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年,上綜藝節目做導師的明星越來越多,然而,並不是每個人都能 彰顯實力和贏得好感。
優秀示範當屬蔡PD,不僅給出實用的技巧建議,還能 考慮選手心情,給出溫柔的建議——難怪看完《青你2》,很多人對他黑轉粉!
▲不光是選手,觀眾也很容易對他心生好感
更不用說前兩年的章子怡,憑著一系列演技點評類節目,不僅 懟人懟出超高好感度:
▲懟鄭爽笑場的這一幕,讓好多觀眾大呼解氣
還憑藉很多 又專業又切中要害的點評,讓人感受到她作為演員的絕強實力——真的很吸粉!
相比之下,另外幾位的表現則較有爭議:
同樣是懟人,黃子韜最近懟選手愛哭還不敢上場挑戰,反而被 吐槽太兇:
▲道理是這個道理,但有人覺得他對選手態度太差了
不僅是態度容易出問題,想顯露水平的努力也不總是成功——
比如,同樣是上演技點評類綜藝,郭敬明雖然用了很多 不明覺厲的名詞,但反而被詬病「掉書袋」:
▲這個「話劇式表演」的表述,讓很多人吐槽不知道在說什麼
發現了嗎?
有些人 一說話就拉好感顯水平,相比之下,有些人則 一開口就在為自己減好感分,甚至越說越顯出自己水平差——
這種現象當然不僅發生在明星上綜藝節目!普通人也經常有這種困境啊!
▲就像毛不易,因為不懂舞蹈,所以只能說跳得好,但也說不出更具體的描述
常見的困境是,當我們要表達什麼時,要麼就覺得 沒啥可說;要麼就是說了很多但 沒說到點子上;再不然,就是雖有重點但顯得 沒有邏輯——從而顯得自己沒水平,很為自己減分。
▲吳亦凡之前被叫「說唱界王語嫣」,但其實也跟他本身點評有關——不像章子怡那樣顯露出自身水平
相比之下,有些人就能做到 邏輯與重點兼顧,好理解但又有深度不掉書袋——自然顯出水平深厚:
▲看完演技類節目點評後,我覺得陳凱歌比章子怡還厲害,心服口服
為什麼有人一開口就加分?我們可以從一個人的言語中,窺探到他的真實水平嗎?
更重要的是,作為普通人,如何做到 讓自己一開口就加分?
作為大家熱情點播的看臉識人第三期,今天簡妮就借這篇跟大家聊聊看吧——對於一部分人來說,這可能是本號 含金量最高的一個系列哦!
01
聽你說話,就能看出你懂多少?
坦白說,透過言談判斷一個人的水平這件事,容易也不容易。
容易是容易在,如果你本身比他厲害,你自然很容易判斷 他在你曾經的哪個階段——很多厲害的人自然就是識人高手,甚至不用鑽研技巧。
但不容易的點也就在於此:如果你本身只有10分,那麼200分和80000分對你來說都是 比你高很多,以你的水平,很難判斷差距。
▲比爾·蓋茨和馬雲誰比較有錢?沒太大感觸,都是天文數字,比我有錢太多……
但這並不代表,我們不能透過一些簡單實用的思路,來嘗試提升自己的判斷能力——
具體說來,大家是否記得讀書時的題目設定?從前往後,大概是這麼幾種題型:
▲現在填空題比較少了,但當年差不多是這麼個順序
為什麼題型會這麼設定?其實是因為,這恰恰代表著 認知由淺入深的層次——
以 選擇題為例,其實一般不需要你對知識有非常精確的記憶,也不太需要理解, 大概有個印象和方向,也能差不多選對:
▲當然,透過設定選項,選擇題也可以變得很難,這裡不展開
不過,這麼講太抽象,我們用前面說過的點評節目來舉例說明。
以黃子韜為例,他的點評為什麼給人觀感不好?其實態度差只是一方面,另一個重要原因是, 技術含量不足。
比如,當他點評選手的表現不夠好時,他是這樣說的:
▲說來說去,就是在說選手表現得不夠好
黃子韜說的不對嗎?肯定不是,選手確實表現得不夠好,方向是正確的。
但這種表述,就跟選擇題一樣,只有 大方向正確,但具體 哪裡出了問題,可以 如何改善,都沒有落到實處——顯不出本人的水平 。
而在這樣的前提下,他再去懟選手態度不端正,跑來哭又不努力,就很容易激起反感——
雖然方向是正確的,但自己水平沒顯示出來,就很像 亂髮沒建設性的脾氣。
▲很多人都遇到過「我不管但你就是考得不好」的家長或者「你就是做得不好你自己解決」的老闆——簡直創傷記憶嘛!
