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拍中國》第三季——《一同飛越》研討會:遇見文化自信中的別樣中國
傳媒內參導讀:6月12日下午,紀錄片《航拍中國》第三季——《一同飛越》研討會在北京舉行。現場,相關部門領導、業內專家和主創團隊在創作方面進行了深度討論,在總結第三季創作經驗的同時,也為第四季未來的創作提供了諸多建議。
你見過,什麼樣的中國?2017年,採用空中俯拍視角呈現中國之美的《航拍中國》一經開播就憑藉獨特視角和絕美畫面走紅網路。
2020年5月21日起,紀錄片《航拍中國》第三季——《一同飛越》再次迴歸。新一季《航拍中國》在中央廣播電視總檯央視綜合頻道、紀錄頻道晚間黃金時段以及中央廣播電視總檯新媒體各埠播出。該片開播17小時,在豆瓣即開出9.5分,B站更是達到了9.9分。“壯美山河,鬼斧神工”“巍巍中華,山河壯闊,每一寸土地都令人神往,太美了”“祖國壯麗山河,美爆了!”“祖國大好山河”“江山如畫”……各大平臺網友評論正面積極,洋溢著滿滿的民族自豪感和讚美之情。
6月12日下午,紀錄片《航拍中國》第三季——《一同飛越》研討會在北京舉行。現場,相關部門領導、業內專家和主創團隊在創作方面進行了深度討論,在總結第三季創作經驗的同時,也為第四季未來的創作提供了諸多建議。
“一方面山川之美、河流之美、家園之美、人文之美展現得淋漓盡致,另外一方面山河鉅變、舊貌換新顏在《航拍中國》這個大型紀錄片當中體現得尤為明顯。”中央廣播電視總檯編務會議成員薛繼軍表示,《航拍中國》第三季播出之後無論是線上線下、大屏小屏,專家學者還是普通觀眾都在熱議,激發了很多觀眾的鄉愁。“向世界講一個什麼樣的中國故事,表現一種什麼樣的中國精神、中國形象、中國面孔、中國表情,這都是《航拍中國》應該肩負的使命,將來中央廣播電視總檯還會把它翻譯成各種文字、各種版本向全世界推介。”
飛越山河,再展“專屬高空的奇蹟”
從2017年播出以來,《航拍中國》系列紀錄片共推出了23集,覆蓋大半個中國。以獨特的空中敘事與航拍美學為載體,《航拍中國》全方位展示了我國曆史人文景觀、自然地理風貌及建設發展成就,頌讚大好河山,全景式俯瞰一個觀眾既熟悉又新鮮的美麗中國、生態中國、文明中國。
紀錄片《航拍中國》第三季——《一同飛越》共10集,每集50分鐘,涵蓋雲南、安徽、貴州、山東、天津、山西、吉林、湖南、河北、寧夏10個省市自治區,地域跨度大,地貌變化豐富,東西、南北、上下,形成全方位的點位覆蓋。
貴州省委宣傳部副部長、貴州省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主任哈思挺用“精美”“創新”“一流”三個詞語評價《航拍中國》第三季——《一同飛越》。“貴州在這一季,主題詞推出來的是‘雲開霧散、看見貴州’,其實我們還要和《航拍中國》進一步合作,我們也一起期待大踏步前進的多彩貴州,能夠閱盡千山,開啟無限。”
航拍帶來了視角顛覆,也帶來了故事講法的改變。中央廣播電視總檯影視劇紀錄片中心副召集人梁紅提到,隨著第一季、第二季節目推出,《航拍中國》已成為觀眾期待的一個文化節目,也是面向國際傳播,呈現立體全面中國的文化產品,更是生動的中國名片。如何在第三季中實現突破?“我們首先在文案的人文性上下工夫,在呈現奇觀美景同時,更注重概括、提煉和呈現各地的人文深蘊,以及‘一方水土養一方人’的精神特質的傳承,在展現美麗中國的同時,更呈現出了一個文明中國和生態中國。”據梁紅介紹,目前《航拍中國》已開啟第四季的準備工作。“在未來第四季繼續加強策劃調研,形成拍攝製作全流程的鏈條。”
透過先進技術手段,製作精益求精,美學表達創新,該片在延續航拍特色和風格的同時也為紀錄片創作帶來了新拓展。作為主創方代表,央視紀錄國際傳媒有限公司創作總監、《航拍中國》第三季總導演餘樂介紹,《航拍中國》第三季——《一同飛越》共動用了直升機18架,飛行近400架次,使用無人機118架,飛行總航程超過25萬公里;參與第三季拍攝人員多達300人,力求把精美的畫面和更關注人文的態度傳遞給觀眾。“這一季節目創作團隊人數之多、裝置之多、行程之廣、素材量之大等都是創紀錄的。作為一部大眾化作品,《航拍中國》第三季——《一同飛越》喚起了觀眾去看電視的習慣。在降低知識門檻、側重輕旅行體驗的同時,節目有效延伸了觀眾的眼力和腳力。”
“河南美麗的自然景觀都在呼喚等待著各位前來。”河南省委宣傳部副部長李紅霞表示,第四季的《航拍中國》把河南還有廣西、北京等十個省市自治區作為收官拍攝,是期待已久的喜事。“當然這種安排對我們來說也有了更充分的時間準備,相信《航拍中國》第四季內容質量一定會更好更高,傳播力和影響力一定會更好更廣。”
