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商報記者探訪朱之文家鄉!拍他能賺錢

由 谷太枝 釋出於 娛樂

  麥收了。“大衣哥”朱之文坐在三輪車上的麥堆裡,準備回家。天很熱,汗水流淌,他不斷拿著毛巾擦。汗水還是不免落到眼睛裡,眼睛眯成了縫。

  這個場景被人拍下來發到網上,影片的點贊數是230萬。這兩年,隨著短影片和直播平臺興起,朱之文家裡每天都有著大量“拍客”的湧入。他們說,朱之文有流量,拍他能賺錢。遊客和拍客們多了,為朱樓村帶來了人氣,也帶來了顯而易見的實惠。

  在朱之文的家鄉,朱樓村風景區正在建設。村支書說,朱之文為村裡辦了不少實事,村裡也要充分依託朱之文的名人效應,為村民造福。就在4月份,這裡曾自發形成集市。村民說,最多的時候來了2萬人。

  朱樓人氣旺

  朱之文的家在朱樓村,朱樓村在菏澤單縣郭村鎮。“單縣人沒有不知道朱之文的。”單縣一位計程車司機說,經常接到去找朱之文的,都知道他家在哪。

  從單縣汽車站出發,沿著105國道向西15公里,就到了郭村鎮。由郭村鎮曲折走向西北,七八公里外就是朱樓村。村南廣場上,朱樓村的新建景區正在施工,停著不少各地號牌的車輛。沿著景區直行幾十米,人聲傳來。遠遠望見一個衚衕口外,站滿了人。不用猜,這裡就是朱之文的家了。

  平時在農村難得一見的熱鬧場面,天天在這裡上演。他們的手裡拿著手機,大多數時候在望向衚衕裡面的大門。看見有人過來,他們的注意力暫時從門前移開,看向來人。同時轉向的,還有手機。他們來自河南、江蘇、山東等全國各地,不過,最多的還是單縣周邊的人。

  他們都自稱是朱之文的粉絲,是來看朱之文的。“他會開門的,平常一天開兩次。”一位來此地已經數天的商丘男子說。

  朱之文家有兩道大門。人們望著的紅色鐵門是第一道,安在了衚衕裡,是就著鄰居的牆形成的推拉式鐵門。另一道才是他家原來的兩扇木門。人多了起來,幾十個人漸漸聚攏在衚衕裡的紅色大門外。

  有人舉起自拍杆向門裡拍攝,也有人透過縫隙在往裡瞧。“開門了”,人群裡有人喊了一聲。

  笑迎八方客

  “嘩啦”,門開了僅容一人過的縫。人們湧了進去,看見了朱之文,那些手機也對準了他。他一身舊衣服,一雙布鞋,身材有些發福了。

  進了門是一空曠的院子,朱之文的妻子李玉華說,院子是鄰居借給他們的,放了一些雜物。院子的南面牆上有一幅巨大的背景畫,畫的兩邊寫著,“生意興隆、招財進寶”。朱之文招呼大家在這裡合影,他總是微笑著,尤其是面對那些手機的時候,笑得更開了。

  有人在對著合影的人直播,也有的人在自拍,還有的人在拿著手機四處走動,如同尋寶一般。

  穿過那兩扇木製門後,人群跟著朱之文進入他居住的院內。朱之文家中,又有前後兩個院子,是通著的。前邊的院子原本是父母居住的老宅。後來,朱之文將老宅的後牆打通,將前院改成了花園。他自家住的院子不大,一座二層土樓是朱之文居住之所。

  小狗貝貝趴在地上,陽光照在它的身上。它很少出家門,頂多跑到門外的院子裡。看著院子裡拿著手機到處走動的陌生人,它無動於衷。它不出一聲,似乎早已習慣了。

  朱之文向來的人展示著家裡的一切。他坐在凳子上,順手抓起一隻公雞,公雞聽話得站在他的腿上,院裡的人瞬間圍了上來。他近乎沒有隱私,在院裡一位村民說,“除了臥室和衛生間不能拍,其他都能拍。”

  拍他能賺錢

  “拍客”們從何時開始來的,李玉華說不清楚,朱之文也說不清楚,“每天都來很多人,各行各業的人都有。不知道啥時候,就拍起來了。”

