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陳情令》的三首人物角色曲《荒城渡》《孤城》《因果》合併解讀

由 寸建宇 釋出於 娛樂

本文是肖戰和王一博主演的古裝電視劇《陳情令》的配樂《荒城渡》《孤城》《因果》三首詞合併解讀。


其實這故事仔細想來,含義很深。所以歌詞作者們,才賦予了他們這麼多的心血,去解讀劇中人物角色。用因果來解,鞭辟入裡。作為主線的旁支,每個角色,都有一個可歌可泣感慨很深的故事,這也是《陳情令》的魅力所在吧。這三人組,讓我想到金庸《射鵰英雄傳》裡裘千仞最終被一燈法師點化的描述。惡到盡頭,原是善。善惡本是互相轉化的。曉星塵如星辰般,嫉惡如仇,也高懸浩蕩青天之上,於世事,黑白分明,理解過於單純。但他後來在被薛洋矇蔽中的所作所為,恰如一燈所為。所以到後來,薛洋在內心已被感化,但曉星塵已永不能知曉了。遺憾造就深刻的美麗。悲劇感人至深。 

 首先,周深的嗓音被公認為天籟之音。他在《我們的歌》中與李克勤的合作,可稱為天作之合呀。周深高音的渾成、無懈可擊,李克勤中音的渾厚、餘韻悠長,配合極完美。我認為是絕美的一對組合。所以,用周深清亮高亢又悠遠深沉的嗓音唱《荒城渡》,是否寄予了對人物很深的同情與悲憫情懷呢? 


 從公理心、同理心來講,多行不義必自斃,薛洋的所作所為令人髮指,必遭反噬,他有必死的理由。從”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幾千年來的文化傳統意識來講,他也必須死。否則,天理何在?他不死,不合乎倫常道德的傳統觀念。


關於這個人物的解讀,已有不少。各個角度都有。我希望就從歌名本身出發,歌詞作者,很善用“因果”。 

 這個人物的劇中矛盾感極強。按理說,改變人的本性某種程度上可以靠當頭棒喝,醍醐灌頂。但脫胎換骨式的改變,往往建立在精神信仰的重建基礎之上,改換的是他所賴以維生的行動指南。要摧毀某人,首先要摧毀他的精神信仰,這一點上,薛洋本人倒是頓悟了的。他所做的,就是要摧毀曉星塵本人的精神信仰。這個魔鬼式的人物,用極其慘烈的做法,確實做到了。曉星塵的死,與其說是死於誤傷摯友的追悔莫及,莫如說是死於自幼奉持的黑白分明的精神信仰被薛洋徹底摧毀。

他無以面對自己,更無以面對信仰的蕩然無存。薛洋想讓曉星塵知道,誰是誰非,不是那麼簡單容易就能評價和區分的。他的委屈,他的屈辱,他的磨難,在他所做出的大凶大惡的行為之下,已經沒有人能夠理解和包容了。所以他採用極端的做法,來反抗世人只憑簡單的正邪二字,就區分人的善惡的價值觀念。他自己正是毀於這種簡單粗暴的價值觀念評價之下。

頓悟是解脫,死也是解脫。薛洋臨死仍留戀人間僅存的一點溫暖,即使是在他的矇蔽欺騙之下,僥倖從他人那裡獲得的一點補償性的溫暖,也是他在這隻感受到了冷酷的人世間,不能捨棄的溫暖。所以才震撼人心。 


 安排這兩個人相遇,極善與極惡形成鮮明對比,有太大太深刻的寓意了。信念、意念的碰撞、衝撞,所以用周深演唱荒城渡,本曲寓意最深刻。在不知、無知的情況下,善惡對撞是什麼結果。惡到盡頭,就是善。

曉星塵信念崩潰,完全不能接受自己,寧死,不求生。


薛洋的行為,只能用因果才解釋得通。而俠士概念,不夠覆蓋,只代表了一個精神層面。而覆蓋眾生所有苦難,是一切因果最終的釋義。所以用因果,理解何其透徹。


感化惡人難,去除好人的執念也難。


薛洋內心有什麼樣的理想?是一顆糖,打開了他的心扉。走近了這個大善人,接近他。因為有人接納他。

善惡相互轉化。放下一切成念,執念,用盡一切所能,接納他的全部。因為他有錯誤的認知。執念太深,放不下。到達一定境界,已無懈可擊了。


曉星塵蒙上雙眼,才能放下心中執念,或偏見。要一雙慧眼,但這眼睛太純,太單一。反而矇蔽心靈。只有在眼盲的情況下,心靈才會真正打開向善的通道。去除我執,接納本真。

而薛洋靠欺騙才能獲得甜。放下執念,有多難。世人放不下,保持我執,不悟。生死善惡原本無明確界限,就是互相轉化的過程,一念成佛,一念成魔。曉星塵無意中成了這個佛。

作者:海上孤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