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箭少女101,一個充滿傳奇色彩,卻也爭議極大的女團。
2018年《創造101》的橫空出世,拉開了華語樂壇新一代女團的序幕,儘管很多人強調當年的S.H.E才是女團鼻祖,但事實上在國內關於女團這個話題,火箭少女101才最有發言權。
至少在十幾年前的歌壇,“女團”這兩個字的稱呼還並不常見,人們會更願意用女子組合來形容S.H.E。
出道即巔峰
這裡對於“巔峰”的定義見仁見智,反對者肯定會認為火箭少女101從來就沒有過巔峰期,但事實上就資料以及曝光度來看,火箭少女101的成功毋庸置疑。
這是一個極具“商業價值”的女團,其市場反響甚至已經超過了很多前輩,尤其是楊超越、孟美岐和吳宣儀,她們如今早已橫跨音樂、影視多界。
2018年6月23日成團出道,隔天就在湖南衛視的《快樂中國畢業歌會》進行了首秀,這速度讓很多藝人都望塵莫及,包括後來的所有男/女團,均達不到這麼誇張的程度。
能夠看得出來她們非常受寵,但同時也能感受到背後公司“迫不及待”想要割一波韭菜。
其實也不奇怪,畢竟有NINE PERCENT的先例在前,這個國內首次成功複製出的101系列女團,在華語樂壇乃至娛樂圈裡掀起一場風波是在所難免的。
當時幾乎所有人的目光都在盯著她們,成功與否將直接影響到後續類似節目的資源投入。
而從目前市場內《創造營》系列和《青春有你》系列的頻繁出現,我們也能夠確認一件事情。
“火箭少女101”是一個非常成功的案例。
這裡我把她們視為華語樂壇的一個新節點。
在此之前人們對於流量歌手的定義,一般會優先聯想到吳亦凡、鹿晗這些藝人,他們有著韓國正宗男團的從業經驗,以及對國內粉絲誇張的收割能力。
但此時的流量歌手還僅限於“個人”,直到NINE PERCENT以及後續火箭少女101的出現,“團隊型流量載體”的概念才正式出爐。
也就是從這個時候開始,內娛開始走上了一條複製韓娛的道路。
客觀來說這不是一個正確的選擇,因為我們的歌壇沒有韓國那麼完善的體系和文化,在男/女團這一塊無法學習到精髓。
因此也就導致了大量對於男團、女團的謾罵聲,認為這只是經紀公司打造出來撈錢的工具,其團內成員不具備合格的業務能力,甚至長期以往發展下去會對整個華語樂壇造成不可逆的損害。
誠然這些說法都很有道理,但我們還是忽略了一個關鍵的問題。
新時代下男/女團的出現將會大大促進市場發展,並且徹底打破沉寂了近十年之久的歌壇生態。
從NINE PERCENT和火箭少女101誕生的那一刻起,華語樂壇就不再單純是歌手的天下了。
整個大環境將回到當年五月天、蘇打綠、S.H.E、信樂團、飛兒樂隊、飛輪海等一系列“團隊型”音樂載體的時代。
如果有機會長久發展下去,最後出現像Bigbang、少女時代、防彈少年團這種驚豔亞洲的團體也不是沒有可能。
至少它給了我們一條全新的路去走,而不是年復一年迴圈著衰退的“好聲音”式選秀。
至於結果會怎麼樣目前還無法確定,十年後再回過頭來看看或許會有答案。
當然,前提必須是一些掌握著男/女團命脈的公司“當個人”。
在火箭少女101成團的這兩年時間裡,我們除了《卡路里》這種洗腦神曲外,對於她們的印象其實相對會比較負面。
比如團內C位之爭、YAMY隊長質疑、楊超越能紅全靠哭、孟美岐顏值全靠眼妝等等,這些都是近乎標籤化的東西。
但歸根結底她們也不過就是一群二十出頭的小女孩,如今火箭少女101正式解散,往日的恩怨自然也就“一筆勾銷”了。
這裡的恩怨不僅僅是指團內的紛爭,更多的是指觀眾對於這個女團的“斥責”以及“質疑”。
或許某一天想起來,不少人還會感慨自己經歷了華語樂壇初代女團的時代,見證了那個轟動一時的成團之夜。
之前有讀者問我,內娛還能出一個像“火箭少女101”這樣的女團嗎?
如果加入主觀色彩的話,我個人的看法是很難。
不管是現如今已經成團的THE9還是進入尾聲的《創造營2020》,關注度和新鮮度上都已經比不過《創造101》了。
這和女孩們的個人實力沒有直接關係,更多的是市場選擇,以及大眾的審美疲勞,畢竟所有的節目也好、模式也罷,往往都是第一次的效果最好,再而衰三而竭。
所以從某種程度上來說“火箭少女101”將會是內娛不可複製的一個傳奇,無論接下來的華語樂壇能不能發展出獨具特色的“團隊模式”,她們都無可替代。
這其實是一個蠻勵志的故事,十一位不被看好的女孩子,在為期兩年的探索中找到了屬於自己的路,並給歌壇留下一個不可磨滅的印記,所謂追夢大抵也不過如此。
最後,再見了火箭少女101。
同時也歡迎歌手/演員身份的“孟美岐、吳宣儀、楊超越、段奧娟、Yamy、賴美雲、張紫寧、楊芸晴、李紫婷、傅菁、徐夢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