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映一部票房撲一部,事實證明,中國影迷不愛好萊塢大片了
#頭條創作挑戰賽#
最近幾年,國產院線蓬勃發展,國內外大片扎堆上線。
在這個百花齊放的院線背景下,青石有一個驚奇的發現:
好萊塢電影好像沒過去那麼猛了
在2023國內院線,這一點尤為鮮明。
截止7月初,今年上半年國內院線已有《變形金剛7》、《速激10》等十餘部歐美大片扎堆進入。
但歐美大片陣仗很大,票房卻都不太理想。
先是多部超級英雄電影撲街;
一個個酷炫英雄遠渡重洋登陸內地院線,卻有些水土不服。
無論是漫威還是DC的超英,都沒能砸出預期票房。
漫威旗下,單人英雄電影《蟻人2》和《黑豹2》票房平平,分別為2.7億和1.06億人民幣。
主打團隊的《銀河護衛隊3》票房相對好一點,但6億人民幣的資料相比系列前作也有退步。
DC旗下,則出現更離譜的例子。
成本8.6億人民幣的DC大製作《雷霆沙贊2》,在上映時懷著野心而來。
但隨著最終內地票房4000餘萬人民幣的資料,卻令人無比吃驚。
超英們拉垮了,其他頂級IP也不太行;
自系列第3部起、每一部在內地票房都破10億人民幣的變形金剛IP,今年上映的新作票房就掉下10億大關,資料僅為6.26億人民幣。
而“卡神”卡梅隆13年磨一劍的阿凡達IP,也在今年栽了。
相比於13年前就在內地拿下13億元票房的《阿凡達1》,這次的續作7億出頭的表現令人失望。
甚至於,歐美電影在內地院線還整了幾齣票房慘案。
迪士尼大片《小美人魚》內地票房僅有2600萬人民幣,黑膚色版美人魚更被全網吐槽。
成本3600萬美元(摺合2.6億人民幣)的怪獸片《荒野狂獸》,選擇晚於北美院線幾個月後登陸內地。
在其他國家票房表現尚可的該片,卻也因這份延遲,而在內地僅收穫45萬人民幣票房。
口碑不錯的《閃電俠》, 上映21天,如今內地票房僅1.8億;
漫威動畫片的又一高品質電影《蜘蛛俠:縱橫宇宙》,同樣在內地票房僅拿下3億票房。
近期,由81歲好萊塢影星哈里森-福特主演的《奪寶奇兵:命運轉盤》也同樣沒能打出經典IP號召力。
上映6天,該片僅收穫2000萬人民幣票房,資料可以說是相當慘淡了。
資料很直觀,好萊塢電影在中國影迷這裡確實不香了。
那麼,昔日曾席捲內地院線的好萊塢大片,為何陷入如此困局呢?
下面,我們就來分析一番。
好萊塢內地票房整體下滑,與自身有很大關係。
一向是行業領頭羊的好萊塢,近幾年明顯出現創新力不足的問題。
在開發多個新IP沒能取得市場認可後,好萊塢逐漸將寶押回老IP身上。
經典IP情懷分固然高,但架不住編劇們複製貼上一般玩套路,實在令人看多了也膩。
有時候甚至不用去電影院,我們就能大致猜準一些好萊塢大片劇情。
速激系列,主題無非是“飆車戲與增員”。
每在一個系列裡飆一次車,“家人俠”唐老大就會帥氣幹趴一圈反派。
在每一部的末尾,唐老大還會拉一到兩位新家人入夥,壯大自己的伐木累。
如此往返多部,劇情套路基本被摸準了。
007系列,主題則是“臥底泡妞一肩挑”。
無論任務多艱難,主角邦德總會瀟灑地完成任務。
即便反派前期鋪墊得再兇殘,到中半段劇情反派就要麼智商下線、要麼良心發現,一定會被主角邦德挫敗的。
再加上每部一次的風流邂逅,007系列基本元素齊活了。
