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澎湃新聞】;
懸疑網劇《隱秘的角落》大火,不經意間將流浪兒帶入了人們的視線。
2005年的夏天,劇中的兩個小孩普普和嚴良流浪到南方小城,找到小學同學朱朝陽,想借宿一晚,故事由此展開。在花絮中,工作人員給了普普十塊錢去買雞爪,有個流浪兒路過,以為遇上了好心人,上前問能不能給他也買一點。被工作人員下意識拒絕後,他尷尬走開。
這種割裂感讓網友感嘆:“普普不是真正的流浪兒,但有人的的確確在流浪。”
在中國,流浪兒童被定義為“完全脫離家庭和監護人,連續超過24小時生活在街頭,且無可靠生活保障的18週歲以下的少年和兒童”。2006年,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啟動“流浪兒童問題研究”專案,在前期調研中,課題組訪問了民政部社會福利司有關官員,對方根據全國流動人口規模以及幾個典型城市流浪兒童與流動人口的比例規律,推算出我國當時約有100萬流浪兒童。
如果普普和嚴良沒有遇見朱朝陽,他們會過著怎樣的生活?
我們很難刻畫流浪兒童群體的全貌。官方並未公佈我國現存流浪兒童的數量。目前能找到的關於該群體較為權威的研究,是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釋出的《我國城市流浪兒童的基本特徵分析》,樣本量很有限,僅為364人;不過其釋出年份——2006年,與電視劇中設定的時間恰好契合。這讓我們可以窺見,普普和嚴良們在那個時期的真實處境。
你會在哪裡遇見他們?
電視劇拍攝於廣東湛江,也就是故事中虛構的“寧州”。如果普普和嚴良繼續流浪,在故事發生的2005年,他們很有可能去往廣州。
《我國城市流浪兒童的基本特徵分析》指出,上海、廣州和北京等經濟發達城市是流浪兒童大規模流入地區,其外來流浪兒童數量遠遠超出本地。交通樞紐城市往往也是個不錯的選擇,因為交通便利,流浪兒童往往隨著列車到達終點站留在當地。而氣候條件相對較好的城市,如昆明市,四季如春,是流浪兒童理想的過冬場所;在訪談中,研究人員發現甚至有流浪兒童為了躲避冬季嚴寒從北方輾轉來到昆明。
同時,由於流浪兒童的流動受到距離因素的影響較大,本省的流浪兒童趨向於往省會城市遷移。
根據《我國城市流浪兒童的基本特徵分析》的調查,流浪兒童大多集中在11-16歲,他們中的多數人並未完成義務教育,在小學或初中即輟學。打工、乞討和偷搶因此成為他們賺錢謀生的僅有選擇。有限的生存手段進而也決定了他們在陌生城市中的活動空間。
依照《中國流浪兒童的流動規律及形成機制研究》對北京、上海、廣州、寧波等地流浪兒童實證研究的歸納,人流密集的商貿中心,如繁華地帶的大型購物中心,還有交通中心,如晝夜開放的火車站,是流浪兒童的聚集地之一。此外,城市管理相對鬆懈的城鄉結合部,如各類市場、建築工地,各種個體私營店鋪,如餐館、花店等,由於對勞工的年齡限制不嚴,也聚集了許多流浪兒童。由於大多數流浪未成年人正值青春期,網咖、公園等公共娛樂場所也常被光顧。
在現實中,嚴良們很少有機會能找到那樣一艘完美的無主舊船,床鋪齊整、遮風避雨,供他們夜晚休息。北京市未成年救助保護中心負責人介紹,天冷時,在大街上流浪的孩子主要集中在火車站這種晝夜開放、可以棲息的場所。到天熱的時候,橋洞底下也涼快,流浪的孩子走到哪裡就用報紙鋪上睡覺。
被侮辱和被損害的街頭生活
街頭生活是殘酷的。劇中嚴良常常遭到小混混挑釁,捲入突如其來的鬥毆中。而現實可能更糟。
事實上,流浪兒童是社會上最弱勢的群體。
根據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的調查,超過四成的流浪兒童獨自生活,而一半以上的流浪兒童有過不同程度、不同方面的不良遭遇。在309個流浪兒童中,有11.3%遭遇過性侵;在295個流浪兒童中,有11.9%甚至面臨過被人故意致殘的危險。
流浪兒童生活無著,無人可依,有的被人利用,有的為了生存,行為開始脫軌,變成“壞小孩”。2019年1月,最高人民檢察院副檢察長陳國慶在《法治中國說·大檢察官說》節目中透露“流浪未成年人犯罪率較高且呈現組織化、成人化和暴力化傾向”。
而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對314個樣本的問卷調查也顯示,2006年前後,打架和偷竊已經成為流浪兒童的家常便飯。
調查過程中,一個孩子說:“以前我在外面混的時候別人就欺負我、打我, 勒索我,敲詐我。他說如果你不給我拿錢的話就不要讓我看到你,不然見你一次就打你一次。後來我也這樣,慢慢就再也沒有人來欺負我了。和別人再把關係拉好了,就更沒有人來欺負我。在外面混,還會抽菸、喝酒。我覺得自己從那時候開始學得越來越壞,後來我都不知道自己幹了多少壞事。”
街頭生活帶來的傷害不僅是身體上的,還有精神上的無盡墮落。對嚴良和普普來說,變成“壞小孩”可能是一種必然。
國家介入:流浪兒童救助中心
2011年,國務院釋出《中國兒童發展綱要(2011-2020年)》,提出“貧困家庭兒童、孤兒、棄嬰、殘疾兒童、流浪兒童的救助迫切需要制度保障”。之後,流浪兒童救助保護中心的數量曾連年增長。
從2015年起流浪兒童救助保護中心的數量開始減少,2018年《中國兒童發展綱要(2011—2020年)》統計監測報告給出的解釋是,“隨著國家對兒童保護工作的不斷加強,孤兒數量逐年下降,兒童保護機構數量也隨之穩中有減”。2019年召開的全國兒童福利工作會議也透露,“隨著孤棄兒童、流浪兒童數量大幅減少,有的機構已經出現床位、設施裝置閒置現象”。
據中國人大網報道,多名人大代表指出,單一而僵化的救助方式容易讓流浪兒童陷入“流浪—救助—再流浪”的怪圈。把流浪孩子送回家,只是完成行動的第一步,而如何讓流浪兒在家鄉安頓下來,是更艱鉅、更復雜的任務。
兒童流浪原因多和家庭條件有關。如果把因生活貧困而外出乞討流浪的孩子強制遣返,回到家中依舊家徒四壁、無法維生,難保他們不會“重出江湖”,同樣地,如果將因遭受家暴而離家出走的孩子簡單送回家中,無異於將其推入險境。
2012年民政部曾提出“切實做到街面發現一個就主動及時救助保護一個,並規範流浪未成年人家庭寄養”。目前救助管理資訊已經全國聯網,這有利於避免重複救助、無效救助的現象。
由於資料缺失和研究滯後,我們無法獲知流浪兒童的現存數量以及他們在當下的處境。隱秘的角落裡,還有多少個普普和嚴良?他們現在的人生如何?如今流浪兒童的處境是否有所改善?這是看完《隱秘的角落》後,每個人都可能有的問題。
而相關資料的缺漏,或許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出這個群體不夠被重視的現狀。
每個兒童都有多種可能,要給其命運以新的希望、好的轉折,首先要從給予他們更多關注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