  “以前沒有那麼多人,就是這兩年的事情。”自稱朱之文“經紀人”的高貴描述了一個大概的輪廓。

  “肯定是我早。”高貴說,他是最早的一批朱之文影片拍攝者。早在2017年,他就開始拍攝與朱之文有關的短影片了,“那個時候還沒人拍”。

  高貴家在朱樓村附近的另一個鎮上,他的主業是“搞婚慶典禮”。短影片、直播平臺興起的時候,高貴也經常“拍著玩”,但並沒有收穫多少點選量。直到有一天,他在集市上無意間拍到朱之文。

  高貴說,那個時候,某短影片直播網站給使用者發“火力”,作為激勵措施,“一個‘火力’一毛錢。”高貴記得,由於他發的那條朱之文的影片點選量很高,“一次就收穫了2000多火力,一個影片就賺了200多元”。

  “從那以後就不拍別的了。”高貴說,現在過來拍朱之文的人,“哪裡的都有,男的女的都有。有村裡的熟人,也有專門從外地過來的。”

  “剛開始流行直播的時候,拍大衣哥能掙錢。大夥兒都去拍了。”村民袁長標說,村裡去拍大衣哥的人,以留守婦女為主,“她們在家乾點農活,看看孩子,拍個影片掙個十塊八塊的,給孩子買點零食吃。大概也就百十個人吧,也都是零零散散地去。”

  人氣引商機

  “現在村裡去拍他的人很少了,幾乎都是外邊的。”袁長標解釋說,正是農忙時節,村民都在忙地裡的事兒。

  一位來自河南駐馬店的網紅博主,年前就已駐紮在朱樓村了。“朱之文有故事、有粉絲,開直播拍他能賺錢。”他還在直播中向粉絲展示他的收入單。憑藉在朱樓村拍的短影片和直播,一個月最少收入4000多元。除了短影片平臺給的流量收入,他也在平臺上賣東西,平臺賬戶上掛著十幾個淘寶連結。

  如何看待這些湧來的“拍客”們,朱之文有時是矛盾的。

  “誰都想清淨,誰也不喜歡亂糟糟的。”朱之文說,“拍客”並沒有給他帶來實際的好處,“沒有什麼好處,而且沒有私人空間了。”對待那些“拍客”們,朱之文儘量熱情接待。“不能攆他們,也不能說他們。有的千里迢迢來了,不能讓人家失望。”

  朱之文也希望利用自己的人氣,為村民帶來更多的效益。來的人多了,自然也帶來了商機。

  在朱之文家附近,好幾戶人家的大門前,都掛著住宿的牌子。73歲的村民朱西卷正在整修房屋,準備出租,一間屋子每月收400元。“我和朱之文是本家,關係不錯。我也拍過火山、抖音、快手。”朱西卷說,“每天都來很多人,走不了的,沒地方住也不行啊。”

  在大衣哥家附近,也有幾家賣食品與飲料的小商戶。“一天掙個百八十塊。”一位賣炸串的姑娘說,沒有朱之文,“上哪裡掙這個錢?”她說,朱之文人很好,很實在,她很感激。

  她還講了一件朱之文的趣事,朱之文沒成名前,經常抱著一隻雞去河邊唱歌。

  新時代農民

  “沒有抱著雞,出去練歌是真的。”朱之文笑著說,唱歌是他的愛好,沒想著出名。

  妻子李玉華依然還記得朱之文每天清晨去唱歌的日子,“早晨一睜眼,就不見他了,就知道他去唱歌了”。

  2011年,朱之文跟著村民朱善闊在單縣的一處工地上幹活。閒下來,他也愛唱兩首。工地上有人聽到覺得好,就提醒他有電視臺正在濟寧市舉行歌唱選秀。他回到家,在他家的黑白電視上抄下報名電話,穿著他那件“軍大衣”就去了濟寧。

  他沒有想到,一下子就唱火了。後來,朱之文還看過幾次當年參加比賽的影片,“有點可笑,上舞臺怎麼嚇成這樣?”他又自嘲說,“當時沒上過這麼大的舞臺,上去了當然會害怕。”

