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影視劇裡的日本鬼子,哪裡演錯了?日本人告訴你
世上有些事總令人發笑。
拍抗日劇,找個日本人來演日本鬼子,本想這樣會更逼真,誰知,日本演員看了不禁發笑,說日本人都不會這樣說話。
這個人,叫矢野浩二,他對日本鬼子有自己獨到的理解。
矢野浩二是日本大阪人,1992年高中畢業後,夢想當一名演員,就到東京大都市闖蕩,追逐自己的夢想。
無名小卒,無錢無背景,又無學歷,這樣的人一抓一大把,想在東京闖出個名堂來,談何容易。
有些事,你再努力,也沒有什麼希望。
矢野就這樣,默默無聞地在東京太陽音樂公司幹了近8年。其中5年當演員助理,伺候老演員,給他開車、拎包、打掃別墅,偶爾跑跑龍套,連在鏡頭裡說話的機會都沒有。
18歲到26歲,青春耗了一大半,還未等來自己的黎明,這演藝夢想,想想真讓人絕望。
“特別想拍戲,只要有戲演,哪怕AV電影也接受。”他開玩笑說。
2000年4月,他終於熬到了一枝片約橄欖枝,不過不是東京的,而是北京的,邀他出演一個電視劇的男一號,一個在中國讀書的日本留學生。
他應邀了,這部偶像劇就是《永恆戀人》。
此劇雖然未火,卻給他開啟了一扇窗,透過拍片,他結識了一幫中國朋友,進入了圈子,有了更多機遇。
透過拍戲,他發現,日本與中國不同,日本工作與朋友是分開的,而中國工作的同事,往往可以發展成好朋友。
而且中國是一個人情社會,有了朋友就有了機會,這是矢野對中國的第一個認識。
另外,他發現,不管圈內圈外,中國人對日本人很熱情的。
鑑於這些考慮,他決意留在北京發展。
首先,他到北京語言大學上語言培訓班,加緊學中文,然後進入北京電影學院深造表演。
這段“北漂”的日子很苦,租住在地安門帽兒衚衕,自己帶的錢很快用光,甚至為還債,不得不當日語“家教”掙錢。
又是一個黎明前的黑暗。
不久,他接到一個電話,說《走向共和》需要一個日本演員,他激動得電話都拿不穩,急奔片場,簽下了人生中的第一個日本角色:明治天皇。
此後,日本人演日本人的套路,讓他在演藝圈有了一席之地,但尷尬的是,彼時抗日劇大興,請他演的角色,都是日本鬼子。
《烈火金剛》裡,演的是毛利大隊長;
《鐵道游擊隊》裡,演的是岡村寧次;
《小兵張嘎》裡,演的是軍官齋藤;
《大刀向鬼子頭上砍去》,演的是山島糾夫。
這些作品,讓他在圈子裡很快有了名氣。應該說,把自己演成了“鬼子專業戶”,應該很有成就感。但矢野心中不這樣想。
事實上,他很痛苦,不想總演壞蛋。面相俊朗的他,一直想演個中國人,但演鬼子“一炮打響”,打出了名氣,他想演別的,還真沒人給他機會。
另外,對他來說,在中國演日本鬼子,也不很順,從演員的角度來看,他對日本鬼子的表現方法,與劇本中的套路不一樣。
說白了,中國人劇本里的鬼子,表演方法是“錯”的。
1?? 日本人不那樣說話
“往往中國的電視劇,日本人的角色由中國人演,有點滑稽。”矢野說,比如“八嘎呀路”“死啦死啦地”,每次看到這樣的劇本,自己都會發笑,因為“日本人從來不會這樣講話”。
2?? 只需要越醜惡越好
他想根據自己的理解,把鬼子演得更“逼真”些,在演技上加入自己的一些創造,但他發現這是徒勞的。
“演鬼子,只需要嗓門大、聲音猥瑣就行,演得越誇張越醜惡,導演越認可。”
3?? 臉譜化
他發現,以前的日本鬼子都是“臉譜化”的,各式各樣的壞,最後各式各樣的死去,他認為其實那種壞,是表面的,“但不應該為了壞而壞”。
遭遇了系列演技理念上的衝突後,矢野一度很鬱悶,拒絕再演日本鬼子,“甚至一看到軍裝就吐”。
那麼,日本鬼子到底該怎麼演呢?
他對日軍瞭解並不多,便買來許多歷史書來讀,找來許多中日兩國的黑白紀錄片來看,漸漸有了自己的思考:
從單純拍戲的演技角度看,不管演好人還是壞人,每個角色都要能夠有啟發性,“演戲的時候進入狀態,比任何東西都重要。”
“拍戲的時候,我們每個人都感受到痛苦,要真實地反映出這種痛苦,能讓觀眾思考的角色,才是成功的角色。”
“我始終堅持用心去演,用心去追求,按照舊有的方法去演,真的很難表現出‘人’的感覺。”
漸漸,他開始給日本鬼子的角色中加入這些自己的理解,比如,他演的鬼子會笑,反而更表現出偽善和姦詐。
比如,他演的鬼子在被槍斃時,在槍頂住自己腦袋那一刻,他會很投入地想到自己的故鄉、親人,很自然地落淚,這些東西都是劇本里沒有的。
矢野演的鬼子,無疑得到了中國觀眾的認可。
“浩二的出現改變了中國影視劇作品中日軍一味兇殘的形象。”一名中國觀眾看了他的戲後說,“但最根本的,只有這類偽愛國偽抗日劇越來越少了,才是減少仇恨達致和解之時。”
================
文獻參考:徐梅《矢野浩二:“鬼子”來了》;暉暉《“北漂”矢野浩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