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型別片“出圈”,但這些青年導演不想被定義!

因型別片“出圈”,但這些青年導演不想被定義!


1905電影網專稿 近年來,電影行業湧現出越來越多的新生力量。青年導演們用風格多樣的作品,堅守著傳統和規律,開拓新鮮的技術和表達,給市場注入活力的同時,也帶去無限新的可能。

8月28日,持續“關注青年”、“發掘新人”的北京大學生電影節邀請董潤年、李霄峰、趙霽、王冉、白雪、韓傑、鵬飛、霍猛等多位電影人參與論壇,圍繞“型別片”“文藝片”這兩類和青年導演關聯尤為緊密的創作內容展開討論。


因型別片“出圈”,但這些青年導演不想被定義!

電影頻道主持人瑤淼


表現手法≠型別 

不要被“型別片”概念侷限

眼下,不少“型別片”不僅在市場中取得票房、口碑雙豐收,也幫助許多青年導演成功走入主流視野。

董潤年、李霄峰、趙霽和王冉四位導演過往的創作涉及軟科幻、犯罪懸疑、動畫、青春等多種題材,但對於本場“青年創作者與型別探索”論壇賦予的“型別片”“型別片導演”標籤,他們卻並不完全認同。

因型別片“出圈”,但這些青年導演不想被定義!

編劇、導演董潤年

從編劇跨界執導了《被光抓走的人》的董潤年更願意把“型別”看做商業電影發展中形成的與觀眾的“契約”:“看到這個電影型別,我就知道應該期待什麼樣的結果,這就是型別片。”每一個型別的電影,經過一段時間的發展,都會形成一種固定的模式和格式,例如如何調動觀眾的情緒,如何讓他們的反應達到我們預設的水平,而創作者則需要尊重這樣的基本規律。

因型別片“出圈”,但這些青年導演不想被定義!
《被光抓走的人》

李霄峰新作《風平浪靜》剛剛在本屆北京大學生電影節上被評為“特別推介影片”。如果按照型別劃分,這是一部標準的現實題材犯罪電影,但他認為,拍了三部電影,自己也並沒有被型別片定義:無論是《風平浪靜》還是此前的《灰燼重生》,真正讓他下定決心進行創作的,永遠是型別外殼下的人物以及人物的情感。

因型別片“出圈”,但這些青年導演不想被定義!

《風平浪靜》

去年帶來一部另類動畫電影《白蛇:緣起》的導演趙霽則直言:“我們要先把型別和表現手法區分開。”

因型別片“出圈”,但這些青年導演不想被定義!
導演趙霽

動畫常常被拿來作為型別片討論,但在“動畫”的大框架之下,它可以包容任一一種甚至幾種型別。例如《白蛇:緣起》本身包含的愛情元素、還有《被光抓走的人》中的科幻情節,甚至是《風平浪靜》這類犯罪題材作品,“不要框住型別片說它只能做什麼,動畫都可以實現。”

王冉導演的《閃光少女》曾在第25屆北京大學生電影節榮獲最佳處女作獎。在一眾青春片扎堆“疼痛”、“懷舊”的當時,這部影片用“民樂”、“二次元”等元素讓觀眾,特別是年輕觀眾眼前一亮。

因型別片“出圈”,但這些青年導演不想被定義!

《閃光少女》

對於趙霽導演提出的不要被“型別片”概念侷限,王冉非常認同,21世紀的電影作品,幾乎已經不存在“單一型別”,而是走多元化路線,“(型別片)創作的成功,要麼是你講一個誰都沒有講過的故事,要麼就是把大家都聽過的故事用一種不同的尋常的方式講出來。”

因型別片“出圈”,但這些青年導演不想被定義!

