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本山在春晚舞臺上縱橫21年,為全國觀眾奉上了21個精彩的小品,其中有16個小品獲得了春晚評選一等獎或第一名,還有5個小品獲得春晚評選的二等獎或第二名。
但是,說起這些小品,有些得到二等獎的不一定不算經典,比如《牛大叔提幹》和《拜年》,這些小品沒得到一等獎是有各方面原因的。
同理,有些得到一等獎的趙本山小品也不一定就代表了這個作品就真的特別經典,比如本文要說的《火炬手》,這個作品堪稱趙本山在春晚歷史上最弱的小品。
一、《火炬手》的創作背景
光看名字就知道,《火炬手》在2008年春晚上是一個應景之作,這也多少影響了大家對這個作品的第一印象,畢竟命題作文確實不太容易出彩。
不過,事實上卻是,趙本山團隊一開始就沒有準備這個劇本。編劇徐正超準備了兩個其他劇本交給春晚審查,但春晚導演組的反饋都不太好。這時候,導演組直接建議趙本山團隊做奧運會題材的小品,原因是那次春晚的語言類節目里居然沒有一個是奧運會題材。
這事也讓趙本山團隊吃了一驚,隨即明白過來,一方面奧運會題材多少屬於應景之作,容易讓觀眾產生心理疲勞之感。另一方面,也就是因為奧運會的影響太大,其他語言類節目的演員都沒有選擇這個題材,擔心和其他人撞車導致落選。
所以,陰差陽錯之下,趙本山團隊就接過了奧運會題材這把雙刃劍,這題材容易火也容易泥。不過,這也算是一個春晚導演組給的任務,畢竟一臺春晚連一個奧運會題材的語言類節目都沒有也說不過去。
這個小品的編劇是徐正超,《火炬手》是他為趙本山創作的第二個春晚小品,這位編劇年齡上比起何慶魁、張超、崔凱都要小不少,當時只有32歲,屬於新生代的編劇。
《火炬手》的導演則是高大寬,他還有另外一個身份,趙本山的經紀人,演完《火炬手》兩年後高大寬被趙本山炒魷魚,又過了半年高大寬因吸毒被抓。相比趙本山之前經常合作的導演張惠中來說,高大寬無疑更像是一個湊人數的角色。
應該說,《火炬手》的主創人員中,三位演員趙本山、宋丹丹經驗豐富水平高,劉流也曾數次登上春晚,編劇和導演的陣容相對來說就單薄了不少,這也是該小品的隱患之一。
二、《火炬手》的兩個“意外”
對於小品《火炬手》的具體內容筆者不再贅述,單說小品表演中的兩個“意外”。
一個意外是,趙本山在表演中親了宋丹丹一下。這個表演是劇本和排練之中沒有的,屬於趙本山的臨場發揮。不過,據趙本山說,他之前只告訴了宋丹丹一個人(估計不告訴她也不行,哈),這也算趙本山送給觀眾的一個“驚喜”。
另一個意外是,趙本山在最後的演講中加入了關於雪災的內容,這段也是臨場發揮,而且不光劇本和排練時沒有,甚至連劉流和宋丹丹也不知道,趙本山只告訴了編劇徐正超一個人,而且叮囑他保密。
我們從小品錄影中可以看到,劉流在趙本山加詞時明顯有驚訝之色,而經驗豐富的宋丹丹不僅沒有表現出驚訝來,還主動給趙本山搭了兩句詞。
這兩次臨場發揮體現了趙本山的自信,他不擔心春晚導演組會反對和事後找麻煩,畢竟都屬於正常範圍內的發揮,同時他也對觀眾的接受度有相當的自信。
不過,趙本山臨場加詞加動作,也說明了一件事,他對《火炬手》這個小品的原有內容並不滿意。
三、表演方式引發的小爭議
讓人沒想到的是,《火炬手》播出後,在網上出現了一種聲音,說趙本山演講時的表演抄襲了田娃的作品,那個故意在尷尬時為自己叫好的表演方法是田娃之前在作品中用過的。
這件事居然還引起了一絲波瀾,有記者去採訪了劉流和高大寬,他們均表示說師父抄襲徒弟的說法純屬不靠譜,這就不存在抄襲的概念。
筆者也認為網友有些過分,畢竟這種為自己叫好的表演在二人轉裡屬於常見的逗笑方式,並不屬於田娃原創,再說了田娃和趙本山的關係決定了確實不存在所謂抄襲。
四、最弱的小品和最一針見血的批評
2008年春晚上,《火炬手》剛剛演完,回到後臺的趙本山突然痛哭失聲,已經年過半百的趙本山像個孩子一樣不停抹眼淚。
剛剛卸完妝的宋丹丹見狀也過來安慰趙本山,但趙本山的情緒依然控制不住。
對於趙本山的痛哭,媒體有多種解讀,而最權威的說法則是趙本山之後自己承認的。
趙本山說道,之所以他表演完在後臺忍不住痛哭,主要是因為壓力太大了,這個壓力有很大一部分來自於《火炬手》這個小品,這個小品在內容上太弱了,要不是他和宋丹丹來演,換成別人肯定就砸了。所以,等到小品演完,回到後臺的趙本山如釋重負,終於可以自由宣洩情緒了。
趙本山對《火炬手》很弱的評價還是很客觀的,也多少驗證了何慶魁在春晚之後的評價。
當2008年春晚結束後,有記者採訪了何慶魁,讓他評價一下《火炬手》。何慶魁毫不客氣的評價道:時間短,包袱少,料還是不夠,完全可以看出演員在舞臺上一點底氣都沒有。本子顯得很粗糙,比如問答那段,料太少了,包袱解得也不好,出來的效果也就比較平。
何慶魁的評價曾引起一些爭論,畢竟《火炬手》獲得了那年春晚節目評選的一等獎,所以有網友認為何慶魁這是在發洩自己沒能和趙本山繼續合作的私憤。
筆者認為,何慶魁對《火炬手》的評價還是一針見血的,這個小品至少存在以下幾個嚴重不足的地方:
1,故事結構平淡無奇。就是兩個老人競爭火炬手的比賽,比賽方式比較單一,沒有戲劇性的衝突和矛盾,也就沒有任何驚喜,所以趙本山只能在其他地方找補。
2、包袱陳舊,鋪墊不足。尤其是在何慶魁重點提到的問答環節,不論是中國足球還是曹操,以及雙人床什麼的,多數都是老段子,觀眾在其他媒體甚至簡訊裡多少都見過,再加上問答形式沒有鋪墊也沒有更多表演空間,因此這個環節其實是失敗的。
3、冗長且教條。在《火炬手》之前,趙本山大多數的小品表演時間都是在15分鐘上下,而從《火炬手》開始,趙本山的小品都達到了20分鐘以上。時間長了但內容不夠,這就逼得趙本山往裡面加詞。
另一方面,由於是應景的作品,趙本山的發揮空間有限,他自己坦承,《火炬手》和《三鞭子》這兩個主旋律小品是讓他感到表演起來特別難受特別費勁的兩個作品。
綜上,趙本山的眼淚,並不僅僅是淚水,裡面有宣洩、釋放和放鬆,還有慶幸、不甘和委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