將如何平衡幾位男角和女主角的戲份。
4、史詩:戰爭片要出新經典,先破解這三道難題在影片演員招募中有句話,“必須有服役經驗,通訊兵、炮兵和工兵優先考慮”。
還特別備註了“少爺病、老油條勿擾”。
一句話,顯示出劇組打造高質量的抗戰史詩的雄心。
過去反映國軍正面戰場抗日的影片不多,代表作有1986年,表現“臺兒莊大捷”的電影《血戰臺兒莊》,由《大決戰》三部曲導演楊光遠執導。
影片做到了尊重歷史、客觀評價,且藝術性極高。
近年中的《八佰》累計31億的票房,證明了觀眾對這類影片的期待。
另一部值得一提的,還有2010年上映的《喋血孤城》,講述的正是常德保衛戰的故事。
許多人現在都記得影片的一幕:餘程萬將軍往戰地醫院巡視宣撫傷員,想與一位戰士握手,結果卻震顫人心——
按照以往成功戰爭片的經驗,要拍好衡陽保衛戰,影片要破解這三道難題:
第一,如何拍好大場面。
對於戰爭片而言,激烈、悲壯的戰鬥場面是這一型別片的共通點,尤其是衡陽保衛戰,影片如何以一種極具逼迫感的氛圍,將觀眾拉回到現場。
如何拍出博弈和決戰,呈現戰場全域性,又以近身肉搏戰,拍出戰爭的窒息感,都是重點。這方面,國產戰爭片,不乏成功先例。
二是如何拍好“小“人物。
影片要動人,就應該拍出來,以衡陽將士的視角,看到的會是什麼。
那就看導演張楊 、秦天柱如何從戰士們的言語、動作和神情裡,感受到熱血與鐵一般的意志。這方面,《戰長沙》也是不錯的示範。
除了捨生忘死的決心,除了克服一切的鋼鐵意志,他們在戰爭裡,也會顫動柔軟的心絃。
三是如何拍出“用我們的血肉築成我們新的長城“的偉大愛國主義精神。
衡陽一戰,讓日本人迷惑了半個世紀,1994年,參加過衡陽會戰的日本老兵在訪問中國時,曾問過方先覺的部下:“衡陽的張家山、五桂嶺那些高地為什麼那麼難攻?”
第10軍的老兵們微微一笑:“你們去問問方先覺將軍吧!”
歷史已然過去,而《援軍明日到達》則是要把鐫刻在石碑上的歷史,補充得更加完整和豐富——有這麼一群人,他們被炮火侵襲、被毒氣攻擊、被十倍於自己的敵人圍困,孤立無援,卻一寸也沒挪動過,因為一寸山河,一寸血。
方先覺那句“此電恐為最後一電”是如此響徹雲霄,長眠在衡陽的第十軍將士聽得見,78年後的我們,同樣也聽得見。
歷史會記住這些英雄,銘記他們的無畏與光榮。
對於一部戰爭片來說,所有的犧牲、壯舉、奇蹟,都不能只是起起高調。它必須以逼真而震撼的歷史現場,作為人物精神的背景板。
觀眾是否能被打動,還是要看,電影能否呈現出故事中,種種驚心動魄的時刻。
以及電影如何挖掘出,國人共通的記憶與情感。
有些人,永遠留在了1944年的衡陽城。
但歷史的更替,不是忘記過往。
衡陽保衛戰展現的是一種民族精神,是為中華民族尊嚴而戰的精神。
將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烈士為國捐軀,也化作無言春泥,轉化,新生,構成中華民族精神的一部分。
把故事講好。把鏡頭聚焦在他們身上。
讓觀眾記住一張張鮮活、可愛的面孔,看到一群忠勇義士如何用血肉之軀築起了中華民族的鋼鐵長城,那就是影片最大的勝利。
衡陽保衛戰,援軍終未到達,但此戰一年後日本宣佈投降,而中華民族,延綿不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