相比之下,同樣是不太能說得出所以然的毛不易,這裡的表述就要更引起好感一些:
▲目的都是希望選手積極挑戰,但表述給人感覺要舒服得多
一個是 態度更溫和;
而另一個關鍵是,他站在了選手的角度, 體察她們的心情——大家都在板凳區,試了也沒損失——這樣換位思考的建議,更偏向「 解決問題」而非「 發洩情緒」,自然觀感更好。
簡而言之,「選擇題」等級的認知,往往方向正確但欠缺具體細節,容易顯得人水平不足,所以最好配上 更好的態度和更強的同理心——
▲另一個選擇題的例子,《聲入人心》的廖老師,這裡很形象地指出了方向性問題
但即使態度好有同理心,也解決不了「顯得水平不高」的問題——要想讓自己顯得更有水平,應該怎麼做?
用例子來說明,同樣是廖老師,同樣是提出方向性錯誤,下面這個點評是不是就要顯得人更厲害些?
▲當然廖老師本人是非常厲害的,這裡只是討論表述後的觀感
為什麼會出現這種區別?
對比細節,不難發現,後一次點評,不僅指出了方向性錯誤,還使用了兩個專業名詞:抒情男高音、戲劇男高音——顯得更專業!
而 「精確無誤地使用專業名詞」的水平,就已經 從「選擇題」晉升到了「填空題」:
▲大概這種感覺
必須承認,使用專業名詞,確實更容易讓人覺得專業——比如,撰稿就比碼字顯得高階一些嘛!
但,雖然「填空題」的認知水平比「選擇題」高些,但 不代表他就真的很厲害——
事實上,如果你能 打破對專業名詞的迷信,去看錶述的本質,你會發現,有些人雖然確實已經進入了「填空題」水準,但也像只停留在這個水平。
▲郭敬明使用專業名詞給人的感覺往往是:承認他有看書,但是感覺也只停留在看了,而非理解了或用好了
同樣是用專業名詞,為什麼有人能顯出水平深厚,專業名詞還是 平實表述都像信手拈來,有人就反而顯得只能 靠專業名詞撐門面?
來看郭敬明的反例:
▲這裡他又用了專業名詞「紀錄片式表演」
使用專業名詞「紀錄片表演」本身沒有問題,但出現在上面那段話中就顯得很突兀——
第一是因為沒有很好地解釋, 沒有考慮到受眾的水平:
▲炎亞綸就沒懂,還是明道解釋了什麼叫「紀錄片式表演」
對比一下章子怡,在點評中也使用了相對專業的表述:演員間要有「信任感」。
▲說完馬上就在解釋了,雖然解釋得比較抽象
「信任感」不僅比「紀錄片式表演」要好懂,更重要的是,章子怡不僅 加以解釋,甚至馬上加以運用, 落實到具體的細節,讓人明白什麼叫演員間的互相幫助和給予。
▲是落到實處還是好聽的花架子,看舉例和說明就能看出差距
一個更好的例子,是更出圈的「演員對角色要有信念感」:
▲這幅圖相當出圈吧!
不說「信念感」表述很簡單直白,章子怡在多次點評中,其實不斷地在 解釋和運用「信念感」:
▲相信人物的臺詞和動作,並且不要為動作而動作,而是要把握情緒的走向
信念感不止針對演員本身對於角色,也針對觀眾對於演員的表演——
不僅自己要相信角色,也要讓觀眾相信。
▲這是點評另一段表演
發現了嗎?同樣是使用酷炫名詞,章子怡的效果就比郭敬明好得多——
如果說郭敬明的名詞是懸空的點,那麼章子怡丟擲的名詞,則通過後續的 解釋、運用、舉例成為更完善的結構,不僅讓人更能理解她想表達的意思,也往往更有助於應用 。
套用我們前文的分類,郭敬明這種 「為名詞而名詞」的方法,更接近「填空題」水準;而能 準確靈活表述名詞的章子怡,水平顯然已經到達了更高的「簡答題」——
02
哪類表述更容易顯厲害?
