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飛又出硬核大作了。
這回瞄準了一個危險且刺激的題材——
美國黑幫。
有人說,看懂了美國黑幫,也就看懂了美國。
不信,來看兩張圖片。
第一張是美國總統山,上面雕的是美國四位總統巨像。
紀念他們為美國建國150年以來作出的支柱性貢獻。
第二張是《教父》,曾一度排名世界第一的好萊塢電影。
構圖與總統山一致,畫面中是黑幫家族柯里昂父子四人。
《教父》代表了好萊塢電影的黃金時代,也是寫書美國的一個方式。
而今天魚叔要說的網飛這部新片,還原了歷史上最真實的美國黑幫。
就連教父原型,也身在其中——
《恐懼之城》
說起美國黑幫。
我們會第一時間想到《教父》《美國往事》《好傢伙》等好萊塢經典黑幫電影。
但這些電影都有一個問題:
假。
服務於市場需求,電影對美國黑幫無不過度美化和神化。
通常來說,黑幫成員總是主角。
將他們塑造成重情重義,運籌帷幄的英雄。
《好傢伙》劇照
執法者往往只是陪襯。
哪怕結局黑幫伏法,也只是劇情需要。
這種模式早已深入我們的集體認知。
而《恐懼之城》,就是為了捅破這層紙窗戶。
完全對調了黑幫與執法者的位置。
導演薩姆·霍布金森說:
「大多數黑幫故事,都是從黑幫的角度來講述,我想從執法者的角度來講述這個故事。」
但這麼拍,風險很大。
因為大毒梟原型的哥哥,不希望自己弟弟的事蹟被搬上銀幕。
而這一次,鏡頭揭露的是美國最有權勢的五大黑幫。
更猛,更黑。
1970年代,美國紐約。
這是世界上最繁華的城市,同時也是被黑幫控制的恐懼之城。
充斥著毒品、暴力、殺戮。
紐約黑幫內部的關係網十分複雜,有五大家族。
每個家族都有一個老大(Boss);
還有一個二當家(Underboss);
二當家之下有十夫長(Captain);
十夫長之下還有最普通計程車兵(Soldier),也就是爪牙。
層級分明,命令自上而下傳遞。
顯然,大Boss離最底層的犯罪活動很遠,也查不到他頭上。
這也是調查遲遲未有進展的主要原因,治標不治本。
逮捕士兵,將他們關進牢裡,很快會有人頂替他們的位置。
整個黑幫體系,絲毫不受影響。
1979年3月,一場法學研討會徹底改變了現狀——
「反詐騙及貪汙集團犯罪法」被提了出來。
這條法律可以將被逮捕的黑幫士兵,與他們的上級十夫長,甚至是老大搭上關係。
再證明士兵的犯罪行為,是接受組織命令的。
便有望一舉扳倒整個紐約黑幫。
所以,FBI改變了調查方向。
不再硬碰硬,而是轉向暗戰。
安排五個調查組,分別負責竊聽黑幫五大家族——
甘比諾、博南諾、盧切斯、科洛博和吉諾維斯家族。
先從甘比諾家族開始,大Boss是保羅·卡斯特蘭諾。
黑手黨組織的創始人。
也正是電影《教父》的原型。
FBI鎖定了卡斯特蘭諾身邊一位叫魯傑羅計程車兵。
因為他有前科,所以竊聽許可很快就批了下來。
魯傑羅家中電話訊號一直有問題。
FBI聯絡了電話維修中心,若接到魯傑羅的報修電話,就轉接給他們。
然後FBI派「臥底」上門維修,再借機安裝竊聽裝置。
之後如法炮製。
干擾保羅·卡斯特蘭諾家中的有線電視訊號。
繼續以維修為由,上門安裝竊聽裝置。
這對於FBI是意義重大的一步,因為他們總算找準了正確的調查方向。
一出現實版的《竊聽風雲》正在上演。
《恐懼之城》有一半內容與「竊聽」有關。
包括安裝竊聽裝置,收聽竊聽記錄,分析竊聽內容。
似乎有意強調,與黑幫的鬥爭就是如此:
模糊的監控影片,黑白的照片,以及夾雜著大量噪音的竊聽記錄。
當年親身參與的FBI特工,現身說法,亦帶有幾分懷舊之情。
那種感覺就好像斯派克·李的《誓血五人組》,安排了四位越戰退伍老兵重返越南一樣。
同時,《恐懼之城》又並非典型的紀錄片。
它幾乎是一半紀錄片,一半劇情片的形式。
劇情片的內容,全部根據真實事件改編。
用於再現當年那些無法被拍下的場景。
比如,特工們如何潛入黑幫成員家中放置竊聽裝置,以及黑幫內部的會議等。
因為事件本身足夠精彩,保留了扣人心絃的氛圍。
所以呈現出的既是一部黑幫片,也是一部諜戰懸疑片。
這些劇情片段落,配合真實的黑白照片和錄影。
完整拼湊出了70到80年代紐約黑幫的覆滅始末。
一段時間的竊聽後,FBI的人形容,「簡直像在聽一本有關黑幫的有聲小說。」
