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倫·帕克走了 餘音繞樑
◎暝瞑
在七月的最後一天,英國著名電影導演、編劇、監製艾倫·帕克(Alan Parker)因病去世,享年76歲。他去世的訊息釋出後,不僅電影界紛紛悼念,也引發了許多音樂人的懷念。“音樂電影”是艾倫·帕克作品中最著名的標籤,他的音樂題材電影影響了眾多國內外音樂愛好者,他執導的電影《貝隆夫人》中那首著名的《阿根廷別為我哭泣》早已成為經典。甚至有人評價:他是最懂音樂的電影導演。
從廣告文案到電影導演
自他二十幾歲從影以來,在將近半個世紀的電影生涯中,一直活躍於英國和好萊塢電影界,且獲得過無數殊榮:多項英國電影學院獎提名,兩次奧斯卡金像獎提名,並因電影《鳥人》獲得戛納電影節評審團大獎。同時他還出任過英國電影委員會、英國電影協會的主席。
艾倫·帕克出生於英國北倫敦的一個藍領家庭,是家中獨子。成年之後,他起先加入了倫敦某廣告公司做文案,不斷歷練和積累,使他成長為一名在業內頗有名氣的廣告片導演,且作品多次獲獎。正是這段經歷,為他日後從事電影工作打下了紮實基礎。1971年,27歲的他在擔任電影《兩小無猜》的編劇之後,正式轉行導演,開啟了他的電影人生。
艾倫·帕克雖然一生電影作品不多,但題材多樣且特點鮮明。這些鮮明的特點,也可視作他人生的側影。
小人物
無論是講述一群都柏林工薪階層青年組織樂隊的《追夢者》(1991),還是根據美國作家弗蘭克·邁考特的自傳體小說改編的電影《安琪拉的灰燼》(1999),都是對社會底層小人物的生活狀態的刻畫。
在電影《追夢者》中,帕克一面體察著當地的社會狀態,一面感受著當時的音樂環境。故事的主人公吉米·拉位元,受邀成為新樂隊的經理人,他給樂隊的音樂風格定調為“都柏林靈歌”,因為靈歌(soul)這種風格是起源於黑人的根源音樂,更能體現底層民眾的聲音,反映他們工薪階層的身份。吉米的邏輯是:“愛爾蘭像是歐洲的黑人,都柏林又是愛爾蘭的黑人。而北都柏林則是都柏林的黑人。”
鏡頭穿梭在都柏林滿是塗鴉的街道、生活氣息濃厚的庭院,以及演出場所之間。樂隊在舞臺上時,雖也有醜態百出的時候,但當樂隊成員全情投入演唱演奏時,表演的作品又十分迷人,使自己和臺下的觀眾都陷落在音樂聲中。而下臺後,回到現實的一刻,便是反轉之時,一個個自我膨脹,隊員之間衝突不斷。
而《安琪拉的灰燼》則講述了一個貧民窟孩童,成長奮鬥的感人故事。影片中,孩提時代的弗蘭克面對有酗酒惡習的父親和含辛茹苦的母親,不得不過早離開學校參加工作,挑起生活的重任,並經歷了一系列巨大的悲苦。小弗蘭克的“天使”就是他的母親安琪拉。安琪拉堅忍、自尊、善良、樂觀和寬容的性格,是弗蘭克從小到大取之不竭的精神財富,也是他日後不斷成長奮鬥的動力。
艾倫·帕克也出身於工薪階層背景的平民家庭。這樣的成長背景,使他對小人物的刻畫更細微、具體,而小人物也象徵著從生活的疾苦中看到希望的每一個平凡的人。就像《追夢者》的鏡語中,騎著單車在都柏林破敗的街景中穿梭的孩童們。
反戰與抗爭
在那部讓帕克榮獲戛納電影節評審團大獎的電影《鳥人》(1984)中,他塑造了一位從小性格孤僻,憧憬自己能化身飛鳥,又因參加越戰而落下心靈創傷的青年,以此來反思戰爭對人類的傷害。
而帕克最令人熟知的《迷牆》(1982)中,也充斥了大量戰爭、軍國主義圖景,以及對教育體制的控訴、對獨裁製度的否定。
在他最後一部電影《大衛·戈爾的一生》(2003)中,提出了對死刑制的強烈質疑,試圖借用一個極端個案,引發對制度、對自我犧牲等諸多問題的思考。
在艾倫·帕克的電影生涯中,也充滿對電影業的抗爭。他曾拍攝紀錄片抨擊電影業的浮誇、愚蠢、自負和貪婪。在決定息影退隱江湖之前,他如此總結自己的導演生涯並預言道:“從當廣告導演算起,我24歲就做導演了。幹這一行,每天都很艱難,每天都要戰鬥,不管是與你意見相左的製片人戰鬥,還是和電影公司戰鬥。我一輩子都在打拳,為作品而戰,為我們的權利而戰,以我們想要的方式來製作我們的電影。現在,我們已經告別了製片人和導演決定一切的時代,進入了一個電影公司高管說了算的新時代。對於一直以來習慣自己掌控一切的人來說,這可不是什麼好兆頭。”
音樂電影
說到艾倫·帕克的音樂電影,就不得不再次提到那部電影史上的傑作《迷牆》。
1979年,英國傳奇樂隊平克·弗洛伊德(Pink Floyd)推出了搖滾樂史上最經典的作品之一:雙唱片專輯《迷牆》。唱片是以樂隊靈魂人物貝司手羅傑·沃茨的童年回憶,以及樂隊首任主唱希德·巴瑞特成年後的經歷為藍本創作的半自傳性作品。
三年後,艾倫·帕克決意把這張唱片搬上銀幕,他請來了愛爾蘭樂隊Boomtown Rats的主唱鮑勃·吉爾多夫扮演影片主角平克,又運用多種電影手法,巧妙地傳達了唱片的主題。
影片的表現手法當時引起了極大轟動:全片幾乎沒有真正意義上的對白,採用專輯《迷牆》中的全部歌曲(以及少數唱片之外的歌曲)作為推動影片情節發展的媒介,簡直就像一部長篇MTV。可以說,影片直接把唱片的概念完美視覺化了,使得《迷牆》突破音樂的範疇,而成為一種視覺文化現象。影片的製作方法也引起後來電影人的紛紛仿效,以至於直接引發了世界範圍內音樂錄影帶的熱潮。
偉大的唱片成就了一部偉大的電影,而影片更為具象化的精準表達,也反過來使唱片更經典。
除《迷牆》之外,以上所提到的《追夢者》中也有大段的精彩歌曲表演。而電影《名揚四海》(1980)本身就是一部歌舞片。由著名歌手麥當娜主演的音樂電影《貝隆夫人》(1996),其中的主題曲《阿根廷別為我哭泣》也被眾多中國觀眾所熟知。
艾倫·帕克走了,餘音繞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