廣西壯族自治區黨委宣傳部副部長、廣西廣播電視臺臺長黃宇也對第四季的拍攝十分期待,“山水景觀、濱海風光、邊境風貌、民族風情和紅色旅遊構成了廣西分佈均衡、特色鮮明的旅遊資源。廣西電視臺將全力以赴配合做好這項工作,向全世界展現廣西的錦山秀水,展現廣西各族人民的精神風貌。”
拉開“距離”,勾勒獨特人文色彩
透過宏觀和微觀相結合的空中敘事,新一季《航拍中國》也在“區域性”進行創新,在營造“距離感”的同時深入各地的文化肌理,探尋別樣的地方故事。
中視協紀學會原會長劉效禮將軍肯定了該片的創作價值,在他看來,《航拍中國》在選題、片頭、文案等設計上都展現了獨特的美。“看《航拍中國》第三季——《一同飛越》是一種視覺和聽覺的享受。在片中,不僅能看到祖國大地的錦繡,還看到了社會生活的煙火氣。”
人民日報社研究部主任崔士鑫提到,《航拍中國》第三季——《一同飛越》在創作上呈現出鮮明的特點,主要體現在站位上的高層次、製作上的高水平、內涵上的高追求。“節目拍出了文明中國、文化中國的自信,其製作上的熟悉感和地域的陌生感都帶給觀眾不一樣的體驗。”
在講好中國故事展示大美中國的同時,《航拍中國》第三季——《一同飛越》有機融入了社會建設成就、中華文明底蘊和新時代新風采等重要內容。該片將大量鏡頭對準了中國大地上新風貌、新變化和經濟建設,揭秘中國發展核心,彰顯中國力量。
“什麼才是好的航拍?除了精美的構圖與畫質之外,思想深度和人文情懷必不可少,這也是紀錄精神的應有之義。”復旦大學新聞學院研究員、高階編輯唐俊認為,在自然之美中注重對地域文化的展現和發掘,是《航拍中國》第三季的一大亮點。《航拍中國》別具匠心地將文學與地標、精神內涵與物質載體相結合,發散出跨越時空的文化力量。“以鳥瞰影像提供了一種獨特的視角、一個精彩的索引,壯闊的航拍被賦予了人文內涵,影像之中飽含著文化自信的表達,吸引觀眾潛入其中細心品味。”
中國傳媒大學中國紀錄片研究中心主任何蘇六表示,片中呈現的人與自然的關係為紀錄片增添了更多“溫度”。“如何把‘浪漫主義’表達融入到內容中,在凸顯出每個地方特色的同時,呈現出更多別樣的氣質,第三季已經作出了探索,也期待第四季有更多表達空間。”
跨屏傳播,打造新“奇觀”
自2017年播出以來,系列紀錄片《航拍中國》已走到第三季,在電視平臺和網路視聽平臺多頻率播出,輻射觀眾規模超過三億,取得了較好的市場反響和觀眾口碑。
《航拍中國》第三季——《一同飛越》播出之後口碑迅速發酵,好評如潮。該片引發經歷了疫情之後觀眾的情感共鳴,引發社會強烈反響,鼓舞士氣,提振信心。截至5月31日,該紀錄片在騰訊、嗶哩嗶哩等網站影片播放總量接近1900萬,追劇人數近98萬,彈幕將近26萬條。豆瓣評分更是高達9.5分,B站評分9.9。
在中央廣播電視總檯“臺網並重”的發展策略下,《航拍中國》的傳播渠道也在不斷延展。除了傳統電視端和官微等渠道,《航拍中國》第三季——《一同飛越》還在中央廣播電視總檯新媒體各埠播出。其中,央影片App以特別短影片專輯、實時正片直播、“跟著航拍中國雲旅遊”互動產品等多款內容產品為載體,對《航拍中國》第三季——《一同飛越》的內容進行多角度呈現和傳播。
此外,節目還與快手等網路視聽媒體等平臺合作,實現跨屏互動。各級廣播電視新聞聯播欄目也紛紛進行系列專題報道,形成充實有力的融媒體傳播矩陣,引起各年齡段觀眾的關注與熱議。
梁紅介紹,《航拍中國》第三季——《一同飛越》電視端累計觀眾觸達人數是3.57億,新一季還吸引了大量年輕觀眾,其中15-24歲觀眾比例提升了36%。
“節奏與結構、轉場與表述,最見影像敘事的表現力道,《航拍中國》第三季體現出了整體優異的能力。”中國傳媒大學教授、《央視劇評》專家劉潔提到,如今國內各種形象類、景觀類、宣傳類、人文類等紀錄片,或多或少都要鋪陳著航拍的寬闊視野,一些成形或正在成形的航拍紀錄片也大多以山河面貌、歷史人文與驚天業績而同質呈現。然而,真正動人心魄的,還是充滿文化意味的人物、事件本身,而不僅僅是航拍技術的應用。“《航拍中國》第三季——《一同飛越》因文化的觀照、生活的牽連,避免了孤立地展示俯瞰之勢,成了一個展現山川地貌、綺麗風光的襯托背板,帶領觀眾進行了一次有意味的文化飛越,在航拍紀錄片的創作上又上了一個臺階,值得業界借鑑。”
如今,《航拍中國》已經成為中國向世界講述中國故事的一張靚麗名片。中央廣播電視總檯影視劇紀錄片中心召集人莊殿君總結說,該片選擇在全國“兩會”期間播出,其意義也不言而喻。融合自然與人文視角,鏡頭中大量氣壯山河的景色,在給觀眾帶來最直觀美的享受同時,也留下來更多的思考空間。“下一季節目重要的是在前三季的基礎之上有新的提升,也希望節目在全媒體平臺實現再一次跨越。”