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聞記者 楊帆
曾經有一部科幻小說影響過《阿凡達》《異形》《星球大戰》等眾多經典科幻電影,這就是弗蘭克·赫伯特所著的《沙丘》。10月22日,根據該書改編的同名科幻大片登陸內地院線,截至當天下午三點,電影《沙丘》票房破2500萬。
在正式上映前,《沙丘》片方在成都舉行了兩場試映活動,一場是《科幻世界》舉辦的《沙丘》“成都獨家寵粉”點映,一場是成都百老匯影城舉行的IMAX點映。第一時間對影片先睹為快的有不少鐵桿科幻迷、學者和電影導演,比如四川大學文學人類學博士生薑未禾,四川大學文學與人類學研究所所長徐新建,科幻作家謝雲寧和青年導演高寒都對該片呈現出的史詩級視效讚不絕口。
該片主創陣容強大,影片由丹尼斯·維倫紐瓦執導,“甜茶”提莫西·查拉梅、麗貝卡·弗格森、奧斯卡·伊薩克、喬什·布洛林、贊達亞、傑森·莫瑪、哈維爾·巴登、張震等主演,導演丹尼斯·維倫紐瓦擅長不拘一格的科幻探索,之前的作品《降臨》和《銀翼殺手2049》均收攬奧斯卡獎項。而《沙丘》也有衝擊明年奧斯卡最佳視效、音響、配樂等獎項的實力和潛質。
小說《沙丘》是一本“開天闢地”的科幻小說,電影《沙丘》是一部集“萬千寵愛”於一身的商業電影,可誰能想到弗蘭克·赫伯特筆下的宏偉世界竟然來自一篇報告文學?有哲人曾說,一粒沙子可以看到整個宇宙,這句話並非誑語。
1957年,美國作家弗蘭克·赫伯特,獲邀請撰寫一篇報告文學,內容是美國農業部的一項科學實驗,用草來穩定沙丘的破壞性蔓延,以解決水土流失的問題。隨後,他踏上了俄勒岡沙丘,撰寫生態學報告。
弗蘭克·赫伯特
赫伯特透過大量的田野調查發現,沙丘的擴張足以吞噬人類生存的城市、河流、高速公路。這種顛覆性的力量,給予了赫伯特巨大的靈感。他的內心迸發了要寫一個科幻小說的念頭,講述一個發生在已被沙丘吞噬的星球上的故事。而此文便是20世紀最偉大之一的科幻小說《沙丘》的原型。
赫伯特當時打算把報告文學/田野調查改為長篇小說,但事與願違。有媒體披露,在埋頭創作幾年後,最初版的《沙丘》遭到20多家出版社的退稿。直到1963年,《沙丘》的短篇軟科幻小說《沙丘世界》,才得以正式出版發行,還是在一家以出版汽車維修書籍而聞名的出版社。
最終,赫伯特將故事背景設定在了幾千年後的厄拉科斯星球上,在這座被稱為“沙丘”的行星上,沙漠覆蓋這裡大部分的土地,幾乎不會降水。水資源嚴重短缺,沙暴威脅著人類和萬物的生存——除了埋藏在沙丘之下擁有龐大身軀的沙蟲。
香料是《沙丘》裡重要的敘事線索。在塑造了一個空前龐大的世界後,赫伯特將這裡設為全宇宙最重要的資源——香料的唯一的產地。此香料非我們一般認知的香料,作為一種資源,它不僅可以延長人類壽命,提高智力水平,還是星際旅行必不可少的能源。簡而言之,這是全宇宙所有勢力必爭的資源,左右著整個銀河政權的鬥爭與更迭。
赫伯特的這些設計,很容易在現實世界中找到對應。在小說中,很多詞彙和構思與阿拉伯世界的概念接近,一名外族人率領沙漠文明進行軍事反抗的故事主線,也很容易讓人聯想到影史經典作品《阿拉伯的勞倫斯》。很多文藝評論家認為,書中香料的原型,以及它所引發的鬥爭,就像西方世界為掠取中東石油而發起的一次次戰爭。
弗蘭克·赫伯特的小說一經出版,便在美國社會引發熱烈討論,斬獲1965年科幻小說最高獎星雲獎最佳小說,至今被翻譯為幾十種文字,全球銷量達到2000萬冊。第一部的成功僅僅是個開始,赫伯特沒有因此放慢腳步,而是繼續講述在那顆沙漠覆蓋星球發生的故事。
1969年出版的《沙丘救世主》、1976年出版的《沙丘之子》與第一部《沙丘》一起,被稱為“沙丘”三部曲。而此次即將在內地上映的電影版《沙丘》,正是以第一部小說的前半部分為藍本進行改編的。
《沙丘》英文版小說合集
雖然片方一直宣傳電影是在講述少年成長的故事,但其真正內涵則是一位作家對人類命運的反思:環境保護、能源過度開發…即使半個多世紀後,弗蘭克·赫伯特當年擔心的問題一個都沒有真正解決。電影《沙丘》的上映,如果能讓更多人能關注到我們周遭的世界,以及整個地球所面臨的危機,那其實比它票房能有多少會更為重要。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歡迎向我們報料,一經採納有費用酬謝。報料微信關注:ihxdsb,報料QQ:3386405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