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最近這個電影市場的冷檔期中,有一部神奇的影片憑“實力”打破了不少紀錄:撤檔最多次紀錄,評分最低紀錄,上映後導演最快道歉紀錄……
它就是由黃才倫、張慧雯主演,沈騰“特別出演”的“開心麻花系”喜劇片《日不落酒店》。
該片於19日上映,當天的排片率甚至超過了《阿凡達》。絕大部分觀眾都是衝著“沈騰+開心麻花”這個金字招牌去的,結果電影不僅不好笑,“含騰率”也幾乎為0。這讓大家覺得被片方耍了,群憤之下,差評迅速佔領豆瓣,評分低至3.0,微博上也掀起一陣關於“詐騙式營銷”的熱烈討論。
影片上映後的第二天深夜,導演劉峻萌在微博上發文向廣大觀眾致歉,也許是感覺到大家並不買賬,在之後又刪去了該條微博。這部被稱作“史上最爛電影”的《日不落酒店》,到底值得被原諒嗎?
“特別出演”有多特別?
《日不落酒店》的故事主要講述了,一家復古英式酒店的經理石月(黃才倫飾)原本過著無趣嚴謹的生活,在休假時和妻子橘子(張慧雯飾)進行觀星一日遊,期間遇到了一系列匪夷所思的離奇事件,於是開始通關打怪一般幫助房客們解決危機。
劇情梗概裡雖然找不到沈騰的角色,但影片在宣發物料上,始終把“沈騰”這塊活招牌放在了最顯眼、重要的位置上。
微博文案裡,沈騰的大名位列第三,緊跟在男女一號的後面;“沈騰大軍”、“這麼多沈騰”這樣的表達有明顯的導向性,很難讓人不把沈騰當作是電影的主演。
而電影官微釋出的每一張海報裡,都少不了沈騰的身影,而且多為C位。
再加上,主演黃才倫也來自於開心麻花,觀眾們難免在心中將《日不落酒店》與“開心麻花”這一喜劇廠牌聯絡在一起,認為它是開心麻花出品、當家演員沈騰鼎力加持的作品。
然而真相卻讓人大跌眼鏡:沈騰飾演的外星人一角,在整部電影裡的實際出場時間最多隻有兩分鐘。更令人無語的是,沈騰本人甚至並沒有現身,而是以人形立牌的方式出現,對話完全靠P字完成。
這樣的騷操作竟然也能被片方美其名曰“特別出演”?按照這個邏輯,要是鏡頭中出現了某位明星的照片或海報,那都能算友情客串了?
深感被騙的觀眾們紛紛在網上指責片方虛假宣傳、欺詐營銷,“沈騰重新定義特別出演”的詞條出現在了微博熱搜中。
迫於輿論壓力,導演劉峻萌深夜釋出了道歉信,包括以下幾個重點:第一,《日不落酒店》與開心麻花無關;第二,沈騰是客串,並非主演,是出品方和宣發團隊為了票房堅持誤導觀眾;第三,《日不落酒店》並不屬於喜劇。
看到這裡,相信大家會有同樣的疑惑:作為主創,導演難道無權拒絕錯誤的營銷方向?被罵了就把鍋全甩給宣發團隊?其次,該片在各個平臺上都被標為喜劇,難道片子不好笑,導演就強行改型別?
這篇充滿邏輯bug的道歉信,不但沒有緩解觀眾們的憤怒,反倒讓大家的討論從宣發不當的層面,深入到了對影片本身的吐槽。
四次定檔=爛片預警?
即便《日不落酒店》在宣發上沒有虛假營銷,就單論作品而言,它也爛得渾然天成,而這才是觀眾們並不接受導演道歉的根本原因。
換句話說,宣發方為什麼堅持要給電影打上“沈騰、開心麻花、喜劇”這樣的標籤來吸引眼球?不正是因為片子本身一無是處嗎?
