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有句話說得好“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為。”人,一旦做了傷天害理的事,早晚都會暴露。就如宜修謀殺純元,即便手段那麼高超隱秘,又過了那麼多年,最終還是被安陵容發現端倪、並揭露給甄嬛了。這就是所謂的“正義遲來,報應不爽。”
而浣碧謀殺孟靜嫻的事,報應來得更快,幾乎是現世現報——這也是果郡王到死都不肯接受浣碧的原因。儘管浣碧自以為偽裝得很好,又對孟靜嫻的孩子視若己出。但果郡王卻早已看透了她的真面目。浣碧的掩飾不過是自欺欺人、掩耳盜鈴罷了。1、果郡王一直不與浣碧行“夫妻之禮”
浣碧曾在甄嬛面前歇斯底里地哭過,說她這一輩子都不會有孩子的。因為王爺從來不碰她,就算喝醉酒,也會在此事上“保持克制”。
允禮每次去浣碧屋裡過夜,都是穿著中衣的,而且和衣而眠。浣碧根本沒機會親近允禮,就更談不上懷孕了。允禮偶爾還會因醉酒與孟靜嫻親暱一回,卻唯獨對浣碧時刻保持“高度清醒”——不管是睡夢中還是酒醉後,都讓浣碧無機可乘。
這隻能說明,果郡王對浣碧的戒心很重,甚至,浣碧詭計多端的形象已經先入為主了。所以,任憑她如何偽裝,允禮只會感覺噁心,卻不會被感動。因為沒有任何人比允禮更清楚:浣碧當初“是用什麼手段”嫁給他的。
浣碧故意撞倒酒水,打溼他的衣裳,並趁機拽下他懷中的瓔珞,這才暴露出甄嬛的小像,令他騎虎難下、無路可退。對於這件事,連置身事外的葉瀾依都看出了端倪,並曾提醒甄嬛道:“那枚瓔珞怎麼會突然失落在皇帝面前,熹妃不會不清楚吧?王爺可不是那麼不謹慎的人。”
而作為當事人的果郡王,自然更清楚是“怎麼回事了”。那枚瓔珞究竟是自己掉出來的,還是被浣碧故意拽出來的,允禮怎麼不知道?
但事發突然,允禮根本來不及做出反應,待他明白過來的時候,一切已經無法挽回。他若不依從浣碧借坡下驢,馬上就要面臨一場大禍,不僅自己性命難保,就連甄嬛也會被人猜忌詬病。而浣碧,正是捏準了他的七寸與軟肋,所以才膽敢冒險一搏。結果,浣碧贏了。甄嬛與允禮已經無路可退,除了讓浣碧嫁給允禮順水推舟以外,他們別無選擇。
這等於浣碧強按著允禮的脖子與自己成的親,允禮心裡怎能不膈應?他又怎會與這種陰暗卑劣的女人有肌膚之親?
浣碧可以使用詭計逼迫自己娶她,卻無法逼迫自己愛她,接受她。所以,允禮一直與浣碧維持著有名無實的夫妻關係。這也是對浣碧暗使陰招的懲罰。2、果郡王知道了毒害孟靜嫻的真兇
原著原文中,果郡王最終知道了謀害孟靜嫻的真兇是誰。
在摩格來宮中覲見皇帝那次,果郡王與浣碧也一同進宮來了。期間,允禮與甄嬛在僻靜處,曾有一段短暫的對話。允禮單刀直入,直接問出了心中的疑惑。
原著原文如下:(為方便大家閱讀,我把原著原文裡的人稱與人名換成電視劇裡的人稱與人名了,基本情節不變。)
允禮忽然迫視著甄嬛,道:“有一件事我想了很久,一直想來問問你。”他的聲音像是從胸腔裡逼出來的,低低問道:“靜嫻是怎麼死的?”甄嬛心口猛地一沉。他是那樣葉落知秋的聰明人,一旦問出口,必然是已經知道了什麼。甄嬛避開他的視線,輕輕道:“那日你也在,你應該知道是靜嫻誤食了赤芍的毒藥。”
他的聲音極輕,聽在甄嬛耳朵中卻如雷震一般,“如果我疑心是旁人呢?”
甄嬛立時警覺,脫口問道:“誰?”他看著甄嬛,低聲道:“是一個與你與我都至親的人。”甄嬛忙分辨道:“不是玉隱!”
事實上,甄嬛這樣回答,就等於是不打自招,就好像在說“此地無銀三百兩。”允禮唇角的笑意有幾分慘淡:“你也想到是她。靜嫻死後,我聽玢兒悄悄安慰玉隱,勸她不要再多夢自己嚇自己。玉隱在怕什麼?靜嫻是元澈的母親,我不能讓她死得不明不白。嬛兒,你那麼聰明,你一定知道什麼。我但求你能告訴我一個明白。”
看來,浣碧自從害死孟靜嫻後,也一直在受良心的拷問,夜不安寢,甚至還時常做噩夢——夢見孟靜嫻來向她追魂索命。浣碧的侍女玢兒悄悄安慰浣碧的話不慎被果郡王聽去,立刻便猜出了浣碧是“做賊心虛”。
甄嬛搖頭:“我只相信自己眼睛看到的,是榮嬪誤殺了靜嫻,與他人無關。”允禮不語,片刻方道:“你為什麼不看著我的眼睛說這樣的話。”隨即,他啞聲道:“我明白了。但願如此。我也不希望你的妹妹是這樣的人,只願是我多心了吧。”
根據甄嬛的表情,允禮已經確定了心中的猜忌,甄嬛躲閃的眼神已經給出了明確的答案。在這樣的情況下,允禮怎麼敢接受浣碧?他早已對浣碧恨之入骨,只是投鼠忌器,“要怎樣,卻不好怎樣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