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經歷了收視低迷但豆瓣評分“高開”的反轉後,《風起隴西》的口碑明顯有所提升。
特別是在進入了尾聲,一切謎底都將水落石出之際,跌宕起伏的劇情更是讓觀眾看得目不轉睛,被劇中各個角色的命運牽動著心絃。
該劇的評分會進一步上升似乎是板上釘釘的事情。
但隨著大結局的到來,陳恭以身殉國,荀詡放走柳瑩的結尾,卻讓不少人感到“意難平”:一個忍辱負重多年卻最終信念崩塌自暴自棄,一個最後關頭“重色輕友”,是不是人設崩了?
另外,李嚴手上的衣帶詔雖然被柳瑩毀了,但頒發衣帶詔的劉禪仍高居廟堂之上。李嚴雖然倒下了,但如果衣帶詔是真的,那劉禪是不是真的對諸葛亮有所不滿,另有圖謀?
對於第一個問題,我覺得陳恭的心態驟變是很正常的。
導致陳恭信念動搖的事情有兩件:其一是妻子翟悅的犧牲,粉碎了他對未來的期許。
其二是荀詡成了蜀魏雙方的“眼中釘”,兩邊都施壓要他親手殺害自己的結拜兄弟,讓他對“興復漢室”的理念產生了質疑。
翟悅在自己眼皮子底下死去,是陳恭完全沒有預料到的。
他即使已經透過反間計打入了曹魏高層,也只是想假借青萍計劃回到蜀國後和妻子一起歸隱。然而妻子卻意外死在了他的懷中,讓他對未來的期許全部化為泡影。
陳恭因此而變得沒有求生欲,這不很正常嗎?
另外,荀詡會被魏國盯上,陳恭雖早有預料,但他萬萬沒想到連蜀國也想除掉荀詡。
荀詡雖然不懂官場之道,但一直是司聞曹的得力干將,為蜀國立下過汗馬功勞,是不可多得的人才。但在楊儀、馮膺這樣的陰謀家眼裡,如此人才也不過是隨時可以犧牲的棋子而已。
嘴上說著興復漢室,實際上卻永遠在做剷除異己的行為,人才都因為權力鬥爭犧牲完了,哪裡還會有興復漢室的實力?陳恭因此而信念崩塌,也合情合理。
因此,陳恭最後為妻子報仇後以身殉國,並沒有人設崩塌,反而呈現了人物的成長。
相反,同樣都有充分的理由質疑對方會是燭龍案的關鍵人物,荀詡故意放走柳瑩,卻帶兵抓捕陳恭的做法,就顯得有點匪夷所思了。
按理說,荀詡是個鐵面無私的人,為了調查真相他對師傅馮膺、好友高堂秉都毫不留情,因此會在最後圍捕陳恭並不奇怪,但為何對柳瑩卻是例外呢?
如果說,是因為諸葛亮“人抵千金”的理念放過她,那難道馮膺、高堂秉和陳恭就不是人了?
唯一的合理解釋就是荀詡終究為情所困,因為愛上了柳瑩而對她手下留情。這樣無疑是讓他鐵面無私、認死理的一根筋人設徹底崩塌,成了一個重色輕友的痴情種。
解決了第一個問題後,我們再來看看劉禪是大BOSS的可能性。
劉禪在全劇裡沒露過一臉,唯一的一個正面鏡頭還是隔著一層紗,半邊臉被遮擋住。
按理說,如果劉禪只是個不重要的龍套角色,沒必要設定成這樣猶抱琵琶半遮面。參考魏國當時的皇帝曹叡和名將司馬懿,完全就是活在郭淮的話裡,連鏡頭都沒有一個。
劇中展示劉禪的這種做法,大有欲蓋彌彰的意思。
我認為,劉禪在劇中是導致李嚴倒臺的終極“推手”。
如果沒有他的一紙“衣帶詔”,李嚴萬萬不會鋌而走險,聽從了馮膺和陳恭的一唱一和,用通敵的方法搗毀糧草,阻撓諸葛亮的第二次北伐。
但仔細想想,劉禪從來沒有正面和李嚴接觸過,不管是對孔明的抱怨,還是授予衣帶詔,都是透過貼身太監“代勞”。李嚴有什麼證據證明一個宦官是在傳達聖意呢?
從馮膺和楊儀的對話中可知,宮中早已安插了司聞曹的內線,如果皇帝不知情,他們這種在宮中搞諜報的行為和叛亂有什麼區別?
所以,我覺得劇中的劉禪其實和楊儀以及馮膺都有過接觸,他們繞開了諸葛亮,制定了用雙面間諜的連環計給李嚴下套,劉禪的作用就是在最後關頭推李嚴一把、
而他就是想借刀殺人,畢竟比起諸葛亮的北伐,李嚴一旦得勢後主張的“南戰孫權”更加不靠譜。既然暫時無法獨攬朝政,那不如讓最可靠的一方勝出,自己韜光養晦、靜待機會。
在《三國演義》裡,劉禪被描述成一個好吃懶做、寵信奸臣的庸君。
所以,不少人在聽到劉禪這個名字時,第一時間都會想到他是那個“樂不思蜀的阿斗”。
但實際上,劉禪是三國曆史裡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在諸葛亮死後,即使國力不濟,他也能安然執政多年,期間甚少出現黨派之爭。
被魏國突襲後,深知蜀國實力不足以抗衡司馬昭,他沒有派兵增援姜維,反而選擇“聽信宦官”投降,避免了兩國陷入持久戰,造成沒必要的生靈淘炭。
可見,歷史上的劉禪雖然沒有一代梟雄的政治頭腦,但也是一個頗有城府、深謀遠慮的棋手。《風起隴西》雖然不是一部歷史正劇,但借鑑了不少歷史上的真實人物性格。
而對劉禪的刻畫,極有可能是參考了真實劉禪的性格,這就可以解釋為何李嚴得到密詔,最終卻連劉禪一面也沒見到,在密詔被毀後,更是直接鋃鐺入獄,並沒得到劉禪的庇護。
目前,《風起隴西》的豆瓣評分已經從開分的7.7分上漲到7.8分,評價人數高達4萬人,是近段時間裡為數不多的,在完播後口碑評分還能繼續上升的劇。
究其原因,除了道服化精良,演員演技出色外,能反覆探索思考的劇情也功不可沒。
不知道大家對該劇還有什麼疑惑呢?可以在評論區留言,一探究竟。
#風起隴西大結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