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金錯刀頻道
網紅牛奶,越來越不受待見了。
上個月,網紅牛奶麥趣爾被查出新增丙二醇,官方回應,是生產調製奶後的原料殘留沒有洗淨,留在了純牛奶裡,網友吐槽:“鬧了半天,公司連條成熟的生產線都沒有。”
幾天之內,麥趣爾市值蒸發1.55億,很多喝了十幾年麥趣爾的老粉都轉黑了。
安全問題不斷,讓牛奶行業成了一個只有頭部選手才玩得起的壟斷市場。
但就在這樣惡劣的環境下,另一家網紅牛奶品牌,卻把國內消費者哄得很開心,去年營收25.66億,兩年翻了3倍。
國內的很多大V、明星都是它的粉絲,就連一直被看成毒舌測評王者的“魏老爸”,也是它的客戶。
這個品牌就是認養一頭牛,成立不過6年,最近還準備要上市了。
但隨著上市招股書的披露,很多人發現,它雖然擅長花式營銷,賺錢能力卻逐年下降,毛利率從2019年的超40%,降到了28.4%。
雖曾為行業裡的鯰魚,如今的認養一頭牛,有點折騰不動了。
年入25億,倒黴奶爸帶2000萬人養牛網紅品牌,必不可少的是一個好故事。
認養一頭牛的故事,來自給孩子人肉代購奶粉的奶爸,徐曉波。
2012年,徐曉波從香港買了8罐奶粉,卻被海關懷疑走私,關了4個小時。
小黑屋激發起他的鬥志,回家他就決定,要自己開公司賣牛奶。
此後兩年,他走訪了全球一百多家牛奶工廠,花了300多萬。
2014年,他終於從房地產轉行,砸下4.6億,買了6000頭澳洲荷斯坦奶牛,開了一家康宏牧場。
按照傳統打法,賣牛奶得先線上下鋪渠道,商超賣貨是基本套路。
但徐曉波的品牌小,跟老字號硬剛就是死,他發明了一種“眾籌養牛”的新玩法。
1、一年2999元,壟斷一頭牛
2016年,徐曉波與財經媒體人吳曉波合作,成立品牌“認養一頭牛”。
他們賣的不是牛奶,而是奶牛的一年期使用權。
消費者只要花2999元,就能認養一頭奶牛,每年有60箱牛奶送到家門口;如果花1萬元,不僅能喝牛奶,還能跟公司一起分紅,名額只有200個。
對消費者來說,這種規則直接看住了奶源,盡最大程度保證了牛奶的安全。
眾籌專案剛上線1小時,認籌率就突破了200%,20天后達到了3300%。
只用一年,徐曉波就在公開發言中說:“認養一頭牛累計覆蓋了2億人群,卻沒花一分錢廣告費。”
透過養牛玩法開啟市場後,認養一頭牛不僅在微信賣貨,還上線到淘寶、京東等主流電商平臺,連雲集、貝店、淘小鋪都有布貨。
2、大V帶貨,一天賣出200萬
線上渠道的另一個好處,就是可以走帶貨模式,用美妝種草的玩法賣牛奶。
第一次著名的出圈,發生在吳曉波的公眾號上。
吳曉波發起了一場“社群互動計劃”,粉絲進群后,徐曉波在社群裡賣牛奶。
當天吳曉波收穫10萬+閱讀量,徐曉波拿到200多萬銷售額。
此後,徐曉波還和丁香醫生、十點讀書等大V合作,眾籌玩得越來越溜。
大V賣牛奶,玩的很高階。
徐曉波提前策劃好影片和直播,有牧場小牛居住的小房子、吃的飼料,還有母牛產奶的部分過程,有時粉絲還能看到專家講解怎麼養牛。
在請羅永浩拍攝的短片裡,老羅給牛寫了封信:“聽說你每天伙食費有80塊,喝的是地下380米的天然井水,住得乾淨又寬敞,有博士專家做健康顧問,還能享受60天假期……”
故事講得好,很快它就進入了薇婭等頭部帶貨直播間,銷量從2019年的2.32萬噸,增長至2021年的11.37萬噸。
但隨著使用者越來越多,有人發現了一個bug:聲稱擁有6萬頭奶牛的認養一頭牛,卻有2000萬粉絲,是不是不夠分?
賣奶賺錢、涉嫌傳銷,朋友圈裡的牛不夠分了最開始徐曉波也沒想到,自己的牛奶品牌會發展得這麼快。
因為牛不夠分,他升級了養牛規則,提出“雲認養”,消費者可以認養一頭虛擬牛,還能給它起名字,在小遊戲裡跟牛互動。
粉絲只要線上養牛,就能領優惠券,還能買奶卡,換聯名款牛奶,獲得育兒指南。
但線上可以養牛,卻不能產奶,多出來的牛奶需求要如何滿足?