而到了漫威、DC等公司的超英IP裡,套路更是極為明顯。
翻來覆去,青石用10個字就能概括主題:
打怪、失敗、再組隊、再打怪
角色打打反派、談談戀愛、再掛上魂鬥羅一般的“不死光環”,構成如今好萊塢不少大片的主流框架。
若放在十幾年前的影視市場,這樣的作品尚且能還有市場。
但在中國電影突飛猛進的當下,外來客好萊塢卻依舊主打情懷套路風,能買賬的觀眾只怕會越來越少。
相比於套路化的劇情,這些好萊塢大片或許也僅有特效能遮羞了。
劇情的套路是一個原因,核心上偏執地強調“個人英雄主義”,也是好萊塢電影日漸暴露的一個通病。
早年間,這樣的歐美式英雄在內地還是吃香的。
依託於霸總式角色人設,也依託於出色的特效加成,這些一己之力拯救世界的孤勇者很吸粉。
包括施瓦辛格的《終結者》、史泰龍的《第一滴血》,主角都是令人著迷的歐美式英雄。
這類作品的存在本身沒問題,但架不住好萊塢滲透各個題材地玩“個人英雄主義”。
在其他國家往懸疑、驚悚等多個題材發散的同時,好萊塢卻依舊對刻畫這類英雄充滿執念。
近幾年登陸院線的主流好萊塢電影,主角基本都是能力爆表的S級英雄。
漫威、DC大片自不必說。
在不斷拓展的超級英雄宇宙下,一個個天生神力的王炸選手紛紛登場。
各種花裡胡哨的招式“內卷下”,就連反派都有打響指就能殺人的設定。
到了諜戰作品,主角的戰力值被調高到極限。
從007到碟中諜系列,男主都是身手矯健足夠衝擊吉尼斯紀錄的角色。
上可機翼玩搏鬥,下可海底鬥巨鯊,時不時的極限漂移也不在話下。
而在《奪寶奇兵》《速激》等其他IP作品,也存在強化主角能力的設定。
這些作品的共同特點,永遠是主角一人解決問題並帶動全域性。
隨著近年來類似作品的大量堆積,英雄滿世界跑的趨勢,也不禁讓人吐槽:
英雄太多了,反派不夠用了!
而事實上,並非所有拯救世界的英雄都得是好萊塢大片這樣的。
年初的《流浪地球2》,就為我們展示另一種英雄主義的拍法。
面對地球危機,多國宇航員為了人類命運而捨棄自我,讓我們感受“集體英雄主義”的力量。
對比一人拯救世界的好萊塢英雄觀,一群人通力拯救世界的集體英雄觀無疑令人眼前一亮。
這麼一對比,歐美大片的英雄確實會讓人看膩。
原因三:強行灌輸價值觀,歐美式傲慢拉低好感在作品質量整體下降的情況下,不少好萊塢大片在劇情核心上的“強行輸出”,也讓作品繼續扣分。
為了強行灌輸所謂的好萊塢主流價值觀,不少作品做出了一些指鹿為馬式的離譜操作。
最典型例子,無疑是迪士尼新片《小美人魚》。
傳統認知、原著小說哪怕是過往影視作品裡,小美人魚形象都是金髮碧眼造型的。
但這次,製作方卻偏偏要逆版本拍攝,將美人魚設定為黑膚色。
在一臉髒辮、扮相令人一言難盡的新美人魚亮相後,外界對IP魔改的不滿,自然也反映在慘淡的票房上。
而這類美式價值觀灌輸,就連卡梅隆大作《阿凡達2》也不免俗。
劇情上,該片讓身為人類的主角以拯救者身份去改變“蠻族”。
但表面上是教導“未開化種族”,實際上卻像是打著幌子的變相殖民。
而這,也讓不少人認為該片美化西方殖民主義的嫌疑。
但在直觀的缺陷面前,不少歐美影人卻對內地觀眾開始了一波離譜的“審美霸凌”。
而好萊塢作品的強行價值輸出本就扣分,更扣分的還有外媒的“護犢子”。
拍得有爭議本是事實,但一些外媒甚至不允許我們討厭。
在《小美人魚》內地票房慘敗後,就有一些西方輿論陰陽怪氣指責內地觀眾對“小美人魚”有偏見。
