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佰》從14號點映開始到現在,爭議很大。
喜歡的非常喜歡,不喜歡就是絕對討厭。
目前,《八佰》影片的評分已經從豆瓣8.3降到了豆瓣7.9。
《八佰》算疫情後第一部上的“熱門”影片。娛姬是14號當天上午10點看的點映場。觀影時,影院還送了一包紙巾。
點映的最早場,所以,娛姬對整部影片的觀影和評價基本上是沒有受到外界的任何影響。
當然,對我唯一有影響的是《八佰》上映的艱難、管虎和華誼的艱難。
這部片子本應該是2019年暑期檔的最受期待的電影。當時還有人預測《八佰》能不能成為暑期檔的票房冠軍。
然而,因為疫情,還有片子本身的過審問題,這部電影延遲了1年,最後選擇了這個時間段當一個“救市之作”。
娛姬總是感覺《八佰》的電影本身和電影內容都透露著一股“悲壯感”。
《八佰》的故事背景發生在1937年抗日戰爭時期。
8月13日,上海爆發了淞滬會戰,歷時三月,中國軍隊以80萬人去抵抗日本30萬人,最終付出了傷亡30萬人的慘重代價,但打破了日本3個月征服中國的野心。而《八佰》就發生在淞滬會戰中的四行倉庫保衛戰。
《八佰》是一部戰爭片。但是你看影片的時候,更像是一幅畫鋪開。
以蘇州河為界,河的一岸是淪陷的上海,色調灰暗,天空被炮火染色,空無一人。拉進的場景中就是四行倉庫,國民黨88師524團團附謝晉元率領420餘名兄弟用鮮血保衛這裡,對外說有“八百戰士”,日本人隨時要發起進攻,征服這裡。
河的另一岸是租借區。色調光彩絢爛,燈紅柳綠,人來人往。跳舞的,打麻將的,唱戲的,看戲的,醉生夢死。
整部影片也採用了雙線敘事,在畫紙上,用筆分別描繪著兩岸發生的故事。
《八佰》影片的節奏感特別好,不拖沓,兩個小時,幾乎沒有尿點。戰爭片最重要的就是氛圍和緊張感。
觀眾從影片一開始,就被牽著走,內心不敢有一絲一毫的放鬆。
前半場重點拍戰爭慘烈,後半場重點拍人物悲壯。
當然,最重要的還是視覺衝擊。《八佰》的戰爭場面沒有讓人失望,打造了一個真實的硝煙瀰漫,戰火四起的戰場。鏡頭掃到哪兒,子彈打到哪兒,槍聲不斷。
戰爭場面的拍攝絕對是國產戰爭片中的佼佼者,視聽感受上,也隨時讓你震撼。就算是為了《八佰》戰爭的場景和大片感,也值回了票價。
沒看電影之前,娛姬對《八佰》的劇情有過預判。
“抗日戰爭”“群像戲”“渲染民族愛國情緒”“死亡”“哭戲”......
總結下來,就是“主旋律”。
但是當你真正看完這部影片時,它其實跟我們認知裡的“主旋律”是不同的。所有的呈現都有剋制。沒有過分從主旋律角度出發,一味渲染。
前期有市民的猥瑣彷徨、士兵的懦弱,它是一步一步把戰爭時期的民眾從漠不關心到最後愛國意識的覺醒。
最近幾天罵和誇的主要圍繞影片核心。
兩批觀眾,一批觀眾是相對情緒化的,他們是被士兵家國情懷所感動。比如有一個場景,全篇淚點最高處。每一個士兵做好準備,將炸彈綁在自己身上,一個接著一個報著自己的名字和家鄉,奮不顧身往下跳。
另一批觀眾是純粹理性。他們瞭解歷史,無法融入影片的情緒。最後結尾撤退會覺得莫名其妙。
每個人的觀感都不一樣。娛姬的想法是感性多一些,影片是影片,不會太較真於歷史。
最後想說一下《八佰》裡的角色塑造和演員。表揚一下管虎對於演員的調教能力。
像是鄭愷、俞灝明、李晨、姜武,他很會抓住演員自身特點安排角色。而且不會跳戲。鄭愷和李晨因為經常在綜藝裡出現,一部電影中很難脫離演員自身,但是這部劇你甚至只會記住那個角色,而忘記是他飾演的。
但群像戲,有一個缺點就是臉譜化。
《八佰》裡對於這一點的把控沒有那麼好。很多角色的塑造很單薄,都是浮在表面。
故事片,塑造一個人物的心路歷程會很容易,塑造10個人的心路歷程很難。
唯一有主角心路歷程的就是歐豪的角色。最開始很膽小,日本人殺了他的朋友友,他卻不敢開槍打死日本人,一心只想著當逃兵,後來慢慢在環境的迫使下,打下了日本人的飛機。
其他角色就只是單純描述了一下。
比如王千源的神槍手只塑造了人物性格,但是人物整部影片看下來很平,最後也沒有交代。
黃曉明和杜淳有點被口音和演技拖累。我建議以後給黃曉明選角色,儘量選底層人物,每次讓他演上層人物,總是透露出一股“裝”。
但是影片中最讓人不滿意的是女性角色,很蒼白無力。
之前看《八佰》女性海報的時候,期待很大。
但是到了影片中,沒有一個女性角色是有氣場和力量的。
姚晨的何香凝角色,可有可無。一出來還有點尷尬和跳戲。
劉曉慶的角色也沒有海報上那種感覺,角色都太輕了。
唯一刻畫的比較多的是唐藝昕,就是那個送旗的女學生。但是電影中沒有表現出來,很多人記住的反而只是她脫掉衣服的場景。
管虎給梁靜安排的角色也是完全沒有用心去塑造的。果然管虎是個擅長拍男人戲的導演。在女人戲的塑造上,遠不如姜文。
可能是娛姬挑刺,為什麼一部男人戲要要求女人戲的塑造。
但女人戲塑造好了,整部影片才會更完整。
最後還是推薦大家去看,《八佰》應該是今年最好看的一部國產戰爭片了。
有些歷史不應該被遺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