一個字:買。
2019年,認養一頭牛花了1.09億元買牛奶,隨著銷量的逐年走高,到2021年,它採購牛奶的投入翻了4倍,足有4.11億,一年有4.36萬噸牛奶是買的,佔總量三成多。
一開始,熱衷於遊戲養牛的消費者,也沒有注意到自己買的牛奶早就變了味。
買來的奶和自家奶源無縫銜接,產能沒限制,認養一頭牛將重心徹底放在賣貨上。
想要獲客多,最有效的辦法就是拉人頭。
2020年,它升級了養牛規則,消費者只要購買指定商品,就能成為“養牛紅人”,如果還能推薦別人買2000元牛奶,再次升級為“養牛達人”,到5000元就成了“養牛合夥人”。
之所以要當“養牛人”,是因為這種身份能賺錢,買牛奶可以拿佣金,邀請朋友參加有獎勵,最高抽成10%,級別越高,收益越高。
為了賺錢,很多人開始在朋友圈帶貨,認養一頭牛逐漸染上了微商甚至傳銷的味道。
雖然越賺越多,但類似微商的玩法,還是傷害到了品牌形象,很多原本認為認養一頭牛高階又健康的人,也對它望而卻步。
對品牌形象影響最大的,自然是產品。
很快就有人發現,自己“養牛”換來的牛奶,其實沒有想象中那麼好。
比如同樣是3.3g乳蛋白的純牛奶,認養一頭牛賣3.7元一盒,伊利賣4元錢,差別就只是每100ml少的那30mg的鈣。
不僅如此,2020年3月,六安市食品監管局對當地乳製品進行了一次抽檢,其中認養一頭牛的法式碳焙酸奶、純牛奶分別由君樂寶乳業和光明乳業代工。
圖源:中國質量新聞網
認養一頭牛將大部分投資都用在了牧場,唯一的一家加工廠,去年才開始建設。
牛奶是採購的,加工也交給別人做,產品還是大路貨,“養牛”的故事,就這樣不攻自破了。
最賺錢的生意,不能只顧著講故事在披露招股書之前,消費者還是很吃“養牛”這一套。
能在水潑不進的奶製品行業突出重圍,很大一部分原因,是認養一頭牛太瞭解消費者的需求。
畢竟奶源安全,是國內消費者最大的痛點之一,而養牛玩法也迎合了年輕人喜歡新事物的特點。
安全、有趣,是認養一頭牛的兩大吸引力。
但招股書就像一面照妖鏡,剛一披露就讓它現出了原形。
銷量逐年飆升的認養一頭牛,實際上在近三年的淨利潤就沒怎麼漲,2020年是1.47億元,到2021年還少了3500萬。
淨利潤下滑,最主要的原因,是“養牛”的營銷玩法失效了,產品研發卻又跟不上。
比如認養一頭牛曾解釋自己的生產模式:“對乳酪、奶粉等產品主要採用配方自主研發、成品定製加工的模式。”
但實際上它在2019年的研發成本幾乎為零,2020年只有61.39萬元,到2021年相關技術人員只有23人。
與少得可憐的研發經費相比,它在2021年花了4.14億元搞營銷,比三年前的7100萬翻了4倍多。
用心做營銷,卻在研發上極盡敷衍,這才導致認養一頭牛的利潤增速越來越低。
根本原因在於品牌責任心。
曾經徐曉波打著讓全國父母買到安全牛奶的名義辦廠養牛,到如今只剩一句無力的空話。
類似的情況,同樣出現在其他品牌身上。
比如最近網紅奶麥趣爾翻車,並不僅僅是因為產品新增劑問題,更因為它甩鍋給生產線,不主動承擔責任。
此外,在高階認養的濾鏡失效後,認養一頭牛面臨著和其他奶企一樣的困境,產品同質化。
比如它旗下的高階產品娟姍純牛奶,原價108元,活動期間69.12元/箱。
同等規格伊利旗下金典娟姍純牛奶,原價100元,活動期間66.9元/箱,幾乎一模一樣。
越是擴大產品體系,就越跟傳統牛奶品牌相似,它原本已經趟出了差異化的發展路線,現在卻不知不覺走了回去。
新品牌最怕的,就是遇到瓶頸就退縮,原本是來改變市場的,卻反被固有市場教育了一頓。
其實消費者的訴求和品牌正好相反:
安全是底線,營養和口味是加分項,故事的實際價值是最低的。
到如今,認養一頭牛的故事依然很好,但它只是個故事。
產品如果不打動人,沒有人會為空洞的故事埋單。
圖片來源於網路,侵權請聯絡刪除
本篇作者 | 經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