他們也從中掌握了一條重要情報:
原來紐約黑幫一直在干預和控制美國各大工會。
黑幫之所以猖獗橫行,是因為他們的人已然滲透到社會的各個階層。
水泥廠商、卡車司機、運輸人員、垃圾回收員、餐飲供應商…
到處都有黑幫的人。
黑幫還能夠隨意支配工會的養老金,等於間接控制了銀行和保險公司。
用黑幫成員的話講,「掌控公會,就等於掌控了整個美國。」
而掌控工會只是手段,黑幫真正的目的當然還是撈錢。
每年的高額利潤,都來自建築業。
還真不是販毒。
尤其在80年代初期,那是美國黑幫的黃金時期。
彼時,曼哈頓的建築業如火如荼,隨處可見摩天大樓拔地而起。
黑幫控制了當地八個建築公司,確保每一個專案都能落入他們手中。
黑幫參與了曼哈頓的每一項建築工程,只要是超過兩百萬美元的專案,就會從中抽取2%的分成。
紀錄片還特地cue了一下「特朗普大廈」,當時也少不了和黑幫的利益分成。
依靠建築業,黑幫的年收入可達六百億到一千億美元(相當於華為一年的收入)。
但這些證據還不足以扳倒五大家族。
參與調查的人內心都很煎熬:
一方面自然希望無事發生;
另一方面,想要破案,也期待大事發生。
透過竊聽盧切斯家族。
FBI收集到了盧切斯家族控制公會,在垃圾回收業務中非法獲利並且殺人的證據。
從建築行業到垃圾回收業務,從非法斂財到行兇殺人,黑幫犯罪的證據日漸豐足。
但越是接近審判的時候,FBI也變得越焦慮。
因為他們很清楚,想要訴諸「反詐騙及貪汙集團犯罪法」。
還缺少一錘定音的決定性證據。
沒辦法,只好繼續等。
接著,FBI將目標轉移至五大家族中的吉諾維斯家族。
吉諾維斯家族不僅僅是紐約,也是全美規模最龐大的黑幫家族。
他是美國黑幫絕對的老大。
正是在調查他的過程中,發現了重大突破——
五大黑幫家族的大boss,私下有著非常密切的往來。
並且成立了一個「黑幫理事會」。
所謂擒賊先擒王。
調查的終極目標,進一步落在這個神秘的理事會上。
方向也變得越來越明晰,首先要證明五大黑幫家族的大Boss都屬於理事會的成員。
其次證明理事會和多起重大犯罪事故存在著直接聯絡,格殺令均由理事會直接下達。
最終,FBI拍下了黑幫理事會在一起開會的照片,結合竊聽記錄。
決定正式逮捕他們。
在審判環節,陪審團12名成員,一致作出了有罪裁決。
五大家族被一網打盡。
隨著五大家族的傾覆,也標誌著紐約黑幫一個時代的落幕。
在長達十餘年的拉鋸戰後,探員和黑幫之間,也產生了一種奇妙的感情。
當其中一個黑幫家族的老大,在出事後被黑幫內部槍殺。
有位探員就說了:
「過去四、五年,我透過麥克風竊聽了他600多個小時的談話內容,感覺就像我已經認識了他一樣。他的下場不應該是這樣,他應該被關進聯邦監獄才是。」
可見,這早就成為一場模糊了個人與大眾、敵人與盟友、對與錯的戰爭。
雙方都沒有退路,必須要分出勝負。
隨著片尾字幕的出現,我們才意識到:黑幫如此龐大的關係網和利益鏈,不會輕易被摧毀。
總會有下一個人,站上空缺的老大位置。
從某種意義上講,玩家和規則都已改變。
但這場「貓鼠遊戲」還遠沒有結束。
美國黑幫電影在30年代初「禁酒令」時期發跡。
在經濟大蕭條和美國夢的破滅中步入正軌。
所以美國黑幫電影的敘事主幹,始終是一場倒置的「美國夢」。
不同地方的移民來到美國。
被告知要透過勤奮、誠實、勇敢,實現自我價值,獲取財富。
而黑幫反其道行之。
透過搶劫、偷竊、走私,比普通人更輕易地到達人生巔峰。
他們用一種「反美國夢」的方式實現了美國夢。
這一點在《恐懼之城》中也有明顯的指示。
第二集開頭,電視上播放著美國總統里根關於美國夢的詮釋。
諷刺的是,話音剛落,隨後畫面中就出現了槍擊案。
現實完全是這些話的反面。
黑色的美國夢,以一種扭曲的方式,迎合了當時部分美國人的陰暗情緒。
在那樣一個年代裡,被賦予了特殊的意義。
這便是《恐懼之城》的另一層主題——
不僅要讓人看見真實的黑幫,看見執法者與其鬥智鬥勇的過程,更為了戳破黑色的「美國夢」。
夢醒之後。
就該讓街頭的迴歸街頭,讓正義的迴歸正義,讓邪惡的永遠隱於黑暗。
全文完。
原標題:《這麼猛的黑料都敢挖,好刺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