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述青少年抑鬱症,澤勒新作《困在心緒裡的兒子》口碑票房不如前作
【環球時報記者 冀昱樵 趙覺珵 環球時報特約記者 呂克】憑藉《困在時間裡的父親》(2020年)大獲好評的法國導演佛羅萊恩·澤勒,3年後又帶來新作《困在心緒裡的兒子》(以下簡稱《兒子》)。作為其“家庭三部曲”中的第二部,《兒子》的主角從患有阿爾茲海默症的老父親,換成患有抑鬱症的小兒子,延續導演對家人的關愛之情。然而無論是在歐美還是中國,《兒子》上映後的口碑和票房遠不如前作,導演對於父子關係和抑鬱症的講述,難以引發主流觀眾的共鳴,作為相對小眾的藝術電影,導演希望透過該片讓人們更加關注心理健康問題。
“這種悲劇是可以預防的”
《困在時間裡的父親》曾獲得奧斯卡最佳男主角和最佳改編劇本兩項大獎,劇情和表演均得到認可。澤勒兼任導演和編劇,他還是法國戲劇界當紅劇作家,拿過法英美戲劇界最高榮譽“莫里哀獎”“託尼獎”和“奧利弗獎”,《兒子》也是先有話劇再有電影,2018年在巴黎首演時大獲成功。
電影版《兒子》由好萊塢影星休·傑克曼擔綱主角,還有安東尼·霍普金斯和勞拉·鄧恩等演技派助陣,拔高觀眾期待值。《兒子》講述傑克曼飾演的彼得雖然有了新的家庭和孩子,但是和前妻所生的大兒子尼古拉斯成為他的心頭病:他既要照顧深陷抑鬱的尼古拉斯,還得兼顧事業和新家庭。
與《父親》相似的是,《兒子》同樣是透過家人視角關注陷入病症的至親。近日接受《環球時報》記者專訪時,澤勒表示,經歷新冠疫情後,很多人出現心理健康危機,他希望透過這部電影讓人們更加關注心理健康問題。
“當《兒子》登上舞臺後,許多觀眾在演出後談論自己的故事,這讓我很驚訝,也意識到很多人遇到過相似情況。”澤勒表示,他希望電影成為分享這些故事和情感的一種方式。
《困在時間裡的父親》大獲好評之處,除了霍普金斯精湛感人的演技,還有導演運用蒙太奇和視聽特效,向觀眾展示阿爾茲海默症患者腦海中不斷顛覆的世界。“我想有必要拍部電影,當人們無法從外部幫助別人時,應該嘗試從內部體驗一下。”澤勒表示,不少人難以真正理解心理健康問題,因為它沒有簡單的解釋和解決方案,但仍需要積極理解和應對。
《兒子》沒有像《父親》那樣使用“燒腦”的視覺懸念,而是採用更傳統的敘事方式,同時結局更為激烈、震撼。“結尾確實是非常規的,情感上是殘酷的,但這是種反映生活的方式。我並非要玩弄觀眾的情緒,而是希望他們質疑:是否可以有不同結局。”澤勒強調,《兒子》的要點就是“這種悲劇是可以預防的”。
“導演的警告不能忽視”
《困在心緒裡的兒子》去年9月在威尼斯電影節上亮相,但第一波口碑並不出色,同年 11月11日在北美上映後評價更是糟糕,爛番茄新鮮度僅為29%,爆米花指數也只有65%(《父親》分別為98%和92%),Metacritic網站媒體均分也只有45分,只有《父親》的一半。
《好萊塢報道者》認為“傑克曼演出身為父親的無助感,一直試圖克服困難和錯誤,同遙不可及的兒子溝通”。但英國《帝國》雜誌認為,演員固然出色,但導演顯得不夠成熟和自信。《紐約客》也認為《兒子》在掌控力上不及《父親》,父與子的寓言故事總存在一些脆弱的設定感。
《紐約時報》批評《兒子》對精神疾病的理解還停留在上世紀中葉,情感表述就像曼哈頓的高樓大廈一樣人造痕跡濃重。《洛杉磯時報》則指出影片核心——對青少年急性抑鬱症的描述還只停留在膚淺的性格發展和自我放縱上,這削弱了傑克曼的表演。《兒子》票房受口碑拖累,美國票房僅44萬美元,全球票房105萬美元。
因為《兒子》在中國發行規模不大(排片率1%),上映兩天的票房僅51萬元人民幣,不少觀眾即使感興趣也找不到放映的影院。而《困在時間裡的父親》雖然同樣屬於偏小眾的“藝術聯盟發行”,但兩年前在中國上映時已經拿到奧斯卡獎,相當於擁有前期宣傳,再加上優秀的口碑,最終獲得3162萬元人民幣票房。
票房和口碑不完全是衡量標準
當然從定位來看,《父親》和《兒子》都屬於藝術電影範疇,和《蟻人3》這種好萊塢超級英雄大片無法對比,票房和口碑不能完全作為衡量其價值的標準。而在導演澤勒的家鄉法國,《困在心緒裡的兒子》要等到3月1日才上映,對藝術電影更加寬容的法國觀眾能否認同澤勒的創作並加以支援還是未知數。
雖然《兒子》在型別上屬於劇情片,但全片更多圍繞父親彼得試圖走進兒子尼古拉斯內心,以及二人之間的父子情展開,更像是融入“抑鬱症”這一元素的另類情感片。
縱觀世界影壇,描寫兩代人關係的電影作品數不勝數,“如何化解父母與子女間的隔閡”可以說是全人類永恆的話題。好萊塢電影中,威爾·史密斯和兒子主演的《當幸福來敲門》曾打動無數人,經典的《教父》家族史詩同樣建立在父子情上,就連《獅子王》和《海底總動員》的編劇也是把父子情作為主要推動力。
此外還有《普通人》《大魚》《大話王》等作品透過不同視角,正劇、喜劇和奇幻的各種手法切入父子間的羈絆和遺憾。世界其他國家和地區,也有大量聚焦父子關係的優秀作品:義大利的《美麗人生》、日本的《如父如子》、捷克的《給我一個爸》、中國的《海洋天堂》《長江七號》《和你在一起》《父子》等,都是用父子間的真情和無悔付出引發觀眾的共鳴。但如何進一步闡述受抑鬱症影響的父子關係,還需要世界影人繼續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