電影的梗和段子令人笑不出來,劇情設定也毫無邏輯,觀影體驗是李誠儒老師說的“如坐針氈、如芒刺背、如鯁在喉、如此乏味”,有觀眾高呼要求退票,更有觀眾認為自己這一個多小時的寶貴時間被白白浪費,實在可惜。
事實上,《日不落酒店》的爛,是早有端倪的。這部片子最早一次定檔在三年前,以莫名的自信衝擊2019年春節檔。同期上映的作品包括《流浪地球》、《瘋狂的外星人》和《飛馳人生》。
也許是意識到了對手的強大,也許是因為此前黃才倫主演的作品《李茶的姑媽》口碑失利,《日不落酒店》帶著幾分突如其來的清醒,決定撤檔。
該片的第二、三次定檔分別是去年的12月12日與今年的1月16日,都是大盤冷淡的檔期,但亦有《送你一朵小紅花》、《拆彈專家2》這樣熱度頗高的作品,畏首畏尾的《日不落酒店》再次選擇了逃離戰場。
終於來到第四次,也就是最後一次定檔:3月19日。繼最強春節檔告一段落後,國產電影幾乎無片可看,而在這樣的狀況下,《日不落酒店》仍然難逃票房慘淡的命運。隨著口碑的崩盤,本就不高的單日票房一路暴跌,至今累計票房未過兩千萬。
除了定檔日期一改再改顯得十分草率,該片的宣傳期間,幾位主演們也幾乎是“神隱”的狀態,讓人覺得這部電影早已被放棄。
“特別出演”的沈騰在微博從未轉發過《日不落酒店》的相關訊息,就足以說明此番出演的“特別之處”了;而女主角張慧雯的微博裡更是“查無此片”,好像生怕與這部作品沾上半點關係;只有男主角黃才倫,在轉發攝影博主的微博時帶過電影相關話題,時間還是去年11月……
種種跡象都已經透露出了片方的心虛和不自信,就差沒把“我是爛片”四個大字寫進海報裡了。《日不落酒店》被罵,可以說是一點不冤。
營銷不能翻身,只能翻車
影片本身質量堪憂,只能在宣發上動歪腦筋,用王牌演員的大名作為賣點,希望以此翻身,類似的情節其實不在少數。
前有同樣被沈騰、開心麻花“奶”起來的喜劇片《溫暖的抱抱》,近有打著陳坤周迅再度合作的名號、實則屈楚蕭戲份最多的《侍神令》。其結局無一例外,都是在觀眾們的高期待落空後,遭到了更為可怕的口碑反噬。
這也在不斷地告訴我們,在影片內容本身不過關的情況下,“掛羊頭、賣狗肉”的誤導性營銷非但不能讓作品翻身,還會讓其翻車得更加慘烈。
試想一下,觀眾們興沖沖去影院卻看到了爛片,本來就已經夠鬧心了,如果電影本身與宣發信息嚴重背離,更是會讓人覺得自己被忽悠了,氣不打一處來。在這樣的情緒下,大家給出的評價又會大打折扣,讓口碑雪上加霜,輿論一經發酵,片子可就再無轉圜的餘地了。因此對所有創作者來說,專注作品、尊重受眾,這是不能違背的基本原則。
虛假營銷對不起的也不只是觀眾,更有那些被當成工具利用的口碑演員們。像沈騰、周迅、陳坤這樣的好演員,如果一而再、再而三地被拿來充當搶救票房的“爛片萬金油”,他們的聲譽和路人緣也會被揮霍耗盡,失去其本應有的含金量。
此外作為觀眾,我們也應該意識到,電影是極為複雜的團隊作業,影響質量的干擾因素眾多,任何一個演員、導演、公司都並不足以保證任何一部電影的成功。
比如開心麻花系電影中,《驢得水》、《半個喜劇》雖然沒有沈騰的傾力加盟,但質量就遠遠好於其“特別出演”的作品。切勿用“唯演員論”的標準去審視影片,很可能會與佳作擦肩而過,反而陷入爛片的營銷圈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