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暑期來臨,國家網信辦啟動為期2個月的“清朗”未成年人網路環境專項整治。其中明確提出將“重點整治誘導未成年人無底線追星、飯圈互撕等價值導向不良的資訊和行為”。
圖源網路
追星的方式有多種,在許多“70後”“80後”的記憶裡,一盤磁帶、一張影票足以表達自己對偶像的喜愛,可隨著“後浪”洶湧,表達方式也發生了“質變”。控評論、刷資料、沖銷量等等,幾乎成為一名“合格”粉絲的基本技能。如果說上述行為尚可算粉絲的自娛自樂,那網路之上時常掀起的“粉黑大戰”則常常“殃及池魚”。不少粉絲為維護偶像,對持不同意見者攻擊謾罵、人肉恐嚇。到頭來,普通網民想發個帖、留個言都要“三思”,生怕一不小心惹惱了粉絲,“飯圈”儼然成了“怪圈”。對於正處於三觀形成期的青少年粉絲群體來說,每天沉浸於這種互撕之中,荼毒之深可想而知。
“飯圈”之亂,社會早已深惡痛絕,可為何屢禁不止?首先,網路本身具有匿名性,不少人有恃無恐。而更深層的問題則在於,“飯圈”已經成為某些資本眼中的一塊肥肉。無良企業熱衷渾水摸魚,搞出了不少“黑產業”。有的註冊一票營銷號,故意造謠、拉踩,賺取流量;有人擅長打造“職業大粉”,以輿論領袖形象在“飯圈”中興風作浪,哄得青少年粉絲衝鋒陷陣、掏錢集資。
著眼現實,如何追星已不是八卦話題,而是嚴肅的社會問題,必須加大力度儘快整頓。一方面,對於那些惡意挑事的營銷號、“粉頭”,不能止於封號、禁言,必須要揪出背後黑手,該罰得罰、該關就關。另一方面,網路平臺也要主動配合相關部門做好自淨,當好“把關人”。要明白,健康的環境才是平臺長遠發展的根基,為一時流量縱容罵戰,甚至推波助瀾,無異於飲鴆止渴。
網路不是法外之地。追星要有底線,賺錢更得講良心。期待相關方面加大力度消“毒”殺“菌”,還網路空間一片清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