  上央視春晚後,他更火了,一火近10年。現在,朱之文依然常年在外演出。

  “每年100餘場演出,每場演出報價十萬元左右。”一位朱之文“經紀人”透露,朱之文成名以來,每年的演出數量都很穩定,報價也沒漲過,“這個價格在演藝圈不高”。

  在各短影片平臺上都有打著朱之文“經紀人”旗號的使用者。朱之文說,他沒有經紀人、助理,周邊的村民有自稱他經紀人的,他也不會去管。“如果有活動,他們找到我,合適我就去。”在高貴的微信朋友圈裡,一些帶有位置標記的朱之文2019年商演現場有二十多場。

  不過,朱之文覺得自己還是一個農民。“我唱歌也不是專業的,有了機遇出名了。我祖祖輩輩都是種地的,我也很喜歡當一個農民,新時代的農民。”朱之文說。

  他還種著幾畝地,他簸玉米餵雞,他撿拾礦泉水瓶子,他修理壞掉的鐵篩子,老宅的牆上掛滿了已經不再用的舊農具……這些也都被人拍下來,發到短影片平臺上。

  還是村裡人

  自認為還是村裡人的朱之文,為朱樓村做了不少實在的好事。

  據村支書朱於成介紹,這些年來,朱之文捐款3萬修幼兒園,捐款2萬元給村裡買健身器材,捐款10萬元解決村裡灌溉用電問題,還拿出50萬元給村裡修路……疫情期間,他為武漢捐了20萬元,給自己的鎮上捐了20萬元。

  對於自己為家鄉做的貢獻,朱之文說,“也沒有什麼,做好事總比做壞事強。”

  朱之文特別在意自己的“口碑”。在一次簸玉米餵雞的時候,他轉過頭去問高貴,“我現在的口碑咋樣啊?”高貴說,“挺好”。

  “好人”“實在”“行”……這樣的詞彙,是大多數村民對朱之文的評價。雖然朱之文出名了,村裡的人對待朱之文大多像往常一樣,他依然還是村裡的一員。

  村民說,他夏天穿個背心,騎著電動三輪,見到村民都打招呼。“沒覺得多稀罕,還像平常一樣對待。”一位上了年紀的朱姓村民說,“我有事讓他過來,他還是會過來。”

  朱之文說,他不是沒考慮過搬家,但怎麼也不捨得。

  “幾輩子都在這裡生活。對自己的家鄉有感情。真要離開,也做不到。”朱之文說,“哪怕養的小雞、小鵝忽然死掉了,我還心疼幾天呢。”

  帶活朱樓村

  一位在農田幹活的朱姓村民說,朱之文對村裡肯定有貢獻,起碼他為村莊帶來了人氣。

  在郭村鎮政府的官方微信中,有這樣一條資訊:依託“大衣哥”朱之文名人效應,郭村鎮規劃啟動了“大美朱樓”美麗鄉村建設。

  在朱樓村的南面廣場上,遍佈著剛栽種不久的小樹,還沒有蔭涼,露出大片的空地。幾個大棚的框架已經搭好。一條木製長廊沿著池塘展開,兩處涼亭去年就已經修好。一個五彩的海盜船略顯突兀地矗立著。還有一幢在農村略顯龐大的水泥建築拔地而起,周圍佈滿了腳手架。“這是朱之文大舞臺,就像一個劇場,演出用的”。這裡的官方名稱是朱樓村文化中心,村民都稱之為朱樓村“景區”。

  “在建的景區有200多畝。”村支書朱於成說,規劃了採摘、休閒、餐飲、娛樂等多項內容,今年八九月份就差不多完工了。

  儘管景區還在建設,有村民說,就在4月初,這裡自發形成了集市,來了很多商販。廣場上有吃的,有玩的,佈滿了各種遊樂設施。“人山人海,就像趕大集一樣”,十分熱鬧。其間,朱之文也經常出來玩,身後常常跟著大量的粉絲。由於疫情原因,現在商販已經遣散了。

  “只要朱之文在,人還會回來的。”村支書朱於成說得很實在,朱樓村的最大優勢就是有個名人朱之文,“要是沒有朱之文,也不會搞這樣的建設,是吧?”朱於成說,朱之文帶活了朱樓村,他們會充分依託朱之文的名人效應,為村民造福。

  山東商報·速豹新聞記者 王遠

  山東商報·速豹新聞編輯 翟翔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