▲大概這種感覺
要回答好簡答題,不僅需要對知識有著更深的理解,而且需要更好的表達能力。
比如鹿晗,相比於前面只知道說好但說不出哪裡好的毛不易,他這裡的表揚,就顯得更專業:
▲從舞臺、聲線來表揚好在哪
雖然不如黃子韜懟人那麼有話題度,鹿晗的點評 感覺上專業度也還可以:
▲這裡點評了風格和卡點,也是針對具體的點
發現了嗎?相比於丟擲酷炫名詞就可以不管的「填空題」,「簡答題」其實要求我們 對概念有初步的理解、應用和表述,也因而顯得水平更高。
但是不是透過解釋和舉例,就一定能說明白並展示水平呢?
還是用郭敬明來說明,他為什麼丟擲那麼多酷炫名詞,但卻讓人覺得在掉書袋而不是水平高?再看一段:
▲這裡他又講了一個概念,叫邏輯自恰
這段比上面那段略好些,因為他很快給出了邏輯自恰的解釋:不能一會一個樣。
而更好的一點,是他這次 落實到了具體的例子:
▲終於開始舉例,而不止是拋名詞了
具體說來,他指責演林月如的選手在未婚夫痛苦到快死了的時候,居然沒事人一樣跟趙靈兒在聊天,不合邏輯:
▲這段也是爛到出圈的
從形式上來看,他這段點評不僅丟擲了名詞,還給出瞭解釋,甚至還給了例子——應該很足夠了。
但從效果來看,不知道大家是否感覺到,沒有之前章子怡關於信念感那段那麼「水到渠成」。
問題出在哪?
雖說「簡答題」往往是針對填空題做出解釋,但核心不是 解釋名詞,而是 解釋清楚問題,繼而方便給出建議。
同樣是針對角色邏輯的點評,看趙薇下面這段:
▲她說角色本身很年輕,表達情感應該更強烈些
趙薇這段用了什麼了不起的名詞嗎?
沒有,每個詞都很平實,但是既 解釋清楚了情況,又 給出了具體的建議,便於理解又方便應用。
對照郭敬明那段,他需要丟擲「邏輯自恰」這個概念嗎?其實不需要。只需要簡單地指出,林月如的動作不符合角色邏輯就可以。
丟擲概念不僅沒有解釋得更清楚,甚至加強了理解難度——畢竟,這裡用「不合邏輯」其實比「邏輯自恰」更準確,給人掉書袋還沒掉對的感覺。
▲這裡我覺得用「不合邏輯」就可以了,用邏輯自恰反而讓人迷惑
當然,也別笑郭敬明,就簡妮我觀察,生活中會自覺或不自覺地 把簡答題做成填空題的人,並不在少數——
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如何改進?其實跟理解層次和表述能力都有關。
另一個例子,主持人大賽中,一個選手在5分鐘內講了冬奧會的故事,但因為內容太多,反而顯得沒重點。對此,康輝的點評是:
▲他這裡用了「日記式」「更充分」,都比較抽象
看完這段點評,你有什麼感覺?最多是隔靴搔癢,但並沒有很明確地明白 問題在哪、怎麼改。
究其原因,康輝這裡說的「日記式」其實是指「流水賬式」,他要表達的意思是沒有重點,有限的時間塞了太多內容,效果反而不好——但這裡不僅 用詞沒解釋,而且用得不準確,效果自然不好。
再看董卿的點評,她提到一個重要的點,是選手的表述,並沒有讓觀眾get到崇禮高速的艱難和重要性:
▲雖然說了很多,但這個重點沒有突出——不僅指出了需要重點,還指出了哪裡需要加強
而 具體的改進措施,不同於康輝比較抽象的「更充分一點」,董卿這裡一針見血還避免了選手過分尷尬:
▲說她知道的太多了,但不懂得取捨
對比上面兩則點評,從技巧層面看,董卿的明顯更 站在觀眾角度換位思考、 更具體,也因此,更實用。
而如果說康輝這裡的點評水平更接近「簡答題」,那麼董卿的點評之所以給人感覺更高,是因為她又進展到了「應用題」水準——
03
高層次水準,長什麼樣?