要麼被批“審美降級”,要麼扣上“種族歧視”的帽子。
一系列的口誅筆伐之下,彷彿不接受小美人魚就是一種錯。
但諷刺的是,相比於無視小美人魚膚色問題、《阿凡達2》殖民核心,他們卻對中國影片各種挑刺。
《流浪地球2》開年票房火爆時,《紐約時報》等媒體就冠上“民族主義過重”“情節不現實”等指責,痛批小破球製作糟糕。
這雙標的姿態,看著也是極為諷刺。
原因四:國內觀眾審美提高,美式快餐不香了好萊塢大片內地票房走低的原因,不只在於他們自己。
另一個關鍵因素,還在於國內觀眾審美的提高。
隨著近年國產影視領域飛速發展,好作品越來越多,觀眾對影視作品的鑑賞能力越來越高。
一部電影的好壞,國內觀眾也形成自己的一套審美判斷。
如今的院線市場裡,相比於注重特效的歐美爆米花大片,國內觀眾對於符合中國文化認知的作品,明顯更有認同感。
收穫好評的《流浪地球》系列,就是範例。
該片不僅在特效上比肩歐美大片,充滿東方哲學精神的故事核心更令人著迷。
相比於一挑N的歐美英雄,小破球裡的集體英雄主義也明顯更讓內地觀眾觸動。
系列兩部作品87億的累積票房,也顯現市場對該片的喜愛。
而不用像《流浪地球》在特效下足功夫,類似《你好李煥英》這樣用樸實無華母女情打動觀眾的作品,也絕對稱得上好片。
看哭電影院的催淚氛圍下,作品的好評和票房也持續走高。
在國產影視崛起的背景下,觀眾也有底氣對那些歐美大製作“挑挑揀揀”了。
如今的內地觀眾,不僅對好萊塢電影不再熱捧,連中美合作的頭銜也不是很感冒。
今年,打著“中國魔戒”旗號、請來好萊塢顧問團隊的《封神三部曲》,也沒有因這份大陣仗唬住觀眾。
即便有著高達30億的投資,但依舊不妨礙觀眾就預告片隱患提出疑問。
顯然,如今的國內觀眾已不會盲目推崇好萊塢背景,一切只向質量看齊。
最後一問:好萊塢電影,未來能在內地翻身嗎?從近幾年院線資料來看,好萊塢電影在內地不再吃香,是一個直觀事實。
這背後,折射的是國內觀眾審美判斷力的提高,和好萊塢大環境不景氣的現狀。
但平心而論,好萊塢電影也並非全是“套路之作”。
主打動畫IP的《超級馬里奧》劇場版和真人電影《閃電俠》,均在豆-瓣有著不俗的評分,《超級馬里奧》更是目前2023年全球電影票房冠軍。
但受限於外界對近年好萊塢電影的普遍糟糕印象,這兩部作品在內地市場票房也不高,資料僅在1億人民幣出頭。
在中國國產電影崛起、好萊塢大片整體套路化的趨勢下,類似這樣的躺槍例子未來只怕還會有不少。
短時間內,好萊塢電影扭轉內地票房不利的狀況,可以說是相當難了。
而好萊塢在內地市場的困局,也讓青石嗅到世紀初港圈的些許影子。
經歷了盡皆癲狂、盡皆過火的巔峰港影時代後,港片市場在21世紀後因創新力不足和內地市場崛起而不斷壓縮,港片已死的呼聲也隨之響起。
但相比於港圈中人放低姿態、多年來努力自救,當前的好萊塢則是完全另一種態度。
在作品套路化而在部分國家帶來票房反噬後,這些好萊塢影人依舊沒有反思自我,而是繼續我行我素。
而這,也使得好萊塢大片逐漸降低昔日的光環,市場號召力逐漸下降。
在青石看來,想在內地“入鄉隨俗”收割票房,好萊塢這群人先得做好一件事:
收起他們的西式傲慢!
青石電影 | 樂樂德
本文系青石電影原創內容,未經授權請勿以任何形式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