導演王冉

對於眼下“型別電影”的創作環境,幾位導演都抱持樂觀態度。不過董潤年仍然認為,屬於型別片的市場份額還“遠遠不夠”。

從創作本身來看,湧現出來的作品仍集中在科幻、動作、懸疑、武俠,同質化嚴重;而票房方面,榜單前十名的作品佔據了80%的票房,而應該作為中流砥柱撐起市場的型別電影並不多:“這對鼓勵多樣性創作來說還不夠好,只有(市場)良性迴圈起來,才能層出不窮的出現作品。”

作者電影是“堅守和責任”

用作品培養觀眾觀影習慣

當天的“型別探索”論壇尾聲,董潤年向青年導演們發出呼籲:“大家的創作容易從文藝片切入,但我希望有更多有才華的人能進入商業電影的領域。”

文藝片很多時候被視作是作者的自我表達之作,而當天參與“青年創作者與藝術表達”論壇的幾位導演,就都帶來過極具個人風格的作品。

因型別片“出圈”,但這些青年導演不想被定義!

導演白雪

白雪在創作《過春天》時做了超過2年的社會調查,那段時間,她像是在“用眼睛拍紀錄片”,觀察是她的創作方式,而她觀察到的生活,最終被拍成了電影。

白雪總結,相較型別片“提出問題並解決問題”的創作理念,很多文藝片則走的是“提出問題但並不給你答案”的路線。這種特性很多時候會讓觀眾感到“虛無”,也決定了文藝片註定的“小眾”、“私密”取向。

因型別片“出圈”,但這些青年導演不想被定義!
《過春天》

《Hello!樹先生》的導演韓傑也在拍電影的過程中花費了很長時間來探索文藝片特有的“藝術性”。他認為,正因為作者電影的藝術性,導致了它和主流審美的不一致。這種不一致可能是“截然相反”,也能是“超前引領”,因為它是探索性的,這也行文藝片和型別片結構方法上的最大區別。

因型別片“出圈”,但這些青年導演不想被定義!

導演韓傑

曾執導《米花之味》和《又見奈良》的鵬飛導演用一句話總結了多數文藝片在上映時遇到的“矛盾”——觀眾想看什麼,而我又想給觀眾看什麼。

因型別片“出圈”,但這些青年導演不想被定義!

導演鵬飛

他目前拍攝的兩部作品都是“提出問題但不給答案”的開放式結局。但創作中,鵬飛認為自己也在或多或少考慮著藝術性與商業性的平衡:“我喜歡把有點悲傷的故事用喜劇外殼表現出來,這樣比較輕盈,觀眾更容易接受,可能這也是商業性的一種,但同時我也希望大家看完之後有一些思考。”

拍攝《又見奈良》,讓鵬飛有機會前往日本,瞭解生活在當地的遺孤的生活。而日本導演竹內亮的《好久不見武漢》,則是以外國人的視角,觀察了武漢長達數月的抗疫故事。

因型別片“出圈”,但這些青年導演不想被定義!

《好久不見,武漢》

拍攝這部紀錄片時,竹內亮一直都是親自完成採訪,他認為這樣更能有文化“衝突”的魅力。他還笑說,日本將劇本叫做“指令碼”,在自己的理解中,“指令碼”就是用腳走出去,觀察社會,然後才能寫出來的文字。

因型別片“出圈”,但這些青年導演不想被定義!
日本導演竹內亮

無論“型別片”還是“文藝片”,在這些青年創作者看來都是需要“堅守”的。導演霍猛將他們和“商業大片”進行了區分,大製作影片像“酒”,可以釋放情緒,但只看一種電影目光會變得狹窄,他希望用作者電影來呈現真實,促進大家對不同社會現象、不同世界觀的相互理解。

因型別片“出圈”,但這些青年導演不想被定義!

導演霍猛

韓傑則認為,儘管從自己的學生時代起,文藝片和市場的“矛盾”就沒有間斷過,但他始終堅信,電影行業的發展需要多元化的社會資源促成,每個電影人都要有這份堅守和責任感,我們關注的不應該僅僅只是電影能夠帶來的票房效益,更重要的是它承載的文化內涵。

近幾年包括《過春天》等文藝型別作品在市場中收穫的認可,都令創作者感到振奮。白雪表示,觀眾的觀影習慣培養勢必需要時間,而這也需要更多的優秀作品出現,幫他們開拓視野。


版權宣告:本文源自 網路, 於,由 楠木軒 整理釋出,共 2427 字。

轉載請註明: 因型別片“出圈”,但這些青年導演不想被定義!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