顧名思義,應用題主攻應用,更多 著重解決方案,非常實用導向:
▲不僅需要發現和分析問題,還需要解決問題
能解答好應用題的人,幾乎一定會被認為是有水平的,即使表述的不夠完美——畢竟高中政治都學過,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
能在導師位置上拉到好評的明星,往往都達到了應用題水平——
雖然對問題的描述未必深刻,解決方案未必高大上,但勝在 簡單有效,因此很拉好感:
▲比如Lisa發現學員比心容易變形,就提出了改善技巧
可以說,如果本身沒有融會貫通的本事,也沒有中上等的表達能力,那比起郭敬明式掉書袋,還不如選擇 答好簡單明快的應用題來的吸粉。
不過,這種簡單有效的改進方案,不僅需要 熟練理解和掌控簡答題層面的知識,更需要 豐富的實踐經驗。
▲比如宋茜,就從著裝上發現問題並給出解決方案——不知道舞臺著裝影響舞臺效果的人,可能根本不會意識到!
▲宋茜說完著裝問題,馬上就針對分析給出修改建議了
包括這次很拉好感的蔡徐坤,他說的點其實都不難理解,但他出色的點是 態度非常溫柔,且提出了 非常有效的改進方案,顯得經驗豐富、成竹在胸。
▲耳麥掉了就撿起來繼續唱——一看就是遇到過類似問題
比如選手氣息不穩,別的導師可能就停留在「你氣息不行」或者「你要練氣息」,蔡徐坤則給出了 非常可操作的建議:練幾個月深蹲。
▲他的態度也讓人覺得這個方法很靠譜,無形中加強信任
發現了嗎?
既然應用題針對的是「應用」,那麼, 越好理解、越具體、越可操作,往往對應著更高的理解和實踐水平。
還是看對比,繼續有請郭敬明,這次他用的概念是「明臺詞的處理」:
▲不過馬上給瞭解釋,算是簡答題水平的發言吧!
但看完上面那段, 作為受眾的選手,能明白自己應該 多哪些情緒嗎?能明白自己應該 如何表演這些複雜的情緒嗎?
答案當然是 否定的,所以上面那段話,最多算簡答題水平,很難達到應用題級別。
相比之下,類似的問題,來看章子怡的點評:這段是張馨予演《半生緣》中的曼璐。
▲也是一上來就講了,姐姐的角色很複雜
不同於郭敬明只是指出演員情緒和臺詞高度統一從而顯得單一,章子怡一上來就給了 更具體的建議:要演得更過分。
不僅如此,針對怎麼過分,怎麼單一,都又給了詳細的描述:
▲透過幫她理解人物和情景,讓她理解更豐富的感情
如果說 丟擲概念是懸空拋點, 解釋和舉例則是努力讓概念豐滿,那麼,應用是著力於 讓概念「落地」,論文則需要 對經驗進行總結提高。
反過來說,如果應用上就給人感覺「沒有落地」:
▲比如郭敬明說演員演何書桓,演的太暴躁不夠剋制
比如 不夠具體、不夠可操作,讓人覺得在懸空拋概念——
那麼,下一步的拔高總結,給人感覺也依然是 懸空的、沒有根據、難以運用的。
▲說完上面那段,郭敬明又講了表演的兩種原則——道理沒錯,但前後不太順,例子說明也不充分,顯得很懸空很抽象
也因此,要答好最難的論文題,往往需要 在應用題上先做到高分——不然,就很容易從虛到虛,腳不著地。
再說論問題,對於絕大多數初高中被要求死記硬背,大學也沒系統學過寫論文的人來說,「論文」兩個字就足以讓人頭痛欲裂——
在有些人眼中,論文也更是 假大空的代名詞,不如會做應用題的人受青睞。
▲相比於簡答題和應用題在問一個問題,論文題需要回答一類問題
但真的是這樣嗎?
簡妮我個人的看法是,「能寫論文」和「能寫好論文」水平差很遠——能把論文題答好的人,水平絕對是槓槓的。
這裡就要祭出整篇裡我最佩服的導師陳凱歌了,對於徐嬌演的玉嬌龍,他 簡單地指出問題所在:
▲發現問題,這是簡答題層面的
不僅如此,他還從人物背景和性格里, 梳理出人物在特定場景中的情緒,幫助徐嬌理解:
▲這裡講了人物背景一堆,但一點也不虛,因為落實到了「不怕」這個具體的點上
而如果只是分析,那還停留在簡答題層面,陳導更是從分析 給出了具體的建議:
▲因為人物性格驕傲,所以拿著梳子的神態應該是洋洋得意
發現了嗎?
