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生活,聆聽美好。大家好,歡迎收聽封面夜讀,我是今天的主播小野。今天,我要給大家分享的文章是:《青春崇拜不如有備而來》。
上週一條新聞觸動了我:美國一個研究團隊在《柳葉刀》上發文,2064年前後全球人口將達到峰值97億,然後開始走下坡路,到本世紀末,日本、韓國、泰國、西班牙和葡萄牙等國家的人口將減半。
老年化社會,是一個已經擺在未來的問題。尚未迎來中年危機,就得惦記著給老年生活留一條後路了。我琢磨了一天,發現無論是電視劇還是電影、綜藝,沒有一個是展現,或者說“教”我們怎麼去適應老年生活。無數人都忙著告訴年輕人,怎麼去激盪、恣意。在商業浪潮的推動下,年輕人有成為了商家的“必爭之地”,老年人似乎被捨棄了。美顏、少女感、去油膩……想變年輕的人很多,卻沒有人想要變老。
2019年以前,我還沒有琢磨出這個社會的“青春崇拜”,可能也是因為我忙著進行資本的原始積累,忽略了周圍的變化。今年五四節,一部《後浪》橫空出世並持續發酵,充斥著社交網路讓我不得不看。
看過《後浪》的人,如果覺得自己是被代表的那群年輕人,會心潮澎湃那麼一下子;如果像我一樣覺得自己屬於前浪的,則會感覺“有被內涵到”。雖然《後浪》的初衷是要否定“一代不如一代”,但表達出的情景依舊是“前浪被拍死在沙灘上”的固定結局。
作為一個看著《北京人在紐約》《大宅門》等電視劇長大的“不惑者”,對於這樣的青春崇拜更有感覺,因為我的上一代和下一代,如今看的都是各種網劇、綜藝,偶爾的群像的、爆款的電視劇,不是《歡樂頌》就是《二十不惑》、《三十而已》這樣的反映年輕人生活的。
是的,對我來說,30歲多也是年輕人。即使已經不惑的我,還在為發家致富努力呢!有時候躺在床上想一想,不惑而已,距離花甲之年還有整整20年要折騰呢,還能幹出多少事情啊!尤其上有老下有小的壓力倒逼著,脫離了年輕時憑著一腔熱血行事的風格,凡事都帶著“有備而來”的氣魄。
前浪真的會死麼?其實這個社會,依舊是中年人、老年人支撐起來的,只要精力充沛又有閱歷,做事情是很容易成功的。而年輕人,不可否認充滿創造力,現如今網際網路上的內容,是由他們支撐起來的。但一切皆是雙刃劍,現在的年輕人日子也不好過了。
在更加“以瘦為美”的時代,年輕人不敢吃胖,都在節食、鍛鍊,胖子要承擔更多的輿論壓力;與此相對的是,食物更加精細多樣,有誘惑力的食物太多了且垂手可得,口腹之慾得到空前滿足的同時,身體機能也能急速被消耗掉。在全民“照騙”的時代,直男自拍是被嫌棄的,美顏什麼的是基本操作,要拉長腿,去掉所有痘疤、收個腰才能算合格,至於像不像本人,符不符合人體工學都不重要,美才是王道。在資源為王的時代,寒門出“明星”的機率被降維打擊,以前參加“超級女聲”可以橫空出世成為全民偶像,現在一年幾茬選秀,就算唱跳雙絕也難保證出道後不會“查無此人”,沒有簽署合約就沒有平臺來捧,沒錢支付版權甚至就沒法上臺表演。
社會在精細分工的同時,又設定了無數門檻,讓年輕人的向上通道變多的同時,又讓一步登天變得更加艱難,因為,大家都見的多了,懂的多了。誰的青春不迷茫呢?青春雖然擁有著無限可能,但其實都得建立在本身有價值的基礎上,青春是寶貴的,因為它不僅代表著時間,且代表著一段最有衝勁的時間,正是我們最容易上價值的時刻,不容浪費。
人人都會變老,也終有一死,這個過程,我們也反抗不了,只能挨個經歷。年輕人們終究會變成支撐這個社會的中年人、老年人,青春崇拜和中年唱衰真的大可不必,沒有了前人栽樹,哪來後人乘涼呢?
疫情期間,有太多年輕人沒有了工作,在家裡茫然自失,邊著急邊葛優躺,也有太多老年人精進廚藝學會直播,把自己的生活經營得豐富多彩。
神奇的是,很多時候年輕人和老年人還會在一個起跑線上:我的兒子和母親都學會了開直播,他們倆一個是為了上學,而另一個是為了教老年大學的學生們。在我們一起琢磨著直播的時候,年齡真的不重要了,兒子確實更加擁抱網際網路,上手超快;但身為老師的母親後來居上,琢磨出了更多功能,甚至傳授經驗給小孫子。
正是因為目睹並陪著家人經歷過這一切,我會覺得不能沒有想法地坐等歲月過去,成為一個標準意義上的“前浪”。任何年齡,任何領域,任何時間,想要過好一生,向上的精神力、創造力很重要,它是無關時間,無關價值的。
主播:小野
文章作者:大頭菜攤主
來源:封面新聞特約作者
監製:王浩野 羅志強
美術設計:姚海濤
封面新聞聽封音訊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