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令狐伯光
最近在國內較火的美劇,有剛剛結束漫威的《和平使者第一季》,另外還有拍了《異形》《普羅米修斯》導演雷德利斯特打造的《異星災變第二季》。前者高開低走平淡結束,後者第一季本來就高開低走了,第二季因為沒有老雷導演就越來越爛。
《和平使者》豆瓣評分還有8.9,真應了但凡有點優點的外國劇都能輕易上9分的傳統;我認為這劇脫水後最多七點幾,《異星災變2》豆瓣評分7.9,這個大概六點幾分。
前段時間,還有兩部美劇爆出了新聞也引起了一定的關注;一部是號稱投資10億美元的亞馬遜劇版《指環王》,結果選角方面引起原著粉的大範圍吐槽,另一部就是近年經典美劇《怪奇物語第四季》,卻是引起了觀眾對於第一季的懷念,第二季覺得還行,第三季越來越爛的感慨。
這幾年因為現實環境的關係,現在的美劇論影視技術,題材豐富度,特別是尺度和娛樂性仍然是全世界第一。但是一季比一季爛,爛尾和越來越多的政治正確的美劇,確實也開始消耗著觀眾的口碑。
這樣下去不能說美劇要輸給國產劇,但確實是越來越不好看了。
一季比一季爛,幾乎都避免不了“爛尾”?美劇為何幾乎無法善終如果在網上做一個美劇越來越爛原因的投票,這個一季比一季爛肯定排名前列。要說美劇爛尾的原因也很簡單,美劇的生產模式和國產劇是不同的,那邊是製片人有個專案,然後找黑除拍一季招商,然後電視臺看了過後就購買播出試水。
如果市場成績不好電視臺不續訂就被砍了,當然也有些例外。成績不好但是口碑不錯有票固定受眾,同時電視臺覺得可以保留也會續拍,比如美國諜戰劇《美國諜夢》,也有市場成績不錯但是太花錢了,製片和電視臺覺得養不起砍了的。
這個比較著名的就是從兄弟變成姐弟的《超感獵殺》,兩季而終。
至於後來在國內網路火了一波的東亞男泡白人美女的《再造淑女》,到底是市場成績不行被砍掉的,還是美國人見不得黃男配白女的種族問題,亦或者兩者兼具;咱也不知道,咱也不敢問。
不管如何,美劇這個生產模式的優點很明顯,就是它基本上是以市場觀眾為導向的商業產品,那種注水忽悠觀眾,觀眾不喜歡不花錢人家電視臺就可以砍了你(網飛有些不同),這些加上美國成熟的影視工業,題材的豐富度和大尺度,以及過關專業性討論,這是美劇好看的主要原因之一。
這種模式的缺點也變得越來越明顯,這個就跟好萊塢大片一樣。2010年之前漫威崛起前美國大片也很商業,ip也喜歡拍三部曲,但原創還是非常豐富的,自從漫威宇宙大獲成功過後,每年大片都是什麼續集,重啟,前傳,外傳,衍生影視劇等等。
這種一部一部拍下去永遠不完結,把榨乾每一滴商業價值的思路體現得淋漓盡致。
美劇就是製片人,導演和主創通常只有第一季的劇本和規劃,而且你要賣得出去還賣得好,第一季劇本肯定是最用心的。第二季,第三季或許還有一點規劃,但是肯定沒有那麼詳細了(沒了就是做無用功)
當第一季在市場大賣,電視臺續訂第二季,好吧為了賺錢大家繼續拍吧。但是這個專案是有工期的,美劇通常就是第二季劇本也還行(有規劃),市場成績不錯就有第三季(規劃不足),第三季就感覺有些不太用心,第四五季差不多就是個商業專案(工作嘛,賺錢嘛)。
最後就成了榨乾每一滴商業價值,一季比一季爛拍到十季左右永遠不完結似的爛劇。
那種從頭到尾都能保持有藝術上的追求,創作能力也能跟得上,同時製片到電視臺還能為了藝術及時完結的美劇,也就變得非常稀少了,要不說《絕命毒師》yyds呢。
不是神神叨叨就是神棍片?我受夠了這些美劇如果說一季比一季爛和爛尾是美劇最大的問題之一,那麼第二個問題就是越來越不好好講故事了,也就是神神叨叨的。其實這一條應該還是上個問題的延伸,因為美劇為了賣錢又為了吸引觀眾。
通常的一個做法就是加懸疑線,就是明明故事平直敘事很容易就講完了,但是導演給來個什麼倒敘、插敘、回憶、閃回、甚至故意拍成幾條線索,再把敘事線索給打亂播,明明不是懸疑的都給你整得懸疑了。
這種做法本來是為了吸引觀眾,是為了故意吊起觀眾的好奇心。這種操作本來也無可厚非,最怕的是什麼呢?就是上面說的規劃不夠,工期有限劇本沒時間仔細打磨。編劇為了吸引觀眾,只顧在眼前這一季埋坑,結果盡在埋坑了。
觀眾看到一季結尾的時候留下大量的懸念,中間埋了一大堆坑。