章子怡的點評往往 更具體切題,比如針對人物的情緒、動作 ,相比之下,陳凱歌和郭敬明的 視角會更大些,會考慮人物背景、戲劇衝突、戲劇節奏等等。
但不同於郭敬明,陳導雖然說的內容也多,但並沒有掉書袋或東拉西扯的觀感,因為他說的 每一句話,幾乎都可以落實到實踐中——他的分析,是 落地的分析, 不是懸空的分析。
一個特別重要的詞是 「體系」——陳導水平最高,在於他的體系最厲害,看另一段點評:
▲另一段表演,陳導給的評語
各演各的情況前面也有出現,但陳導的高明,在於他馬上找到了各演各的原因:對人物不瞭解——這是 從點到線分析。
既然問題出在不理解人物,陳導就開始講解人物:
▲邱如白的經歷是什麼,形容他「完全詩人氣質」
不僅講了人物的生平,更講了人物與人物間的關係與感情:
▲死了都要看著梅蘭芳送的畫,這感情多深不用多說吧?
而理解了 人物的性格和關係後,再來看錶演, 問題就變得很明顯:
這樣一個理想化的、炙熱的、詩人氣質的人,在表述感情時,怎麼會是低聲的呢?
▲這其實也是在說不符合人物邏輯
對比郭敬明丟擲概念後用不上,陳導這裡雖然分析了很多,但都是 為了發現問題解決問題——
這種表述,不僅不會顯得他掉書袋,還顯得他 知識淵博,表述貼切。
而他的思考不僅廣,而且深,看他點評別的人物:
▲一個是正妻,一個是安魂劑——多形容的比喻!
再落實到具體的問題,這樣的人物性格和人物關係,顯然不可能節奏太慢:
▲他當然可以只說節奏太慢,但他把整個點展開了講,讓大家明白為什麼節奏太慢,要怎樣表現才不太慢
如果說章子怡的點評往往是 從點到點或由線到點,那陳導的點評,則可以 從面到點甚至從體到點。
為了解決一個點的問題,他會從一個 更宏大的體系去看:人物生平是什麼?人物性格是什麼?在這個場景裡他情緒是什麼?他起到什麼樣的作用?演員間的互動是什麼?
這種有體系性思考的人,當你問他一個點時,他可以「由大見小」,不僅 說起來頭頭是道,也能用體系幫你 更好地理解問題,從而更好地付諸實踐。
而他不僅可以 「由小見大」,還可以 「由大見小」:把一個點放在一個體系中,深入地賞析一個點的意義:
▲比如這段,先是解釋了這個動作的意義:表現了人物對姐姐的情感
不僅體現了人物的情感和性格,更是體現了一種價值,又拔高一層:
▲電影透過人物和故事表述了價值和美感,陳導看到了這一層
而最後,他又上推到整個電影的細節意義:
▲細節的力量不在細節本身,而是在細節體現的東西
發現了嗎?陳凱歌的表述雖然 有虛有實,有抽象有具體,但往往是 層層遞進的——顯示著他的 知識體系非常完備且層次豐富。
正因為他有這樣 堅實的認知和良好的表述能力,同樣在描述抽象概念時,郭敬明讓人覺得懸空掉書袋,而陳凱歌則更顯得 淵博又有實力,自然更引起好感。
▲總結下來是這樣
簡單例子,當回答「為什麼不夠成功?」時,無論回答不夠努力、方法不對、機遇不到,其實都是選擇題層面;
用點專業名詞,顯得像填空題,但還是 沒有指引應用;能把影響成功的幾個因素講清楚,上升到簡答題層面;但具體是否更厲害,還是要看能否 落實到此時此地的具體情況,給出具體的應用建議;而最後,能把這一切說明白,可以 從大見小亦可從小見大的人,是真的做到了融會貫通,收放自如。
當然,我就這麼講,大家可能會覺得太抽象——沒辦法,篇幅問題,這篇只聊了三分一,下篇會更詳細地落實到為什麼普通人做不好,以及普通人如何提升——
想看的話,記得點個在看啦,老規矩1000在看寫, 1500在看加急~
—回顧之前的「看臉識人」
—想看更多讓語言表達更有結構?
從明星公關文看寫作技巧 /乾貨 / 想上清華北大,不妨先學學這些方法
—想看更多高情商的語言表達?
和年度贏家學高情商技巧 / 從說話開始有魅力 / 如何說話能讓別人覺得舒服? / 處世 / 三個實用溝通技巧 /溝通 / 會說話≠會聊天!如何變得會聊天 /慢讀書 / 從這本書開始,做個真正的聰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