觀眾自然就會期待下一季,結果下一季編劇非但不填坑,或者填一點小坑挖更多大坑。這樣一季一季累積下去,這些年那麼多電視劇看過來的大家都很清楚,了懸疑而懸疑,為了反轉而反轉,為了挖坑而挖坑,最後能完美填上所有坑的電視劇寥寥無幾。
這種情況很像很多日本長篇動漫,國內的《盜墓筆記》也是這種情況。
中國觀眾最開始知道這種挖坑太多填不上坑的美劇,我個人認為還是《迷失》吧,有點美版《盜墓筆記》的感覺了,但是現在回想起來,好像《迷失》已經是處理得比較好的那種美劇了。
這種把敘事線索剪得亂七八糟,和為了挖坑而挖坑的美劇,通常中間還夾雜著一種常見的表達方式。那就是主角的行為動機,故事劇情甚至是一個符號感覺非常深刻,什麼都有文化隱喻一樣,結果就是神棍片。
如同正在播出的《異星災變第二季》一樣,堪稱故弄玄虛和神棍片的集大成者。
第一季前三集是老雷新自導演的水準還是線上的,但是後面為了帶兒子讓他兒子導演。什麼創世、宗教、科幻、人性和社會黑暗,故事情節和角色甚至是一個道具都能找到各種文化隱喻,網上的分析更是鋪天蓋地。
這類披著什麼外衣的宗教劇各種過度解讀,結果片子有一個特點,就是每一句臺詞,每一個細節都有可能具有深意,也都有可能屁事沒有,這麼多所謂的線最終導演能抓多少是多少落個爛尾而已。
關鍵是這種美劇還不少,大家可以說一說知道的美劇名字。
黑人,身材不好還養狗?《和平使者》擱這疊buff呢?這個現在的美劇最影響觀眾觀感的地方,除了一季比一季爛和故弄玄虛,這個各種“政治正確”設定絕對是其中之三,這甚至是最嚴重的問題之二。
而“政治正確”的問題就和美國社會環境有關了,不用講都知道是黑人,其它族裔設定,身材焦慮,容貌焦慮,環保,狗粉和各種特殊群體的照顧。其實一開始是好的,但現在已經發展到不能反駁,甚至是影響創作的層面。
比如剛剛結束的美劇《和平使者》其中有個角色,那就是劇中女二號黑人女角色阿德里安,好這個身材是正確的導向,她有個女朋友也是正確的導向。這前期和中期有個重要的情節她是她媽媽沃勒的臥底。
她本來和男主角的關係不錯,但為了媽媽必須得放和平使者的日記。這件事情暴露後她非常懊惱和後悔和女主角爭論,女主角說既然你不喜歡,那你為什麼要做這份工作?
她說:那是因為我之前的工作沒有了,我就是為找份工作。
女主角問:那你之前是做的什麼工作?
她回答:我經營的流浪狗之家——
看看,這個身份正確的buff疊得還能不給它高分。
說到這個身份正確疊buff的操作,剛剛爆出預告的劇版《指環王》更是廣泛被吐槽。比如“黑暗精靈”原意指的是生活在黑暗裡面的精靈(皮膚像吸血鬼更白皙),人家劇版理解就是字面意思黑暗=黑人精靈。
你都是黑暗了,還不是黑人?這邏輯簡直滿文。
問題是這個黑人精靈長得還挺英俊的,關鍵是白人精靈埃爾隆德原著當中是不輸電影版《魔戒》亞雯的男性精靈,結果選的鞋拔子臉演員比黑人精靈還醜,這劇爆出預告過後,正如網上評價的那樣。
壞訊息:精靈黑了
更壞的訊息:白精靈還不如黑精靈好看。
這是現在西方文藝作品各種“政治正確”的一種,除了族裔正確,還有取向正確,最後就是容貌焦慮,身材焦慮正確,就是選擇的演員不能是好看的,不能是身材好的。一旦好看,身材好,立刻就被容貌焦慮群體和身材焦慮群體綁架。
爛尾和“政治正確”毀了美劇?這都不是國產劇該操心的事我相信通常說到這個問題一定會有人跳出來,說美劇再爛也比你國產劇如何如何。這個確實是事實,雖然近年來美劇爛尾頻繁,同時飽受“政治正確”之苦,但是美劇有兩個東西還是天下無敵的。
一是影視工業全世界第一,它至少還能保證創意的實現與銀幕奇觀對觀眾的吸引力,近現代科學技術才是第一生產力,這就像好萊塢大片一樣,也是越來越爛但成熟的特效,節奏仍然是能吸引觀眾去看。
二是題材豐富程度和尺度的呈現,這個對於接受教育程度越來越高的年輕觀眾來說,更加的有吸引力。畢竟在中國城市化越來越深入的過程當中,觀眾對於深度,廣度和大尺度的追求是必然的。
國產劇就是不但“限制”更多,導致題材匱乏來來回回都是那些劇集,尺度也很溫和。而且影視工業明顯還不如韓國。這些加上集數太長,節奏緩慢和各種注水等毛病,以及流量明星帶來的各種亂象。哪怕美劇再爛下去,都是目前的國產劇沒有辦法比較的。
不過,這個國產劇再爛和美劇爛也沒有什麼關係,畢竟正如一開始所說的,這樣下去不能說美劇要輸給國產劇了,但美劇也確實越來越不好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